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想见,在还没有当下这样优渥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时,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如何凭借自己的思想见地生存于世。在很多人眼中,哲学与其学习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学术性理论性的存在。一名毕业于哲学专业的学生,在刻板印象中要么留在学校任教,要么投身学术,一篇篇堆积论文,为获得良好的研究环境而争取终身教职。哲学与其他社会学一样如果将人文社科比喻为人类行为精神的游乐场,那么哲学应当是其中最为神秘的花园。但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一方面是来自学术界本身的种种不满,绝大多数一度投身哲学的人最终都不会成为学术界中的哲学家。那么,他们各自因为何种理由离开学术?学术界内外的生活孰好孰坏?一个打定主意要在学术界之外找工作的哲学人,又该做好哪些准备?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Helen de Cruz对这些工作在哲学界之外的哲学家们的访谈,将为我们揭开以上问题的答案。
《生活大爆炸》制作人Eric Kaplan
窗外的世界
Eric Kaplan是一名电视喜剧作家和制作人,最为出名的作品是《生活大爆炸》。曾就读于哥大,师从哲学界大牛。1996年在完成了自己的口试之后,就决定在私营部门工作。“我为就业市场的紧张程度感到担忧,我也觉得尝试为更广大的听众写作是件有趣的事情。”目前他参与制作多档电视剧与电视节目,并拥有自己的工作室(麦拉理电影)。
Claartje van Sijl最初是想成为一个学者,但她修改了这个计划“我在博士论文写到一半的时候,我知道我不再想继续我的学术生涯了。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因为我对博士毕业之后的想象只是一个 ‘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学者。我身边绝大多数人也是如此。我在刚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和我的完美伴侣结婚了,他也在读哲学博士学位,也在追求这之后的学术生涯。我们的家庭生活选择显然影响了我的事业方向。“
Eric Kaplan(电视戏剧作家)讨论了他写作哲学文章和创作《生活大爆炸》等电视剧的剧本之间的相似问题。“我对生活和理论,心灵和情感之间的张力很感兴趣;我在写作哲学文章和电视剧本时探讨这个话题。”他继续说:“我发现哲学和剧本写作非常相似,因为两者都要求头脑同时拥有两个并不相容的视角。其结果是,两者都要求想象力,要求对人类经验做出仔细的观察,要求对成见和群体思维保持警惕,要求思想和语言上的精确,也要求对盛行的理智权威的怀疑态度,这包括精确性和怀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