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卷最新各科考试大纲
本帖最后由 丁丁糖 于 2016-12-17 10:01 编辑2017年全国高考各科考试大纲
教育部考试中心11日传出消息,经修订后的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正式发布。作为2017年高考命题的标准,新的考试大纲在语文、数学、历史等8门学科考试内容上均有调整。其中,语文、数学变化较大,语文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为必考内容,数学减少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2017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正式“出炉”后,与往年对比,此次大纲又有了不少修改。对于高三学生们来说,掌握好考试大纲,做好复习,才能事半功倍,提升复习效率以下为各科大纲汇总,希望对高三学子有所帮助,同时对高一、高二学生在学习时,能有一些指向。
2017年全国卷最新考试大纲
总 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 )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 择优录取。 因此, 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 效度, 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 )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 四层考查目标以及 “基础性、 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符合本省市的《考试说明》 。
2017年全国卷最新考试大纲 语文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⑶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⑷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D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应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⑴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⑵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⑴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⑵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⑶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⑷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⑸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表达应用E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⑴符合题意 ⑵符合文体要求 ⑶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⑸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⑹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⑴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⑵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⑶有文采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⑷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其他科目考试大纲请点击下载PDF查看:
2017年全国卷最新考试大纲 【汉语】
2017年全国卷最新考试大纲 【文科数学】
2017年全国卷最新考试大纲 【理科数学】
2017年全国卷最新考试大纲 【英语】
2017年全国卷最新各科考试大纲【思想政治】
2017年全国卷最新各科考试大纲【历史】
2017年全国卷最新各科考试大纲【地理】
2017年全国卷最新各科考试大纲【物理】
2017年全国卷最新各科考试大纲【化学】
2017年全国卷最新各科考试大纲【生物】
本文由丁丁糖整理自网络,转至壹牛家长圈是为了更多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但不代表我们同意其观点。若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大家在本帖回复互动讨论.
欢迎加入壹牛家长圈系列家长群: 【壹牛】高考家长群 156704153 【壹牛】17 中考家长群 255408023 【壹牛】初中家长群 333035273 【壹牛】小升初家长群 122284038 谢谢分享,提前了解高考信息 高考大纲调整往往是未来高考趋势风向标,多研究多了解对今后应考很有帮助。 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 谢谢分享。
学习了,谢谢分享。 谢谢管理员分享 谢谢分享,提前了解高考信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