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3届教师节过去一个月后,10月10日,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论文《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刷屏,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课堂的认识。刚刚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利用大数据,详实地、全方位的分析了苏轼,形成了长长的论文:大数据时代的苏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在现代的影响力、苏轼与美食美景,甚至与欧阳修、苏轼、李白的比较。刚刚完成硕士论文笔者感到极大的不适,怀疑自己是不是上了假小学、假大学、假硕士? 中国教育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下面赶紧跟随丁丁糖一起走进看看清华附小的教育吧。 |
大数据时代的课堂:知识不是目的,而是学生成长的途径;网络不是猛兽洪水,而是打牢知识之鱼的利器;教师不是知识的核心和化身,而是学生探索知识的领路人;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出击的猎人!
大数据时代,作为教师的你还在畏惧学生比你知道的更多吗?千万不必,你就是要做好铺路石,引领他们走得更高更远。
大数据时代,作为学生的你,面对海量信息还在迷茫吗?擦亮你的双眼,泥沙俱下的大数据,你需要沙里淘金,驾驭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所淹没!
清华附小孩子启程阿根庭在机场拍的照片
鸡蛋花盛开的印度尼西亚
当小城市的父母在朋友圈晒京沪游时,当大城市的父母们还带着自己的孩子辗转欧美名胜风景区时,清华附小的孩子们早已经看尽了这些风光,开始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去了鸡蛋花盛开的印度尼西亚。
旅游回来后,小朋友对整个行程的所见所闻作了深度分析,列出了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货币,地理知识,动值物。
多姿多彩的课程
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文化项目研究。今年6年级,研究苏轼。去年五年级,研究鲁迅。
从小就被教会怎么做笔记,怎么巧用思级导图
“是在下输了……老阿姨连篇论文都编不出来!”
科技发展很快,信息化爆炸时代,可以让50岁的人看上去冻龄,有二十岁的明眸皓齿,细嫩肌肤。也可以让10岁的人就拥有二十岁人的见识与见解。还能让6年级的孩子做出大学生也难以完成的课题研究。这个差距的后面就是“阶级的差距”。
在所有人感叹之余,都不由赞同这种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性学习,是远远好于应试型学习,这也是国际教育的精华之处。那么是否可以在全国推广?其实这就让人不得不想起这句话:何不食肉糜?
要想进行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并达到这样的水准,需要以下这些条件:
1. 应试性教育不要占领大家的时间
现在北京上海所有人中,最忙的要数学生。哪怕是节假日都奔忙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有四座大山在逼着大家补课: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我以前做过上海四大高中的分析,在他们各自官网上查询资料时,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交大附中的官微官网上就是不停地强化吃的文化,每周都放出新菜谱。而复附就不断强化培养无用的灵魂。哪怕在高考前两周,还让学生去听与高考完全无关的文化讲座。而上中华二两校的官网官微就非常严肃,校园文化就是猛抓学习。
后来才恍然大悟:交附后面有交通大学挺着,复附后面有复旦大学挺着,他们升学压力比其它学校要轻松得多。只有没升学压力的苦恼,才能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全然放力搞各种素质教育与探究课题。
清华附小,可以一路直升,无小升初及中考之忧,有清华保驾。所以他们不需要在升学及应试上花费过多时间,才能进行这样有助于未来,最贴合世界发展趋势的学习内容。
2. 强大的师资
学习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与强大的师资支持。这些硕博配置的师资让孩子们在课题立项及进展过程中,就有很高的起点。学校与国外交流频繁,有着一手的先进教育理念,因此他们能做出高级的研究,写出高逼格论文。
3.牛逼的家庭教育
他们每个人后面站着的都是高知家庭,经济不缺,资源不缺。从一开始,就受到最正确的引导,获得最优质的家庭教育。家风传承,自当优秀。
这使我想起了暑假里看到的这个话题:一个斯坦福团队在中国做了很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有25%的孩子智力低下。
贫困农村的孩子占了中国近一半。
其中有一半农村的孩子智力发育缓慢,也就是中国近25%的孩子智商低。
在中国有63%的孩子没有上过一天高中。
他们同样是中国的花朵,但是命运与清华附小的孩子们是这样截然不同。
中国教育的巨大差距
当许多网友不能理解清华附小的孩子们能写出这样的论文之时,就说明了中国教育的巨大差距。坐在井里的青蛙从来不知道外面的天空原来是这样辽阔。没有看到清华附小这些孩子良好的家境,优质的师资,顶级的学校教育,真的很难理解清华附小这些孩子接近成人的卓著研究能力。
网友说:一样的苏轼,不一样的学生
教育的壕沟横亘在我们面前。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智商超群的人不足为惧,真正让人望尘莫及的是,智商高,家境好,资源多的人,还非常努力。清华附小的故事就恰好是这样。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尽我们普通父母的绵薄之力,让孩子在应试之外,也多看一些书,多做一些探究性项目,多一些国际化眼光,不要被飞速革新的时代抛下。让我们每一代都向上一点,把壕沟逐渐填平。
同在“祖国母亲怀抱”,同在“一片蓝天下”,教育的巨大差别,我们的家长又有什么话说呢?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欢迎各位留下您的宝贵留言和评论。
欢迎光临 壹牛家长圈- (http://16jzq.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