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 发表于 2014-5-7 10:19:44

孩子是在同伴交往中长大成熟的

本帖最后由 么么茶 于 2016-11-23 12:02 编辑

中国家教高端访谈——孙云晓访谈节选
       孙云晓简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出版个人专著30余部,较有代表性的教育著作有《好父母好方法》《好孩子好习惯》《我的家怎么了》《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等。
       记者:为什么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同伴对他们的影响会胜过父母对他们的影响?
      孙云晓:我们大家都发现,一般孩子在10岁以前会非常听父母的话,父母说这件衣服漂亮,他们就会觉得这件衣服漂亮。但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特别是上了中学以后,一般父母就会发现,这个时候,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就慢慢胜过父母的影响:妈妈说这件衣服好看,同伴说这衣服俗,俗不可耐,孩子马上就会附和同伴的意见,不再喜欢这件衣服。这种现象就叫群体社会化。群体社会化一定是在同伴的交往中实现的,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受群体社会化的影响呢?那是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他们只能跟随父母,依赖父母,听从父母的指挥。孩子长大一点后,渐渐开始脱离父母的视线,跟同伴在一起的时间多了起来。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从单个的家庭走出来的,他们彼此见面,不由自主地都会有一种孤独感、恐惧感,都希望尽快得到同伴的接纳、认同,并在同伴中确立自己的地位、作用。一个孩子若老是和同伴作对,会被同伴排斥、抛弃。孩子若被同伴抛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失意感,心里会充满焦虑。所以,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总是希望自己在同伴中拥有比较好的印象。一旦有了同伴的认同、接纳、欣赏,孩子心里就会有一种安全感、成就感、满足感,干什么都心情愉快、舒畅。否则,孩子就会郁郁寡欢,干什么都觉得没劲、提不起精神。
      记者:同伴交往对孩子的吸引力在哪里?对他们的成长有何价值和意义?
       孙云晓:同伴交往,因为他们的年龄相近,知识、阅历、心智发展水平相近,所以他们在一起,会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一下子就能找到共同的话题。你看孩子们见面,不需要介绍,不需要名片,只要拥有一点相同的气息,马上就能走到一起,找到心灵的共鸣。这是父母无法给予他们的享受,所以,孩子天生“爱扎堆”。
       一家一户的孩子,若没有同伴间的交往、磨合,很容易成为“窝里横”,养成撒泼、耍赖、蛮横不讲理的脾气。但是,若是同伴在一起,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因为大家的年龄相同、家庭地位相同,谁都没有指挥、驾驭别人的权利,所以彼此都得谦让点、忍耐点、替别人多想点。
       同伴交往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能使孩子改掉各自身上的“小霸王”脾气,为他们情绪、情感、个性的良性发展提供可能,还能为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所以,父母应尊重他们交友的权利,为他们交友提供方便。
       记者:同伴交往对孩子如此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同伴交往不加重视,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孙云晓:很多父母都跟孩子说过相同的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认识。我知道学习成绩好,考一个高分对孩子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我做了30多年的教育,我有一个感受,没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不会交往的孩子比他的学业失败还要严重。如果一个孩子跟同伴的关系是和谐的,朋友是多的,他就容易成长得好;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朋友,或者和朋友的关系是紧张的,那么他就可能发生问题,有很多的危机可能将伴随着他。
      有一个故事让我至今难忘。宁夏有一个男孩子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第一名,物理大赛第三名,被保送到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但是,谁都想不到,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个学生被判了有期徒刑11年。
      怎么回事呢?我给这个学生起个化名叫王西,他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他没有朋友。从小学到中学,放了学就回家,回家就学习,上了大学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朋友。到了大三的时候,他感到没有朋友的日子是很难过下去的,他想一定要交上朋友,就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
       后来,这个同学听到一些议论,说两个小伙子为什么总黏到一块儿?他觉得紧张了,就不想这么黏糊了,慢慢地开始疏远这个王西。王西很难过,劝他说,我们两个不能分开。那个同学坚决不理他。王西认为,我对你这么好,你却对我这么绝情,我要对你采取报复行为。
      怎么报复呢?他是学化学的,就去搞了一种剧毒的化学品--铊,把它投到同学的牛奶杯里。
      一个宿舍住的同学,当然不可能有防备了,这同学喝了,反应剧烈。这个王西还算良心未泯,一看同伴这么惨,就赶快打个车送他去医院。在医生的追问之下,他被迫承认了他投的是什么东西。经过抢救,这个同学没有死,但住院治疗一年,花的钱是6万多。一年后,这个同学出院了,就告他。北京海淀法院一审理,非常简单,故意杀人罪,判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王西的父母一听这结果,晕了过去。他们不理解,这么努力学习的孩子,怎么会发展到故意杀人?后来他们悟出来了,就是忽略了这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忽略了孩子的交友需求。
      采访感言
      这是第二篇有关独生子女交友的访谈。虽然,两位知名教育专家都已谈得很多、很好,让我们对孩子交友的问题有大致清晰的认识了,但是,这个问题仍还有很多可探讨、可深究、可挖掘的地方:这不是一两本书,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关注、不断深究的问题。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就不主张孩子轻易交朋友。他觉得孩子交友后,没有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反而感染了一身的坏毛病。那些整天和同伴呆在一起的人,长大后都没什么出息。他的孩子与同伴玩得不多,长大后却很有出息,这是很令人费解的事情。   
      教育界经常会出现一些完全不同的观点。至于到底哪种家教观更适合自己的孩子,到底该怎么有批判地吸收这些教育家的观点,这是摆在我们每个家长面前的难题。时代不同,孩子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当然不同。由此可推出:只要适合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人生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就是好的、成功的;反之,就不能算是好的、成功的。迷信谁都是有可能出问题的。只有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周到了,才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是在同伴交往中长大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