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修课:了解自己
本帖最后由 胡萝卜 于 2014-8-15 15:40 编辑从教这么多年,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家长和家长真的是不同的。这个不同并不是指高矮胖瘦,而是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 1、科学民主型 在我接触过的所有家长中,这种类型的家长并不多。这类家长多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如: 态度温和,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承认孩子有一个独立活动的范围,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同家长讨论自己的问题并作出一些决定,但须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确定最终方案。 对孩子精心培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以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2、放任自流型 这类型的家长我接触过不少。 曾经班上有一个孩子因在课间与人发生口角,冲动之下将对方暴打了一顿,我打电话给他的家长,他的家长却以工作忙为由,拒绝来学校,还对我说:“老师你看着办吧,我实在是太忙了,真抽不出空。” 这类家长的特点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只生不教,做名义父母”。 3、溺爱放纵型 据我了解到的情况,这种类型的家长最多,有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 有一次,班上两个孩子发生了矛盾,并且因为这个小矛盾打了起来。 事后,我请两个孩子的家长,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只听信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将对方家长和孩子狠狠骂了一顿。 这种类型的家长就是这样的,一切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 4、严厉粗暴型 在我接触的家长中,这类家长的人数仅次于溺爱放纵型。 这类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孩子智慧超群,做任何事情都要名列前茅。在教育方法上,“严”字当头,凡事说一不二,孩子稍有差错,家长轻则训斥,重则暴力。 从家长的教育方式看孩子成长的结果,这四个类型之中,唯有科学民主型值得推崇。这类家长教育出来的子女,成材率最高。其余三种,都不可避免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属于哪一类家长后,应当进行自我检讨,好的继续发扬,不好的改正它。至于如何改正,给家长提供几种参考的方法: 方法一:放任自流型——每天拿出点时间想想孩子的事 他们平时很少露面,家长会上也看不到踪影,只有孩子出了大事,他们才会慌慌张张地出现:“老师,不得了了,孩子学坏了!。” 这都是家长放任自流的结果。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由于家里没有亲情传递,感到孤单的孩子就会出去寻找慰藉,又因为青春期阶段的孩子缺少自控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从而走上学坏的道路。树大了,不一定自然直。我们一定要多关注孩子,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馨、父母的关爱。 来听听这位家长的心理话: 孩子总希望我能够多关注一下他,可我总思为工作上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抽不出时间,后来实在没办法,我硬是强迫自己每天拿出一点点时间来想想孩子的事,想想孩子最近的学习,想想他是否遇到了困难……想着想着,我就不由自主放下了手中的事,去和孩子交流,去和他一起解决困难。 改正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每天拿出点时间来想想孩子的事。 方法二:溺爱放纵型——少考虑此眼前,多着眼孩子的未来 我常会对那些溺爱型的家长说:“不可否认,你的爱是带有一种伟大的成分在里面,但事实是,这种毫无原则、毫无节制的爱并非是真正适合孩子成长的土壤。” 在爱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一些理智,要智爱不要溺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成材。 这类型的家长如何改正?做好一点:少考虑眼前,多着眼孩子的未来。 我们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一种眼光短浅的表现。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要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无非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能力、有理想的人,当我们不在他们身边时,孩子也能生活得很好。那么,我们现在就该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未来活得很好。 一位溺爱型家长是这样转型的: 以前,她把所有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全都包揽了,大到整理房间、洗衣服,小到系鞋带、收拾书包,现在她做起了“懒”家长,把这些事交还给了孩子。起初,依赖惯了的孩子非常不合作,常常大发脾气,每当这时,她就选择忽视孩子,任由他大吵大闹。渐渐地,孩子由吵闹到委屈再到反思,后来真的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 相信你也能够成为真正去爱孩子的家长。 方法三:粗暴严厉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们一心希望孩子能取得好成绩,当看到孩子成绩差,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便会感到孩子辜负了自己的期望,而对孩子进行责骂,严重的甚至痛打孩子一顿。 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严要有“格”,“格”是标准,是尺度,严厉出格,便脱离了孩子身心发展实际。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握好这个“格”呢?推荐以下几种方法: 1、离开事件现场 当你生气想要吼出来的时候,试着提醒自己:赶快离开! 2、事先提醒 遇到孩子的坏毛病,可以事先提醒自己。等到遇孩子的时候,可以试着加一些缓冲时间:“我数到十,如果你还不听,我就采取行动了,一、二、三……” 3、深呼吸 很多情绪跟心有关,试着通过深呼吸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吧。 4、理解孩子 站在孩子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假设我是他,受到这样的责骂,会怎么样?我这样对他是否过分?我在孩子这个年纪,是不是也会做错这些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