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次的父母才穷养儿富养女,而高层次的父母,都懂得这一点……
本帖最后由 壹牛零零柒 于 2023-5-3 13:22 编辑低层次的父母才穷养儿富养女,而高层次的父母,都懂得这一点……
上周末,在表哥家吃饭。
期间表哥提到,打算给在上大一的儿子几千块钱五一旅游,其他哥哥姐姐们对此事起了很大的争执。
表哥说: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被各种补习班、考试填满,好不容易到了大学,时间和压力都相对宽松一点,就应该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孩子也应该有享受的机会。
嫂子和多数亲戚却认为过早的享受容易让孩子摸不着头脑。男孩子心大,天生有闯劲,手脚放大了以后难立家,该“穷养”。
换做女生她们表示可以支持,因为女孩生来文静,富养是为了拓宽她的眼界,避免日后因为蝇头小利吃亏。
“穷养儿子,富养女儿”的观点,好像一直深受家长们的赞同和追捧,但这个说法放在现在的社会,也依旧受用吗?我想未必。
盲目穷养富养,最坑孩子男孩和女孩两性之间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穷养儿子、富养女”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复旦教授沈亦斐一针见血的指出:
在社会学中,穷养和富养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你并不知道它具体的概念是指什么。
穷养,是怎么个穷法?
富养,又是怎么个富法?
在这样一个语意模糊的情况下,如果家长选择盲目追随,刻意地“穷养或是富养”,都会害了孩子。
被刻意穷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下班,我冒雨跑去公司附近的面店,为了吃一碗15元的牛肉面。
左手的衣袖被雨淋得湿透,因为加班,当时已经十点了,我饥肠辘辘,在面对大碗还是小碗时,我犯了难,最终还是决定省下 3 块钱吃了一个小碗。
牛肉面端上来,热气腾腾。
我看着它,却生出一阵委屈。
从小努力念书、努力工作,辛苦了那么多年,终于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里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原以为到了这一步,自己应该会自由、会快乐。
可我并不快乐。
我依然像有强迫症一样去省钱。明明可以叫外卖,但是我不舍得花外卖费。明明我很饿但舍不得加3块钱。
好像只有这么委屈自己,我才安心。
这样的夜晚在我的生命中不断重演。即使在客观上我明明可以过得更好,但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说,那些更昂贵的消费、更松弛的生活,是我不配拥有的。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直到同事们问起:
你小时候,是不是被穷养长大的?
我顿悟:我确实是在“我们没钱”、“不要总想着满足自己”的规训下长大的……
或许是因为习惯了不被满足的生活,以至于即使有能力后也不愿意满足自己,又或许是因为“匮乏感”已经在内心深种,导致无论拥有多少,都觉得自己生活在一种短缺之中……
在童年早期,孩子是很容易被父母的教育影响的。
父母刻意安排的“匮乏生活”,很容易让男孩在心理上形成一丝薄如蝉翼,但又异常敏感的防护膜。
刻意安排的“富裕生活”,又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前段时间,火上热搜的“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从小,父亲就对女儿百般疼爱,全家省吃俭用,甚至是竭尽一切给了女儿最好的物质条件。
工资只有一万三,还是想尽办法把女儿送出了国。自己生活拮据,工资刚到账,父亲就给女儿转去一万一。 自己的晚饭,一碗小米粥配一盘青菜,就打发了。
而女儿呢?父母尚在苟且,她却在炫耀诗和远方,朋友圈不是在晒美食,就是晒包包,甚至,秀自己昂贵的JK服装,混入有钱人的场合,吃哈根达斯……
父亲51岁,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而23岁的女儿,却仍然是个巨婴,1万的生活费常常超支,不仅不体恤父亲赚钱辛苦,还发文说:“老东西,养不起本仙女当年就别生啊。”
父亲好言好语相劝,女儿伸手要完钱,放下手就骂爹,把父亲的照片曝光,并配文说:“我北大毕业,不愿供女儿读书。”将聊天记录发群里,咒骂疼了她二十几年的父亲……
父亲倾尽一切,原以为富养出来的孩子能成为社会精英,没想到,养大的却是孩子贪婪的欲望,和恶毒的心。
让人唏嘘,父母刻意安排的匮乏或是富足,都是在坑害孩子。
穷养儿子,不如告诉他正确表达《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这样说道:在自然情境中的研究发现,男孩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或同情心并不逊于女孩。
只是女孩比男孩更善于表达情感,当女孩需要情感安慰时,她们会想各种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大多数的教育都没告诉男孩: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致于很多男生在面对解决不了的情绪和问题时,苦苦挣扎,最终被负面情绪反噬。
国外有个男人叫詹森,他的儿子瑞恩在十几岁的时候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儿子的离去让詹森十分悲痛,他不断翻找蛛丝马迹,试图知道孩子自杀的真正原因。
同时詹森也开始反思自己。他发现,一直以来,他都给孩子这样的形象:CEO、公司高管、跆拳道黑带、作家,哪里有问题,他就去哪里解决问题……
然而事实却是:詹森办倒闭了十三家企业,三次濒临破产边缘。
但他从未向家人提起过这些事情,孩子也从未见过他柔软脆弱的一面,他认为这是一个男人一位父亲该有的样子,这样做是保护家人,不让残酷的现实伤害他们。
受父亲的影响,瑞恩也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在班上是同学们的开心果,在家里也会主动分享有趣的事情……
但瑞恩从未向家人提及,他也有很多无法解决的痛苦,他认为,男子汉就应该这样。
有人问詹森:如果有机会能对瑞恩说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詹森哽咽了:我会说对不起,对不起爸爸没有看到你内心的痛苦,作为你的父亲,我不称职,对不起。
这都是我教的,我十分后悔……
可惜没有如果。
多少家长在养育男孩的时候,和詹森一样觉得:男孩子就应该坚强,独当一面……
教育男孩坚韧没有错,但是很多家长忽略了,即便是男孩,他们的情绪和痛苦也需要被看见。
家长最应该告诉男孩的是:如何学会表达感情,观察别人的情绪,因为在男孩子的教育里面,这一方面是很少有人关注和鼓励的。
富养女儿,不如鼓励她勇敢电视剧《流星花园》中有句台词:
富裕的生活,有时也会缺乏自由,就像是华丽囚笼里的鸟儿。
比起物质上对女儿的百依百顺,我想更多女孩子需要的是自由和勇敢。
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节目组做了一个小测试,老师准备了一壶加了盐的柠檬水给孩子们喝。
男生们尝了一口,觉得难喝,毫不掩饰就表现出来,有的摇头,有的吐舌头,老师让他们再喝一点,他们直接就拒绝了。
女生们尝了一口,也流露出被酸到的表情,但她们的反应却和男生大相径庭。
老师告知她们自己准备柠檬水十分用心,所有女生都隐瞒了柠檬很酸的事实,还称赞老师,表示柠檬水很好喝、很甜。
事后节目组采访,女孩们都表示,说甜是为了让老师高兴。
多数女孩察觉他人情绪的感知力很强,但却很难察觉自身,贴心不等于讨好别人。
有的女孩给人感觉乖巧,但其实内心比较压抑,不敢随意表达个人意愿,在外人面前也会胆小怕事、唯唯诺诺。
沈亦斐教授建议:
女孩子在培养她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她更勇敢,因为社会文化会让她有比男生更多的限制。
想起之前网上一个很火的视频:一位两岁的小女孩和妈妈在商场门口遇到有人免费发气球,女儿很想要但是不敢上前开口。
妈妈鼓励她好久,女儿依旧不敢,最后是妈妈替女儿要了一个。
回家的路上,妈妈给女儿模拟演练了很多次要气球的场景:
“阿姨,我可以拿个气球吗?”“小朋友你好勇敢呀,可以送给你一个。”“谢谢阿姨。”“不客气。”
演练了很多遍之后,妈妈突然想拒绝一下女儿,便在女儿再次提出请求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抱歉小朋友,这个已经有别人要了,不能送给你。”
听到被拒绝,小女孩就呆住了,眼眶含泪,怯怯地躲在妈妈身后。
妈妈温柔地安慰她,要说“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来。”
等到再次演练,听到被拒绝,小女孩还是感到很难过,低下头缩着身体,把自己藏了起来……
妈妈过去拥抱孩子,轻声告诉她被拒绝也没关系,“如果答应了,我们就说谢谢。如果没有答应呢,我们就说没关系啊,下次我们再尝试呗。”
一个气球而已,这位妈妈没有之前掏钱给孩子买,而是借着一个气球,告诉女儿“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样,你大可以去试试看,失败了也没关系”。
真正的富养女儿,不是为她们扫清一切障碍,相反,是在她们遇到大大小小的坎坷时,给女孩的内心灌注美好和力量。
作家村上春树说:所有你想要的样子,都得靠自己来雕刻。
我想,我们需要对女儿说:所有你想要的样子,都可以自己去雕刻。
会有人喜欢你,也会有人讨厌你,但这都没关系,所有的事情,你都可以去尝试,这就是你自己,你可以也应该做自己。
为人父母,我们总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然而怎样才算是最好呢?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朋友发圈说道:
以前觉得幸福就是住很大的房子,开很好的车,纸醉金迷的生活,后来才发现,物质给予的快乐都是短暂的,真正的幸福其实是自己内心的宁静和不被欲望控制的自由。
我想,最能带给孩子幸福的,一定是最真实的教育。缺少爱和用心,一味用物质堆起来的,只会是一具华丽的空壳。
如主持人陈铭所说:
“当父母选择用真实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背后也透露着一种勇敢、自信。
当父母本身的内在的自信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真实是一个自然流淌出来的选择,并且这也会自然灌输到孩子的生命体验当中。”
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最真实的教育,最强大的自信一定是真实地流淌。
当父母选择“真实”地面对孩子,孩子也会学会坦诚地面对世界。
内容来源于新东方家庭教育,由壹牛零零柒整理, 分享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回帖,邀请更多的家长加入壹牛交流群,和众多的牛爸牛妈一起交流讨论!作者和壹牛家长论坛拥有最终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img.16jzq.com/forum/202303/16/095520sro79m2o02r2i0z9.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