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 发表于 2016-1-4 17:43:29

观点:现代家长要敢于坚持传统的严格家教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都知道,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是无条件的爱,正是因为有了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才会成长,成才乃至成人。

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多多少辛劳,少烦恼,多少失败,多少遗憾,多少痛苦常常与我们如影随形。

今天我们有些家长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番光景:

1、孩子厌学上学没多久似乎就开始了厌学。孩子受煎熬,家长是倍受煎熬。

2、孩子叛逆,有很多父母眼中的乖宝宝到了初中性情大变,最大的毛病是说不得,不说不行,说了更不行。

3、孩子迷失,迷失在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其他无益的事物当中,虚幻世界夺取了孩子的心。

4、孩子早恋,懵懵懂懂,情窦初开,该懂的没懂,不该懂的又似懂非懂,分散精力,影响学业,甚至在成长中留下许多伤害,心灵留下阴影。

我曾经识两位苦恼的家长,一个孩子是男孩子,不让打游戏就要发脾气,罢作业,罢课,罢学。另一个是女孩子,早恋问题,不能说,一说就离家出走。用我们北方人的一句土话说:“豆腐掉进灰堆里,是打不得也拍不得呀。”

从事教育工作近20年的工作经历和做该长的经历,让我有一些体会,愿意在此和大家分享。

在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有这么几个“错位”。

一、严格与宽松的错位

现在是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有些教育主张过于前卫,对孩子没什么要求,很少约束,也不为孩子设定什么边界。似乎,不这样做就不是一个民主、开明、现代的家长。

但这样过于“宽松”的家庭教育,造成的结果是孩子缺乏敬重感和敬畏心,家长的权威完全失落了。

有些家长自己做事随意性很大,跟孩子谈话随随便便,教育孩子也会随时乱发脾气。这就导致可能会把一件很郑重的事情用很滑稽的办法和孩子说,也可能是很轻松的场景用非常严厉的态度对待孩子。那不叫真正的严。

真正的严是让孩子明白规矩,是让孩子知道边界。

建议:要敢于坚持传统的严教观点

我认为真正的严教,更多的不是严厉、严肃,而是严格、严谨。

一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能够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序,严而有度,严而有爱”,他的孩一定端庄正气,明显有很好的家教。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家长要敢于坚持传统的严教的观点。在具体操作上,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的青少年教育专家约翰·汤森德博士提出的给每一个孩子设立界限和谈话的“下锚固定”原则:

第一支锚:爱心,我是站在你一边的。

第二支锚:真理,我有些规则和要求。

第三支锚:自由,你可以选择遵守或是违反规则。

第四支锚:现实,如果你这样做,将会有这种后果。

二、父亲与母亲的错位

现在,我发现很多家庭的问题是,父亲不像父亲,母亲不像母亲。

父亲的威严感厚重度不够,而母亲则非常强势,监管力度掌控欲望很强,缺少温柔与慈爱。

一般而言,女性比较敏感,男人则比较钝感。

如果母亲管教孩子,随时随地都能发现问题,若过于强势,孩子就会受不了,时刻有被炙烤的感觉,简直就是梦魇与灾难。

如果父亲管教孩子,更多会抓住重点问题,给孩子留足空间与时间,孩子容易接受与承受。

教育过程中,要把父母的这种敏感和钝感的特点结合起来。一个再有影响力的母亲,在很多方面也比不上一个性格柔和的父亲。

建议:严父慈母是典范

我一向认为,严父慈母是为人父母的典范。

父亲就应该像山一样厚实稳重,母亲就应该像水一样温柔灵动。父亲是磐石,可以依靠,但是不可以碰撞;母亲是港湾,可以停靠,可以依偎。

所以,我和我的先生约定,在孩子面前,我们是夫唱妇随,保持高度一致,避免我们思想分歧造成教育效果的相互抵消。

孩子犯了错误,他负责批评教育,我来敲边鼓;而在孩子意识到错误,或者情绪低落时,我负责鼓励安慰。

有时,鼓励安慰也不一定是絮絮不止的话语,可能一句“没事儿,儿子,妈妈相信你,过去就好了”,或者就是拍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手,在他睡觉时过来看看他。

总之,让孩子感觉到,即使天塌下来了,有妈妈爱我,心灵的城墙不会垮下来。

治理家庭和管理一个团队是一样的,达成共识才有力量。父母甚至可以为孩子开“家庭教育研讨会”,讨论孩子最近的情况,统一思想,共商育儿妙计,在很多事情上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三、粗心与精心的错位

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家庭在粗心和精心的方面也发生了错位。

比如电脑的使用。现在是暑假,假期中很多家长让孩子随便使用电脑而不加管理。但是,我们要知道,现在网站上有很多不良信息。如果家长单纯让一个处在青春期,对各种信息没有应对能力的孩子去抵挡,这太难了。

我们家长都知道,要避免孩子去三流影院,但比三流影院更可怕的东西,就随时随地可以入侵我们的电脑。一个画面,一个链接,点一下就可能把你拖入深渊。所以我认为,孩子的电脑家长一定要监管。

相反,有些东西不需要家长那么精心去管理。比如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成了“作业监工”,时刻盯着孩子,帮孩子检查作业,导致孩子没有责任心。

再比如生活上,家长代劳的太多了,水果洗好切好,恨不得喂到嘴里。其实不用管这么细。孩子要去春游了,家长不要告诉孩子要带什么,只需要提醒孩子“你要做些什么准备吗?”引导孩子自己去考虑问题。

建议: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自我发展的承担者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梦想,我们要真的把他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即使你为他安排的事情对他有极大的好处,又非常适合他,你都要郑重其事地征求他的意见。这样,一旦他答应之后,就可以负起责任。

父母要学会放手,把孩子发展成自我发展的承担者。

舍不得也得舍得,不放手也得放手,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不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也再需要我们具体的代劳,你不能永远背着他走路,你无法替代他生活,你总要从他的生活中退出甚至永远离开,他有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要他自己去承担。

四、随口与用心的错位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说话时特别随意,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往往就不用心考虑,想到什么就随口说什么。“你为什么这么笨啊?”这类的话往往脱口而出。想想看,我们在单位和领导、同事说话应该没有那么随便吧?

随口说的不恰当的话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孩子有被冒犯、被监管、被骚扰、被压制、被负面暗示的感觉,所以就会导致叛逆。

我和儿子说话会特别注意,不会轻易指责他,有时候话到嘴边我也会咽回去。但每周或每两周,我们会很正式的谈心交流,先听他说,然后我也告诉他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建议:多说造就的话,多想孩子的好

我主张,跟孩子谈话,舌头上要有仁慈的法则,多说造就孩子的话,少说贬损的话,要郑重其事地谈话。

心理学上有个很有名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察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个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又极为认真地说:“这18个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高型人才。”

半年之后,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学生,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都在不同的岗位做出了非凡的成绩。

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是有科学依据的。今天我再加一句:好孩子是盼出来的。

中国人都讨厌乌鸦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语言中枢神经掌管整个人体,是有权能和命令的。所以,我们不可以说一些不造就孩子的话。

言为心声,心想事成。你想要一什么样的孩子,你就经常去想,不管孩子的现在多么糟糕,现实多么不理想,你都要有一个好的盼望,多想孩子的好。这个盼望一直在心里酝酿,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向家人和孩子宣告,不断地强化,孩子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成长。语言和思想都是有能量的。

要永远给孩子以希望、鼓励和赞美,最好的教育是对孩子有个美好的期许。

永远不要放弃你的孩子,因为你不知道哪天他的灵魂就苏醒了!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个醒来的孩子可以给你无数个奇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点:现代家长要敢于坚持传统的严格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