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开着奥拓的快乐上班族,突然有一天,你小区的邻居突然换了一辆奥迪。你一下子就会觉得不快乐,认为自己也能拥有这辆车,而原来那辆车甚至连自行车都不如。
这是社会学和心理学范畴的理论,同样也适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当隔壁邻居家的孩子弹出了一首完整的莫扎特,你家孩子在钢琴演奏上的进步就完全不值一提。
当你同学孩子开始给英语动画片配音时,你就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发音有多么标准。
当孩子的同学晒出了在欧洲的打卡游时,事实上你家孩子在小区草坪奔跑的乐趣一点都不少。
就像小房子周围出现了一座宫殿,小房子塌缩成了茅舍,你的孩子因为你的“相对剥夺感”变得一文不值……
不同孩子的优势在不同领域
如果你在教育中产生了“相对剥夺感”,该怎么办?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
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
建筑师和雕塑家的空间感,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运动能力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等。
当我看到别人家孩子表现出某一方面的优势时,我很容易就放大我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
那个5岁就能给动画片配音的男孩有特别强的语言智能,架子鼓小天才的音乐智能一定比较突出,而10岁以内加减法驾轻就熟的孩子在逻辑·数学智能方面比较有优势。
但我的孩子就很差吗?
他5岁的时候就能独立完成8岁以上难度的乐高拼搭,看样子空间智能比较强。
他在幼儿园的人缘特别好,性格开朗,热爱分享,喜欢交朋友,人际交往能力很强。
他自然观察智能也很突出,比起动画片更喜欢BBC的自然纪录片,看几遍就能背出台词……
要知道,没有一个人能在这8种智能上都有杰出的表现,我会因为从小没学过音乐感到遗憾,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写作上的天分。
但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的弱项,看不到他们的优势,育儿焦虑就是一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换一个更讨巧,可能不怎么厚道的做法,不过可以大大降低自己的育儿焦虑,就是把你那些在朋友圈看到的那些同龄“神童”、“奇才”约出来一起玩。
我并不是说他们不如父母朋友圈表现的那么优秀,而是他们的优秀不像朋友圈精选出的那么突出、扎眼。
他们都是正常的同龄孩子。练琴的时候也会闹,做题的时候也不高兴,孩子们应该有的调皮和小情绪,该有的都有。
幼升小阶段“神童”并没有那么多,实际上整个人群能力超群的人的比例是稳定的。孩子在幼儿阶段父母更爱分享他们突出的进步,显得似乎神童很多。
与其把精力浪费在盯着别人家孩子身上,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优点更实际。
孩子在同一领域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当代父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着急。
现在的父母都特别着急,你追我赶。明明知道人生是场马拉松,却还是要求孩子以百米短跑的速度来热身。
2岁的孩子要开始启蒙英语、3岁如果不展现出数学兴趣就觉得废了、4岁不学乐器和有一个擅长的体育项目也不行……生怕自己晚一步孩子就要输在了起跑线。
我劝这部分焦虑的家长,认真了解一下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会经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的表现和特点就不一一说明了,百度上都查得到。核心观点是:
“不同阶段儿童表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认识世界能力等都不相同。
所有的儿童的认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建的过程。
虽然不同的儿童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四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个发展阶段。”
这句话的重点是:不同的速度,不可能跳过。
想想我小学时学二元一次方程,百思不得其解,气得我妈直拍桌子。到了初中再回看当时的题目,豁然开朗,也不明白自己那时候为什么就是搞不明白。
现在想想可能就是逻辑认知发展水平没到那个程度。
我的嫂子现在对着不到5岁的女儿大吼:“4+5=9你知道,为什么3+5你就搞不清楚了?”女儿被吼得瑟瑟发抖。
我特别心疼那个女孩子,并默默叹息:孩子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跟上,你吼再大声除了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她从小就对数学产生阴影,又有什么帮助呢?
说说我家二傻子,2岁时他不敢跳的坎3岁时他就敢跳了。3岁时他还不会26个字母4岁时他就读得非常标准了。4岁时还不敢跟生人说话,不到半年,出去点菜买单都是他负责招呼服务员。
你看,他是不断进步的,有些方面慢一点,有些方面快一些,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一个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男孩子,有什么必要焦虑?
为什么要用我们慢的地方比别人快的地方,用我们弱的地方比别人强的地方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进度,最后是要活出自己的世界,跟自己父母不一样,跟别人的孩子也不一样。
不要紧紧盯着别人家的孩子,你的孩子一点儿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