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六一儿童节的仪式感,都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
本帖最后由 壹牛零零柒 于 2023-5-31 14:20 编辑每个六一儿童节的仪式感,都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
“不就是一个六一儿童节吗?”“有必要这么折腾吗?”“说白了,你这就是搞形式主义!”
老公得知我一个月前就开始策划女儿的儿童节,又是订做爱莎公主蛋糕,又是准备星空天花板,还邀请女儿了班上几个好友一起到家里玩角色扮演,一直表示很不理解。
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过一个有仪式感的儿童节?
世界名著《小王子》里面有一句话给出了很好的解答:
仪式感,它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在每一个平凡而重复的日子里,儿童节便是那特别的一天。
这一天,是孩子的专属节日,她可以单纯的做一个小孩,也可以尽情地享受父母的关注和宠爱。
一个满满仪式感的儿童节,便是父母对孩子爱的最好证明。
01仪式感是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来源心理学博士BarbaraFiese和她的团队研究“家族仪式感传承”超过50年,结果发现:
家庭中的仪式感,会浸透到孩子的血肉中,让他们充满归属感、安全感。
遗憾的是,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也有认为过六一,就是随便买个玩具就算过节的。
不过节,没有仪式,孩子们一样按时长大。
但缺失的幸福感,却是永远弥补不回来的。
曾在贴吧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
虽然已经成年了,但每年的儿童节,她都会请假在游乐园待上一整天。
然后再买上一大袋冰淇淋,一直吃到肚子痛,哭一顿,才觉得好受些。
原来女孩小时候,父母天天忙于生意,生活连轴转。
连儿童节是哪天都记不住,更别说陪她过节了。
六年级那年,她求了父母好久,妈妈才勉强答应那天陪她过。
可是,六一那天的亲子活动,她左顾右盼,却始终没有等来父母,依旧只有她一个人没有父母陪同。
她看着周围满脸幸福的同学,终是忍不住哭了起来。
如今的她,虽对父母有所释怀,却很难和父母亲近起来,疏离感始终横亘在他们中间。
因为她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就不能陪她过一次儿童节呢,哪怕只有一次,哪怕只有一小时。
仪式感,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孩子衡量父母是否重视自己的尺子,亦是父母爱的表达。
《儿行千里》节目中,何炅曾和孩子们谈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感。
有个女孩说,妈妈要求她每天出门前,都要和家人拥抱一下。
她觉得难为情,就问妈妈为什么非要这样?
妈妈说:
“因为要珍惜每一次和家人拥抱的机会,要让彼此知道,我们互相在乎对方。有个特定时间的仪式,会让这个时刻和这个人,在我们心里变得更加重要。”
是啊,小小的仪式,饱含的是父母的爱意和在乎。
作家霖莜莜说:
“一次次关于仪式感的探索和温习,是一次次关于爱的认知与确定。”
父母用心创造出的六一仪式感,便是向孩子述说一个事实:
你很重要,你值得被爱,你值得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02仪式感是孩子长大后直面风雨的底气教育家刘称莲曾分享过一个家庭特有交流形式。
她们家建立了一个“邮局”,分别设立了爸爸、妈妈、女儿三个邮筒,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沟通。
为什么要多此一举,不直接说出来呢?
原来,在这种特殊的仪式感下,女儿觉得自己的事情都能得到父母很好的重视,所以就很愿意把成长中的烦恼和困难都写出来和父母商量解决。
因为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是她坚实的后盾。
通过简单的仪式,赋予普通事物更深的精神价值,便是运用了心理学上的心锚效应:
让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与外界的某个事物产生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
也就是说,一个小小仪式,会让这个事物在孩子心理烙下印记,给孩子成长的温暖和力量。
想起知乎网友@Cindy的故事,小时候她家里穷,别说玩具了,连小零食也买不起,过六一简直是奢侈。
但妈妈却从来没有将就过,每年的六一前夕,都会采摘李子提前腌制,再蘸上糖浆串起来,一串串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便是她童年最美的回忆。
长大后的她,虽不再馋零食了,但每次难过时、想家时、遇挫时,她都会给自己买上一串糖葫芦。
糖在嘴里化开,仿佛妈妈就在身边,心里也不苦了,再大的难题她也都能笑着应对。
有人说,仪式感是治愈心灵的良药,亦是生活的调味剂。
父母给孩子的仪式感,便是孩子生命里的甜,让他们对生活多了一份希望和底气。
童年里那些被看见,被珍惜,被惦念的日子,成为了治愈孩子一生的力量。
03儿童节的仪式感藏在这5件小事里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
“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无论发生什么,永远都被爱包围。”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很多人生的重要节点常常是转瞬即逝,父母越把孩子期待的事情当成仪式来完成,越能滋养孩子一生。
儿童节最该给孩子的仪式感,藏在这5件小事里。
只要愿意,每位父母都能做到。
1. 一次全身心的陪伴
曾有记者对某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儿童节问卷调查。
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表示希望儿童节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
“最希望爸爸妈妈能够陪我过节。”“只要有爸爸妈妈陪我,不花钱买东西我都非常开心。”“什么礼物都行,不要礼物也可以,只要爸爸妈妈陪着我就行。”......
一字字、一句句都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唤,更是对父母陪伴的渴望。
所以,父母无论工作有多忙,也请在儿童节这天抽出一段时间,哪怕一个小时陪伴孩子。
这段时间放下手机、抛开工作,全身心倾注在孩子身上,陪孩子做个亲子游戏、看场电影、逛公园......
只要是与父母共度的时光,都会悄悄潜入孩子的记忆,变成他一辈子的甜蜜回忆。
2. 给孩子写一封信
我的一个同事,从女儿上幼儿园起,每年的儿童节都会给女儿写一封信。
女儿小时,不识字看不懂书信,同事就把信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读给女儿听。
女儿越长大,越期待妈妈给她写的信。
信里有感恩、有期许、更有深沉的爱。
同事说,看到女儿读信时上扬的嘴角,以及发自内心的“谢谢妈妈”,她比任何时刻都幸福。
每年儿童节为孩子手写一封信,是她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村上春树说:“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父母给孩子写一封信这个小惊喜,就是给孩子特殊的小确幸,足以滋润和丰盈孩子的内心世界。
儿童节的书信,不只是一个物件,是念念不忘的回响,更是被放在心尖上的惦念。
3. 为孩子制作一本相册
网友@凌小姐,从出生开始,每年的儿童节,妈妈都会精心挑选出100张照片,然后排版制成纪念册。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再到第一次上幼儿园、上小学,再到练习舞蹈,埋头读书……
每一个成长时刻,都被拍照定格,串连成画。
每年的六一,因为妈妈的精心准备而变得意义非凡。
她说:“每次翻开这些相册,我都能感受到妈妈对我满满的爱。”
尹建莉老师说,家长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不同凡响的经历,让他的生活和世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过六一的意义,从来不在于礼物本身,而是给孩子美好的童年留下清晰的印记。
让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父母的用心和用情。
4. 陪孩子做一件他喜欢的事
田亮曾在微博里晒出六一儿童节的计划,去快乐运动,陪女儿森碟度过一个她想要的儿童节。
女儿爱运动,田亮就陪她运动。
视频中,森碟挥动网球拍,动作娴熟,目光坚定。
即便头发已湿透,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也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
田亮还在微博配文:“每一次挥拍、每一个跳跃,都是她的不断成长。”
字里行间尽是对女儿满满的宠爱。
父母允许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不需要过多的言语,默默支持就很好。
5. 让孩子安排一次全家出游
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乔纳·莱勒说:
“旅行是很好地培养局外人思维的场所,在旅途中拓展我们生活广度的起点。让我们放下熟悉的一切,去探索和认识未知的世界。”旅行不仅可以让孩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更是他们与自然链接的最好方式。
尝试让孩子安排一次短期出游,策划力、忍耐力,责任感都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
每次出游,都是孩子荡涤心灵的契机。
《时代周刊》里有一句话:
“孩子们都喜欢不期而至的惊喜,但对可预测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动更是记忆深刻。”
儿童节的出游规划,让孩子收获对儿童节的憧憬。
这份憧憬,其实是孩子对生活热爱的一种直观表现。
无论长多大,无论走到哪,孩子都能记得童年时那份独特的感觉。
04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说:
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孩子一天天在成长,童年一点点在倒数。
儿童节的仪式感,便是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更是给予孩子穿越人生阴霾,看见生活之光的力量。
愿为人父母的我们都能珍视儿童节这个契机,用心陪伴,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多年以后,孩子回望童年,记住的,回味的,感动的,必然是这些被父母关爱的幸福瞬间。
本文来自女儿派,由壹牛零零柒整理编辑,分享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回帖,和众多的牛爸牛妈一起交流讨论!作者和壹牛家长论坛拥有最终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img.16jzq.com/forum/202305/21/140637rznx3w4pdnllxn4a.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