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四个不等式
访谈嘉宾 | 王玮航(上海实验东校校长)来源 | 《第一教育》
1、感受学习的乐趣 > 读书多少
我们的文化自古以来讲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好像孩子读书就是要吃苦。而在当今,家长希望孩子读书的目的又往往很功利,就是要成绩。如果孩子考了99分,家长马上就会问:“有100分的吗?”如果有,那就说明这个成绩还不算好。
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所学校越是难进,大家就越觉得这是一所好学校。家长不会考虑这所学校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也不会考虑这所学校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发展。
我提出的第一个观点是:感受学习的乐趣,要比读多少书来得重要。
我们做家长的,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成长的一部分,要享受读书的过程,这样一个人才有一辈子去读书的愿望。
现在很多人中考、高考结束后就把书撕掉,工作之后再也不想读书了。产生这种情绪,往往是因为我们太看重读书的结果,而不看重读书的过程。所以,很重要一点是,家长先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喜欢。要知道,真正成功的人,是一辈子学习的人,是一辈子有学习能力与愿望的人。
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家长心态一定要平和。我们一定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差异。有些差异是显性的,比如我们和姚明的身高差距,有些差异则是隐形的,还有些差异是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的,但也确实存在。
比如,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记忆力、领悟能力等等都会有差异,这些差异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此外,性别差异也不容忽视,女孩子7岁的时候表达能力已经很强了,但男孩子可能还是懵懵懂懂的。如果忽略这些个体差异,把所有孩子放在一个水平线去衡量,对孩子就不公平,也容易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家长要明白,人生是长跑,重点是距离而不是速度。心态摆正很重要。
2、父母的榜样作用 > 语言作用
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传。事实上,父母的潜移默化不仅仅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上,而且体现在为孩子营造出的家庭生态上。
父母的价值取向、经济能力、言行、习惯、表情、审美等等,都会构成孩子栖身其中的家庭生态的一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渗透性的,是全方位的。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父母每天晚上打牌、看电视,孩子能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为什么爱看书的家庭的孩子往往学习更主动一些?也正是这个道理。父母的意识和行动对孩子很重要,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在积极行动和学习。
另外,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到学校的公益活动中,孩子也会变得更大气,更有责任感。父母的行动会在孩子心里埋下一个种子,让孩子成长为有责任感的人。而且,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父母越主动参与学校的活动,孩子就越有自信。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当然,父母参与学校工作,也能让家长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独生子女不再孤单,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3、广泛涉猎 > 单纯的学科学习
对孩子来说,广泛涉猎比单纯的学科学习要重要得多。我们知道,国外的孩子会把大量时间花在课外活动上,很多看似和考试没有关系的活动却可以培养各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团队精神、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都是在活动中形成的。
广泛涉猎也包括读一些“杂书”。父母要引导孩子读一些“杂书”,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不妨就让孩子去读。我们学校开设了各种课程,希望增加孩子的体验。从家长来说,也可以让孩子利用双休日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者利用假期旅游,哪怕是做家务,也是一种广泛涉猎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小学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其实,初中的七、八年级也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个阶段,一些在小学成绩很好的孩子会掉下来。为什么?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孩子的学习方法没有调整过来,还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到了初中行不通了。另一种情况则是这些孩子视野过窄,没有形成一个广泛的知识结构框架,也会给初中学习造成障碍。
我们都知道,知识之间彼此是有联系的。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看过介绍秦始皇的书,历史课上学习到秦朝的知识他就更容易理解,不用死记硬背了。如果一个孩子曾经在厨房里帮妈妈烧水做饭,那么学到沸点这个概念时,她马上就能触类旁通。
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心无旁骛地读课本,这些知识点对他就只是一个个枯燥的概念而已,都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和他既有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相关联,学习难度当然增加了。
所以说,学习的过程是个长跑,我们不能只注重眼前,而不考虑长远。孩子的学习,和吃东西一样需要营养要均衡,需要广泛涉猎,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均衡的成长。
我想举个例子,比如有的小学生看了几遍《三国演义》,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觉得,这本书已经看过一遍了,有这个时间不如看另外一本书。其实,同一本书看第二遍一定更会有更深的领会,而且一年级看和五年级再看理解的东西也不一样。这种反复阅读表明孩子有兴趣,家长一定要保护这种积极性,不要泼冷水。
4、支持和帮助老师 > 埋怨和指责老师
最后我说一下家长和学校的关系。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其实家校矛盾的紧张,在孩子心里造成的阴影就像父母关系紧张一样,孩子会因此受到折磨。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家校沟通,互相理解,也希望家长要尽可能和老师保持一致。如果家长对老师的做法有不同意见,也要先努力在孩子面前给老师补台,然后找老师单独约谈,努力形成共识。
老师也是凡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支持和帮助老师一定比埋怨和指责老师更有效。越是低年级越是如此。
最后,在网络时代沟通交流非常便捷,比如班级微信群等,给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确认,建议家长不要把一些孩子们之间的小争执、小摩擦直接发在班级群里,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这些问题不妨直接和老师进行沟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