学会成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文:鲁杰原文摘自《智慧就在教养困境中》
孩子和大人都有孩子气
许琳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人,工作上认真努力,同事们都喜欢与她相处,在家里面也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许琳一家三口与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儿子很可爱,丈夫则像个大孩子快乐开朗,公婆对媳妇挺喜爱,他们对许琳既温和又吃苦耐劳的个性和出色的干家务能力都挺满意。一家人之间相处,前几年本来一直其乐融融,总的来说还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问题就出在教育孩子上面,而且近年来矛盾越来越突出。
儿子从很小时候起就很淘气,可毕竟还小,全家人连吓唬带哄劝的,还总能把孩子给"治"住。可孩子上了几年学之后,大人们发现,孩子非但没有懂事,反倒更不好管了。
许琳工作一忙,就要由丈夫来接送孩子,并且由丈夫盯着孩子写作业。爸爸和儿子之间一直很亲,像是哥们,好的时候,一起在电脑上打游戏,一起睡前用枕头和被子当武器相互打闹,好得像一个人。许琳看着真为他们爷俩开心。可两个人真是像正在磨合中的童年时期的兄弟俩,说好时特别亲密亲热,说翻脸,两个人都会急,都流露出男人特别好争斗的天性,谁也不服谁,于是,两个人又经常打得不可开交。
比如,孩子早上经常磨蹭不起床,起来了进卫生间不刷牙直发愣,吃早饭又挑食,到了门口,孩子又说忘带哪个作业本或书本了,许琳赶紧回儿子房间去取,再一出门,突然一只儿子的小拖鞋飞到了眼前,原来,爸爸终于不能容忍孩子换鞋时的"蘑菇"表现,爆发出剧烈的火气了。
对于这一切,许琳一直在中间当和事老,一直在调和劝说,偶尔也训一下丈夫,训一下孩子。有时,许琳也会因过度劳累而生病,上呼吸道感染、附件炎等小毛病经常"做客"她的身体,有时她只是吃一点药,严重的时候她就输液。其实她知道,多干些活累不垮她,可家里这一大一小都像孩子,她觉得自己在养着两个孩子,一直活得挺累心的。
除了爷俩经常争吵,并且大的经常以武力镇压小的以外,孩子的爷爷奶奶其实也一直在为儿子和孙子的事情操心。老人岁数大了,很好静,他们不希望家里出现任何问题,一出现争斗场面,爷爷奶奶就表现得很紧张,很难以承受。但如果孙子不好好写作业,磨磨蹭蹭,注意力不集中,或被老师告一状,从学校回来后,儿子就要急躁,有时就要动手打孩子,爷爷奶奶就坐不住了。一次许琳下班进家门口,正赶上家里的四口人在僵持状态中:儿子非要打游戏,丈夫坚决不许,而且把键盘摔在地上,键盘块块儿撒满了一地,爷爷奶奶在一旁边骂儿子边哄孙子,既软弱无力又强压愤怒与焦虑。
一遇到爷俩开战或全家其余四口人剑拔弩张的时刻,许琳就觉得心力交瘁。自己身体明明不好,还硬撑着工作和做家务,每天辛辛苦苦地为了这个家操持,上了一天班回到家里还这么让人不省心,我这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啊?
在许琳看来,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不好,是做父母的没有给培养好,不应该怪孩子,可孩子的爸爸不该对孩子求全责备,应该跟她想法一致:是我还没有给孩子培养出好习惯,怪我不怪孩子。而且,她在心里也有些怪公婆,这么大岁数了都"压不住"自己的儿子,丈夫纯粹是他们给"惯坏"的。当许琳感到这些人怎么可以这么不懂事的时候,心里开始不平衡了,对丈夫的怨气也渐渐多了起来,对孩子的态度再也不像从前那么柔和,身体的情形更是每况愈下。
请让所有孩子气的家人都慢慢长大
许琳的家人和同事都评价她个性相对很稳定,做事较理性,能控制住自己,没有什么孩子气。她也希望丈夫和儿子都懂些事,别给她添太多的麻烦。但现在,经过这么久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在父子磨合中丈夫的实际表现,她彻底承认了一个事实:丈夫从来没有真正地长大过。她越来越认为,孩子越来越淘气越来越不好管,与丈夫的心理幼稚、贪玩、不能忍耐有直接的关系。可每次她指出这一点时,丈夫都坚决否认这种说法,他坚持认为:跟孩子在一起就是不能总让着他,不但要跟他争辩,关键的时候,为了让孩子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必须得动手打,"你看,每次我一动手打他,他多老实多听话,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
许琳感到丈夫实在不可理喻,孩子是能打出好习惯的吗?同时,她也感到委屈:我已经做得够多的了,我够理解够包容的了,付出这一切的凭什么是我呢?像我这样的女人命就该是这么苦吗?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的身体发育、大脑神经系统、身体的生理机能需要渐渐成熟,同样,心理机能也需要渐渐成熟。与生理机能成熟所不同的是,心理机能不会随着岁月,随着生理年龄,随着人的身体长大而成熟,在某一部分落下的功课,会在从前的地方一直原地踏步等着你,并且不断地给你制造着麻烦,提醒你去改进。
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对孩子、对自己进行终生的"养成"教育。
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动作、行为、生活习惯、情绪控制能力以及教养观念,都需要点滴养成,如果父母在教育中永远没有反思,没有用心去培养自己、培养孩子,就很难成熟起来。或许,有些人在某些方面一生都难以成熟起来。稍加留心不难发现,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都有或多或少程度的孩子气。
可以说,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会出现不成熟的孩子气,比如,教训孩子时,心里越着急,说话声调就越高,语气就越慌张越急躁。而成熟的个性应该是:情境越是紧急越要冷静,镇定,声调低沉,有威摄力。这样,孩子就能听得懂大人在说什么,而不是以为父母心里的愤怒"魔鬼"快要出现了,这个"魔鬼"要张牙舞爪地打自己了。
许琳的丈夫是性格不太成熟又很关心孩子成长的父亲,需要慢慢修养自己的身心不断长大,去掉一些幼稚的孩子气。而许琳虽然性格温和能忍,但本身也并没有完全成熟。许琳事实上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温柔是一方面,实际上她很较真儿,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家庭教育上,不达到她理想的和谐适应的心理状态她是不罢休的。当然她肯付出,肯努力,也经常分析思考和学习,但难免有狭隘的地方,比如把孩子不好教育的问题归于丈夫的孩子气,而她在教训丈夫时,教训孩子时,也是一副任性的稚气模样,难以打心眼儿里触动他们爷俩。要知道,追求成熟不但要靠孩子自己悟,还要父母至少有一人,做出示范。
在这个家庭里,老人虽然六七十岁了,但其实养育孩子方面,他们意识也并不十分清晰,有些想法和做法也并不坚定。有些老人会认为:不是自己的孩子,我并不想管,这样做本身就是不积极的参与态度。而许琳的公婆则是一边倒,只帮助孙子训斥儿子,这样也会把很不成熟的小孩子惯坏的。再有,爷爷奶奶属于那种特别诚恳,同时过于谨小慎微的那种传统老人,对儿子学习上管得很严,同时生活上惯得又特别厉害,对孙子,他们也是用此一贯的方式,导致了儿子和孙子与同龄人相比,都明显幼稚一些。
通常来说,父母们很容易去相互责怪对方的不成熟,很少回归到内心,检索自己的不成熟之处,并时常提醒自己加以改善,越是这样,就越拖延了自己的成熟进程。如果全家人都在彼此相互指责,全家人都会出现心理成长的停滞局面。因此,每个人都要尽力时刻提醒自己:克制、收敛、自律,照管好自己的心。
家庭教育的大境界——"优秀班主任"
全家人的关系原来一直是由孩子的幼小听话维系着的,每个人的内心实际上都不够完整,个性也都不够完全成熟,也许正因如此,所以谁都离不开谁。可是一旦孩子大一些,出现了一些教育上的难题,一个家庭成员个性上都不够成熟的家庭,很难承受这些问题和变化的冲击:爸爸看不惯孩子,爷爷奶奶要护着孩子,妈妈明明觉得大家都不对也无能为力,只剩下苦干和抱怨,大家相继彼此情绪感染,一时间,家庭关系出现危机。
一旦出现相互指责,就容易把家人推到对立面,指责与被指责的双方都不再想长大,只想对抗。家庭中抗衡的局面一旦形成,大家都各执己见,甚至人人自危,都在保护自己的尊严,那么每个生命的成熟期来得更晚了,孩子也会耽搁成长进程。
每个生命都渴望成长,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被引导长大的愿望。同时,家庭本身也是一个生命,它出生了,就会成长,需要长大,家庭才能为所有的成员遮风挡雨。如果家庭中的个人出现问题了,就是家庭出了问题,个人的问题就是全家的问题,就是个人和家庭成长的机会到了,而个人成长和家庭成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是,家庭中个人的自我觉悟。
单说一个家庭中的女主人,对于家庭每个生命的成长成熟是至关重要的。她要尽力客观公正地去审视去分析问题,而不是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分析家庭问题时,一定要排除自己的观念和好恶,这样才能做到宁静而觉醒,而不是越出现问题,越从自己的情绪和观念出发,使劲地训斥孩子责怪丈夫,自己又表现得痛心疾首,越是这样,老人、爱人和孩子就越是不知所措,心里就越烦躁。
女人成熟而宁静的心,是所有家庭成员心理意义上真正的家。
不要责骂与抱怨,要去尝试掩盖别人的不足,同时也要严厉地批评对方行为上的错误,更要对人的错误慷慨和包容一些,这样才能坚定地表达你的爱,让家庭成员感谢你,感激你,感恩你。如果真有谁犯了错误,或者他们彼此之间起了冲突或闹了别扭,他们自己会产生内疚,这种做法,是"优秀班主任"的做法。
时常地,我们要提醒自己:
孩子的确需要培养好习惯,我的爱人也的确不成熟,但最重要的是,我自己还不成熟,是我还没有给自己培养出好习惯;
是我还没有学会如何与丈夫沟通,是我还不是很了解他,也没有完全学会与他良性沟通的方式;
承担大家的、包容大家的人,凭什么就不能是我呢?难道我不很期待成长成熟吗?我要做个大气的妈妈。做个意志坚定、心地柔软、胸怀开阔的女人不好吗?那种境界,虽然很难很难,但如果不去努力,我一定会很后悔;
我是自己家庭的主心骨,我要镇定温和地为家庭成员提出一些期待、一些建议;
是我还没有把自己培养成熟,我要用一生的时间,完成对自己的教养,而不是动不动就指责别人,就怀疑生活。在一个境界中出现的谜团,在这个境界中是解释不清楚也看不开的,但一旦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境界,你就会豁然开朗,有"一览众山小"的开阔感。当一个女人用委屈、用痛苦撕开自己的心胸时,她会发现一个更广阔的境界。那时候,她会发现,不断地觉悟,不停地走出小我的境界,改善从前的观念,会帮助她的孩子成长得更健康更优秀,也会帮助她的家庭更顺利更和谐地相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