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国学1
邱泓又“生活国学”(0001)孔子《论语•为政第二》中讲“君子不器”四个字,却有深义存焉。“器”者工具也,一是说君子不做有形的一成不变的工具,要学会应变,要学会适应,要学会创造,不要让自己成为方脑壳,总是转不过弯。一是说君子不做有限的工具,要海纳百川,能容物,能担当。如此,你的人生不幸福也不行了。当然,“君子不器”的解读可能还有另外的说法,不过作为初学的我,也就只能有此肤浅的认识了。邱泓又“生活国学”(000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述而》,这段话的全文是:“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这段话是说,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唯有卫灵公赏识,甚至还想给他封地,孔子六十三岁的时候,卫灵公死,卫国大乱,大家就怀疑孔子会辅佐卫国新晋的卫君,文中的那个“为”,要理解为“辅佐”。有一天,弟子们聊天,冉有就问,老师要辅佐卫君吗?子贡就回答说,好像是这样的,我去问问。子贡很有技巧地问老师:您看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孔子说那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两人为了信守仁道,饿死首阳山,他们会有怨恨吗?孔子回答说“求仁得仁,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放心吧,老师不会辅佐卫君的。伯夷叔齐为维护心中的礼而宁愿饿死首阳山,子贡用这个掌故来问老师,实际上是想追问老师心中的价值选择,孔子是以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维护周礼的,而新晋的卫君蒯辄是靠非正常手段上位的,他当然不会去辅佐。“求仁得仁又何怨”,这是一种道德理想的执念,这种执念是令人感动的,我们可以从藏教的那些朝圣者身上看到这种执念,可以从基督身上看到这种执念,可以从那些为了自己心中的主义而舍生忘死者身上看到这种执念。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一定的道。这个道是人们长期以来的价值选择的沉淀,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一种执念,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执念,我们这个社会就真的会变得很祥和很美好。遗憾的是当前中国人的价值观混乱,眼里唯一能够看见的就是利,所以为了利可以不择手段。于是“求仁得仁又何怨”就成了少数追求仁爱者的自我安慰,但如果这些追求仁爱者长期靠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我们这个民族距离灭种也就不远了。邱泓又“生活国学”(0003) 话说沈诸梁是楚国叶县长官,这长官就叫叶公,叶公久闻孔子大名,向子路打探孔子为人,子路一时语塞,不好作答。回去后很遗憾地谈起这事儿,孔子告诉学生子路说:你怎么不给他讲,孔子这个人呀,那可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因为以恢复周礼施行仁德为己任,为此目标奋斗终身,何等的任重道远,所以要发愤忘食;因对于自己所热衷的事业投入全部的精力而忘记一切的荣辱得失,所以乐以忘忧,这样的生命境界,是人生至乐,这种至乐的直接福利就是:即使苍颜白发,满脸沧桑,也会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所以老境将至而不知。 邱泓又“生活国学”(0004) 樊迟问老师孔子怎样才算智,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不讨论怪力乱神,主张敬而远之。季路问事鬼神,孔子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从有神论,到疑神论,再到无神论,可以说就是儒家鬼神思想发展的整个脉络。儒家不信鬼神,信仁和善。而儒家实际上就是读书人,就是知识分子,这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后来把孔家店砸了,转信一个泊来的理念,这个泊来的理念在二十世纪又受到现实的挑战,然后,就什么也不信了。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有一部分人主张“不信”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是它让全民族的人什么也不信,要破除迷信,要讲科学,要树立科学的信仰——不信鬼神,不讲来世、不信天堂、不信因果,也不信仁和善,然后信什么呢?信钱——信钱的人自然就是那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人,是有现在而没有未来的人。邱泓又“生活国学”(0005) 释迦牟尼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当你深入经藏之后,你的智慧就能打开。这其实就是朱熹所说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静下心来的阅读,既可以增强你的定力,也可以提高你的智慧。在校读书,做作业是必须的,但还有比做作业更重要的事情就是阅读。其实我们的老师也知道读书重要,但他们就是有意无意地要布置很多作业去损耗学生的时间,浪费孩子的生命。真正的关键不在于应试制度让他们这样,而是他们自己也少有读书,他们的定力和智慧也很欠缺,在这的人在各种不合理教学管理制度面前只能够屈从,只能为考作伥,当然也就只能让孩子远离阅读。但问题的关键是,没有阅读的孩子,何来真正的文化,何来真正的人格,何来真正的信仰,何来真正的定力,何来真正的智慧?邱泓又“生活国学”(0006) 知己知人,也就是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这是一套学问。现代人重的是交往的技巧,但诚意上不太讲究。孔子在《学而》里说过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是告诉我们,让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以你主动了解别人知道别人为前提的,其实这就是学会交往,学会表达。孩子的学习,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到了什么知识,考了多少分数,而如何了解别人,如何与人相处,我们习惯性地讲得少。美国的孩子成天搞各种社区性的体育和文化活动,其实就是锻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成都有一个“成都少年志愿者”发展迅猛,短短的时间注册会员近万,从中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家长在追求孩子知己知人的渴望,只是以前没有群体没有方法,如果有这么一个公益组织愿意出来承这个头,大家当然趋之若骛。孔子在《宪问》里还说过另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就是说,让别人认识你知你认可你,是以你的能力为前提的,“其”讲作“自己的”意思。现在的问题是“能”的内容是什么,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能”,当然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涵养和创新能力是最最重要的,刚刚提到的那个“成都少年志愿者”就把追求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他们还专门开设了发明创新的课程,学生们非常喜欢。看来,对于我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人来说,解放自己的思想,孩子才有机会放开手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路狂奔。邱泓又“生活国学”(0007)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一天子路掉队,遇到一老农,就问其见到自己的老师没有,老农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话的意思是,身体不劳动,五谷都分不清楚,谁是你的老师?后来,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变了成语,成语就是熟语,也就是大家都了解的掌故,所以孔子也就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代表,文革的时候批判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的一大罪状。其实这真是大大的冤枉,孔子成天四处奔波,四体哪有不勤的呢?孔子连《诗经》都编定了,《诗经》中所涉及的植物何其多也,哪有不分五谷的呢。这真是灼口铄金,积毁销骨啊。但这成语倒真是把我们现代的学生给说中了,成天读死书,读书死,为了所谓的升学和分数,把一切都放弃了,好不容易把书读完,来到社会,发现自己“百无一用”,这才是真的大悲哀。所幸还是有一批真正优秀的学生,他们把分数和升学看作自己必须迈过的坎儿,但他们始终寄意高远,知行合一,全面修养,一路高歌猛进,这样的一些年轻人,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未来。邱泓又“生活国学”(000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论语•里仁》中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做父母做孩子的反复去思量。孔子的意思是说,父母的年龄不能够不记住,一方面为父母长寿而高兴,一方面要为父母衰老而担忧。做孩子的人习惯于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却不懂如何爱父母、爱他人,这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人子女者的习惯,这是教育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眼里心里装着的,除了分数和升学,什么也没有。其实父母家庭教育最最主要的功课之一,就是教会爱孩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而一切的爱,就是从爱父母开始的。试问,有多少父母可以大声地公开的喊出“孩子,我爱你!”试问,有多少孩子,可以大声而公开地喊出“爸爸(妈妈),我爱你!”奉劝天下父母,孩子是生来爱的,不是生来训养的;奉劝天下孩子,父母是拿来敬的,不是拿来索取的。此所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邱泓又“生活国学”(0009) 老师问学生:老鼠为何会飞?答:因为是蝙蝠。老师说,错,因为老鼠吃了仙丹。又问,蛇为何会飞?答,因为蛇吃了仙丹。老师说,真笨,因为蛇吃了老鼠!第三问,鹰为何会飞?答,因为鹰吃了蛇!老师大笑,笨的平方!鹰本来就会飞!制定答案的人,可以大胆地批评别人笨,如果他处在被试的位置,他也会变得笨。而对于学生来说,在这样的被规定思维方式和规定答案的环境下,如果真变得像故事中的那个学生一样,亦步亦趋、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那真的就又笨又蠢令人悲哀了。当年弃学的韩寒如今是思想精英,当年拿来与韩寒比优劣的高考状元如今在哪里,在干什么,你知道吗?《论语•阳货》中的一句话,“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后来演变为成语“道听途说”。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所置身的成长环境,就是道听途说的环境,这不仅不能培养精神和能力,反而伤害德行。所以吧,从小养成孩子的独思考的习惯是我们当家长随时都要思谋的事儿。邱泓又“生活国学”(0009) 老师问学生:老鼠为何会飞?答:因为是蝙蝠。老师说,错,因为老鼠吃了仙丹。又问,蛇为何会飞?答,因为蛇吃了仙丹。老师说,真笨,因为蛇吃了老鼠!第三问,鹰为何会飞?答,因为鹰吃了蛇!老师大笑,笨的平方!鹰本来就会飞!制定答案的人,可以大胆地批评别人笨,如果他处在被试的位置,他也会变得笨。而对于学生来说,在这样的被规定思维方式和规定答案的环境下,如果真变得像故事中的那个学生一样,亦步亦趋、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那真的就又笨又蠢令人悲哀了。当年弃学的韩寒如今是思想精英,当年拿来与韩寒比优劣的高考状元如今在哪里,在干什么,你知道吗?《论语•阳货》中的一句话,“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后来演变为成语“道听途说”。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所置身的成长环境,就是道听途说的环境,这不仅不能培养精神和能力,反而伤害德行。所以吧,从小养成孩子的独思考的习惯是我们当家长随时都要思谋的事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