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标题: 5名中国教师到英国顶尖中学教书:“差点被这群学生逼疯”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小熊    时间: 2015-8-5 09:37
标题: 5名中国教师到英国顶尖中学教书:“差点被这群学生逼疯”

英国博航特中学“中国实验班”任教的5名中国教师。

“我给他们布置课堂练习,希望他们专心完成,结果呢?我走进教室,发现一些学生在聊天,还有一些居然在化妆!”

李爱云(音)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是到英国博航特中学“中国实验班”任教的5名中国教师之一,一个月的实验教学中,她发现“只有一半的学生努力地在跟着我们的方法学习,另外一半,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其他4位教师也有类似的困扰——这是今年BBC录制的一部纪录片,由BBC2在英国时间8月4日播放。纪录片中,5位中国中学教师到英国汉普郡的一所顶尖中学——博航特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式教学”,并带去了升旗仪式、眼保健操、穿校服等“国内特色”,BBC希望据此研究中式教学的严厉制度在英国是否可行。

英国时间8月3日,BBC网站刊登名为《中国式教育会在英国孩子身上有效果吗》的文章,对此事进行采访。

据BBC报道,英国中学生与中国教师“排斥反应”严重,前者迟迟无法适应高强度学习,后者“差点被这群英国学生逼疯”。

BBC全程跟拍成纪录片

“中国化的英国学校”是由BBC发起的一项研究项目,他们在英国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邀请5名中国教师授课,课程、作息均遵循中国学校的习惯。

“中国实验班”有50名13至14岁的9年级学生,同年级的其它学生则由英国教师指导,最后两组学生接受测验——比较数学、科学和普通话能力,这些经历被全程跟拍,并制作成纪录片。

据BBC报道,“中国实验班”的班主任由数学教师邹海连(音)担任,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邹海连称,BBC选教师时相当严格,教师除了必须在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内工作、从事英语语法、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学不少于5年,还要具备全英文授课的能力。

英国学生在中式体育课上哭了

2015年春天,“中国实验班”正式开班。

博航特学校校长尼尔(Neil Strowger)表示,在课程开始前,他与几位中国教师一起吃了晚餐,惊讶于“他们能在我们课堂里上好课的决心”。但第二天,却发现学生们表现不尽人意:课堂参与度很低,相互聊天,不听教师讲课。

中式教育遇到了“水土不服”。

原本,邹海连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很有信心,在博航特他第一次教勾股定理时,决定让学生们先推论、证明再运用该定理。

“中国的数学教学非常注重这个过程,但不少英国学生认为没有证明勾股定理的必要,知道如何使用就够了。”邹海连告诉BBC,“我逐渐熟悉英国学生的学习习惯,但是我依旧坚持我自己的教学方法。”

邹海连从中国为学生们带去了70片套环。在课堂上,他指示学生练习解开套环,并作为小礼物保存好。可晚课后检查教室时,他发现了尴尬的一幕:有些学生将套环留在课桌上,更有甚者将其落在了地上,空盒子也满地都是。

邹海连回忆,BBC多次强调,希望他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穿校服、每周举行一次五星红旗升旗仪式、课前做早操、课间做眼保健操、自己打扫教室,这些都被带入了英国学校,一个月来,师生积怨不少。

来自西安的教师杨君(音)坦言:“在中国,我是不需要管课堂纪律的……而在这里?管纪律简直是课堂上最有挑战性的事情。”在BBC提供的纪录片截图中,授课的中国教师,与座位上欲扔纸飞机的学生形成强烈对比。

“有一天我在上课,突然有一个女生大哭着跑了出去,我还以为她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名老师回忆,“结果原因竟然是这个女孩得知她的偶像泽恩·马利克宣布退出乐队。”这名老师难以理解,这样的原因竟能导致“如此情绪化的举动”。

体育课也出现问题。纪录片中,两名英国学生无法承受中国式体育课的“高强度竞争性”,哭了起来。

尼尔校长表示:“中国式教育和英国青少年的文化价值观有一定的冲突。我们的学生习惯在课上向教师提问,并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教师的尊重。且英国学生更喜欢多样的学习方式。他们不习惯和同一批学生,一起困在一个偌大的教室里学习有限的课程(注:英国课堂规模较小,并采取走班制)。”

英国学生:“像机器人一样学习”

罗西(Rosie Lunskey)是博航特学校中体验“中国式教育”的一名普通高中生,她告诉BBC她喜欢睡懒觉,喜欢自由。但在“中国式课堂”的四个星期里,她只能牺牲懒觉,每天和严厉的教师们相处,还要穿着呆板的校服将近12个小时。

罗西说:“中国式课堂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发现我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发言权,一味地听从教师所说的。”

罗西描述中国式教育为“像机器人一样学习”。她说,她习惯于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加小组讨论,但在“中国式课堂”上,她只能快速地记笔记和听课。

在罗西看来,中国的教师认为学生都是防弹海绵,可以一刻不停地吸收知识,“他们并不管我们是不是听累了或者觉得无聊”。

“考试分数似乎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罗西说,“我感觉中国的教师对学生期望都很高,要求我们一定要成为班级里最好的学生。”在被教师不停地灌输“要和同班同学竞争”这样的想法后,罗西觉得课堂氛围封闭又压抑,“我会觉得紧张,时刻感觉同学都好像在看着我。”

“福利国家”惹的祸?

“这群学生长大之后不用努力工作就能有福利可以拿,” “中国实验班”的一位教师魏照(音)认为,这可能是英国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低的原因,“如果英国政府削减福利的话,这些学生说不定就不这样了。”

不少英国网友赞同中国教师的看法。“nyoka”留言表示:“他们是对的!英国教育太软了,教师们被学生欺负,学生也没什么纪律,政府应该为之负责。”

“SonofBoudicca”也认为,这种现象与英国的“福利”有关:“这些英国孩子已经是我们这种福利国家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了。”

“TL2015”也声讨了英国学生:“学生们应该在有客人来的时候表现好一点。不要再为学生找借口啦,我也是个教师!”

以上评论的点赞数均超过3000个。

中国网友“子欲不言”在微信评论说:“不遵守基本的上课纪律不等于有创造力,况且英国有一部分人依赖福利本来就是事实。”

“KaMon”的意见正好相反:“我丝毫不觉得咱们国家的教育方式有任何的先进性。”

英国校长:中国学生成绩好不在于教学而是价值观

不过,经历了种种矛盾与质疑的“中国实验班”并非没有进展。

尼尔表示,为了让英国学生更适应中国式教育,博航特学校的教师们协助中国教师适当地改变了教学方法,经过几周努力,学生们的表现有所改善。且随着长时间的相处,师生关系也有所好转,有些学生开始喜爱中国式教育,他们开始习惯抄写黑板上的“东西”,并认为这样有助于他们记忆,有的学生开始喜欢中国讲座式的授课模式。

谈及他对这次“中国式教育”的试验的感受,尼尔说:“一天更漫长的学习时间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价值的,而教师们偶尔也不用顾忌在教室里唱独角戏。”

正因如此,他明白了上海能够问鼎“全球比萨教育”的原因不在于优越的教学实践,而在于中国家长、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价值观。

邹连海则向BBC分享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小故事:第三周的一个下午,一个叫Joe的男孩在教室里摔伤手臂。校医检查后建议他去医院。Joe的妈妈和弟弟来接他,Joe单手拎着一个沉重的包,并没有求助,妈妈也没有上前帮忙,甚至当他弟弟想要提供帮助时,Joe也拒绝了。“我不禁开始深思,这是不是英国教育的理念,即训练学生变得更独立。” 邹连海说。

不爱中国教育的罗西则喜欢上了中国的扇子舞和中国烹饪课。她说:“这次中国式教育的体验对她而言是一次特别的经历,虽然有些不适应,但是非常有趣。”

(实习生吴锦硕、陈静雅、费悦欣、李怡敏亦对此文有贡献)

作者: 小小熊    时间: 2015-8-5 09:43
11月5日,BBC中文网刊登《上海数学老师到英国小学传授教学经验》。今年3月,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宣布与中方达成一项新合作项目,内容包括60名上海教师将赴英国,帮助当地学校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该项目是英国政府1100万英镑提升数学计划的一部分。

       以下为BBC中文网稿件全文



      

2014年2月25日, 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在上海建平中学西校观摩课堂中的数学练习。 澎湃资料




今年3月份英国媒体对此事进行过一波集中报道。



       来自上海的第一批优秀数学老师本周来到英国,将在英格兰的一些小学驻校传经送宝,希望提高英国小学的数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数学成绩。

       这是英国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交流项目的一部分。

       首批到英国的上海教师共29人,将在一些小学驻校三周时间,与当地的数学教学中心合作。英格兰地区共设立了30多个区域性的数学教学中心,由当地优秀学校、学院或者机构牵头。

       本次的交流项目着重在小学水平的数学,借鉴上海数学教学在幼儿阶段培养基本技巧的经验,为小学生今后掌握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海的教学水平近年来在国际上连续多年受到好评。来自上海的老师将分享他们的经验,其中包括如何“让学生拔尖”,即不断强化学生有能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有能力取得好成绩的信心,一旦发现学生成绩下滑,及时加以干预,等等。

       英国学校改革部长尼克•吉布对来自中国的教师表示欢迎,同时希望本次的交流将成为全世界教育体系相互取长补短的典范。

       去年9月,来自英格兰的71名优秀数学老师曾经远赴上海,参加交流活动。

       他们花了两周时间观摩优质教学,并与上海的同行们讨论了学习方法,有的老师在回国后已经开始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

       参加上海之行的英国达灵顿地区圣奥古斯丁小学校长玛丁娜•麦寇洛姆说,已经重新检讨了数学教学中的某些方面,诸如数学课的时间、家庭作业的内容和次数以及对那些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给予及时干预等。

       按照日程安排,继第一批上海老师到英国交流后,明年2月到3月期间,第二批30名上海小学数学教师将赴英国工作4周。到明年6月,英国的中学数学老师和上海的中学数学老师将进行交流。

作者: 小小熊    时间: 2015-8-5 10:13
BBC出纪录片:当中国老师掌管英国课堂
财新网/旁观中国 实习记者 莫业林 | 整理写作
  英国人体会了一把课堂革命。今年初春,该国汉普郡(Hampshire)的Bohunt School 进行了一场试验,来自中国的五名老师“从天而降”,全面接管了该校九年级的50名学生。
  英国政府为本国教育头痛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英国中学生的成绩表现长期以来落后于许多欧洲国家,更不必提东亚学生了——在著名的PISA测试中,中日韩等国已经长期霸占榜首。英国也正是因此在近几年开始尝试向中国中小学教育“取经”。
  (小编:我们之前曾经写过这事,他们尤其感兴趣的是数学教育)
  BBC跟随这场试验拍摄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片子上集将于今天(8月4日)当地时间21:00在BBC 2 播出。BBC网站用一篇文章先行透露了其中的不少内容。
  在整整四个星期里,学生们接受五位中国老师的全面管理,体验中国式的日常学习:每天必须穿统一的服装(相当于校服)。上课从早上7点开始,持续12个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的时间。学生必须轮流打扫课室卫生,偶尔会有集体活动。另外,每周有一次升国旗仪式。
  (小编:根据BBC这篇文章,升的还是中英两国国旗……仿真做得好到位)
  试验结束,参与其中的人都是什么感觉呢?
  英国老师
  Neil Strowger是年级班主任(Head Teacher),在他看来,中国的教学方法与英国的青少年文化和价值观念很难兼容,英国学生习惯挑战老师,并且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他们喜欢多样化的课堂,难以适应长期被关在同一个课室里学习单一课程,听老师讲解和抄笔记。
  不过他观察到,有一些学生在四周里渐渐开始适应中式教学了,不少学生觉得抄笔记能帮助自己记住知识,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挺喜欢中国老师的讲课方式。他觉得,或许英国学校也可以安排更长的上课时间,老师们有时也可以尝试做些独自讲解,而不必时时刻刻都鼓励学生互动。
  但Neil从整体上认为,英国不应学习中式教学,因为那像是让英国的课堂文化“倒退回上世纪50年代”。
  那么上海学生长期占据PISA排名榜首又怎么说呢?Neil认为,中国的家长、文化和价值观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比课堂教学要大多了。
  (小编:Neil还顺便“吐槽”了自己去年到中国学校参访看到的一个问题:体育课似乎完全不受重视,课上很多学生都是围成小圈子聊天。)
  英国学生
  作为听课的学生,Rosie Lunskey显然不属于喜欢中式教学的那一部分。“在这样的课堂,你只需要像个机器人一样就可以了。”她说,“我更习惯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观点,跟别人合作来提升自己的技巧。”
  让Rosie无法忍受的还有大课堂里的氛围,这让她觉得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和同学们竞争。“我在课堂上懵懵懂懂地坐着,压力太大了。同学们在看着我,摄像机也对着我,感觉太糟糕了。”
  (小编:摄像机的部分可跟中式教育没关系哦……)
  好在还有让Rosie开心的时候,那就是学扇舞和做中餐。
  中国老师
  负责教数学的Simon Zou(小编:中文名估计是邹老师吧)说,他一向对自己的教学信心满满,没想到会在英国会遇到这么多问题。
  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在英国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时候,他要求学生们先提出假设,然后证明这个定理,最后再用定理来解题,但很多学生质疑说,只需要学会用定理不就行了?
  Zou说,他渐渐熟悉了英国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但决定不惯着他们,继续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
  在另一方面,有个细节让他印象很深刻。一位学生摔伤了,他的家人来接他回家。这个孩子提着很重的行李,但他没有请妈妈帮忙,妈妈也没有主动过来帮忙。他的哥哥要帮忙时,还被弟弟拒绝了。“我想,这是不是英国教育的结果,训练孩子要独立。”
  更多的内容?那只有等着看这部纪录片喽。
  原文参考:Would Chinese-style education work on British kids? (原载BBC网站)





欢迎光临 壹牛家长圈- (http://16jzq.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