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标题: 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大半源于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 [打印本页]

作者: 零零柒    时间: 2019-8-14 10:16
标题: 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大半源于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
本帖最后由 零零柒 于 2019-8-14 10:23 编辑

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大半源于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



我最近有个深刻的体会: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一大半来源于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

我其实是个佛系妈妈,一直在学习科学教育方法,也考过教师资格证。在大部分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我能够冷静处理孩子的问题,有效控制自己的焦虑指数。但有时候,我也免不了陷入迷茫。

比方说,我有几个特别鸡血的家长好友,我们孩子年龄相仿,他们朋友圈的日常是这样的:
“5岁的男孩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还能给妹妹出题。

另一个5岁男孩的英语动画片配音有模有样。

6岁的女孩儿能跟老外free talk,开始启蒙法语。

8岁的男孩练了2年的架子鼓,参加比赛都拿名次了…”

再看看我们家那位二傻子,开学都上大班了,他的成绩单是这样的:

10以内的加减还要靠蒙。

英语学完了26个字母、数字和颜色后,瓶颈很久了。

对体育项目兴趣不大,周末只愿意满操场乱跑。

试听了钢琴课和小提琴课,回来都跟我说:“妈妈,我都不想学——我只想傻玩玩。”

好吧,毕竟他也才6岁。跑得早的孩子不一定跑得久,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但每一次那些鸡血妈妈开始发朋友圈秀孩子的新技能,我就又开始不淡定了:

“我的孩子真的比别人笨吗?
我的教育理论耽误孩子了怎么办?
如果孩子特别抗拒,我要不要坚持给他报班?”
这时候又会适时的跳出一些微信文章,告诉你《如果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要你这个当妈的干嘛?》直戳老母亲痛点,怀疑和自我怀疑。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

问题出在哪里?

隔壁邻居带来的相对剥夺感

“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的模样了。”

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第一卷,《雇佣劳动与资本》这本书上,精辟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相对剥夺感”。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
      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从而会产生各种感觉,包括:压抑、自卑、愤恨……

默顿 ↑

你是个开着奥拓的快乐上班族,突然有一天,你小区的邻居突然换了一辆奥迪。你一下子就会觉得不快乐,认为自己也能拥有这辆车,而原来那辆车甚至连自行车都不如。

这是社会学和心理学范畴的理论,同样也适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当隔壁邻居家的孩子弹出了一首完整的莫扎特,你家孩子在钢琴演奏上的进步就完全不值一提。

当你同学孩子开始给英语动画片配音时,你就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发音有多么标准。

当孩子的同学晒出了在欧洲的打卡游时,事实上你家孩子在小区草坪奔跑的乐趣一点都不少。

就像小房子周围出现了一座宫殿,小房子塌缩成了茅舍,你的孩子因为你的“相对剥夺感”变得一文不值……


不同孩子的优势在不同领域
如果你在教育中产生了“相对剥夺感”,该怎么办?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

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

建筑师和雕塑家的空间感,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运动能力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等。

当我看到别人家孩子表现出某一方面的优势时,我很容易就放大我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

那个5岁就能给动画片配音的男孩有特别强的语言智能,架子鼓小天才的音乐智能一定比较突出,而10岁以内加减法驾轻就熟的孩子在逻辑·数学智能方面比较有优势。

但我的孩子就很差吗?

他5岁的时候就能独立完成8岁以上难度的乐高拼搭,看样子空间智能比较强。

他在幼儿园的人缘特别好,性格开朗,热爱分享,喜欢交朋友,人际交往能力很强。

他自然观察智能也很突出,比起动画片更喜欢BBC的自然纪录片,看几遍就能背出台词……

要知道,没有一个人能在这8种智能上都有杰出的表现,我会因为从小没学过音乐感到遗憾,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写作上的天分。

但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的弱项,看不到他们的优势,育儿焦虑就是一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换一个更讨巧,可能不怎么厚道的做法,不过可以大大降低自己的育儿焦虑,就是把你那些在朋友圈看到的那些同龄“神童”、“奇才”约出来一起玩。

我并不是说他们不如父母朋友圈表现的那么优秀,而是他们的优秀不像朋友圈精选出的那么突出、扎眼。

他们都是正常的同龄孩子。练琴的时候也会闹,做题的时候也不高兴,孩子们应该有的调皮和小情绪,该有的都有。

幼升小阶段“神童”并没有那么多,实际上整个人群能力超群的人的比例是稳定的。孩子在幼儿阶段父母更爱分享他们突出的进步,显得似乎神童很多。

与其把精力浪费在盯着别人家孩子身上,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优点更实际。

孩子在同一领域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当代父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着急。

现在的父母都特别着急,你追我赶。明明知道人生是场马拉松,却还是要求孩子以百米短跑的速度来热身。

2岁的孩子要开始启蒙英语、3岁如果不展现出数学兴趣就觉得废了、4岁不学乐器和有一个擅长的体育项目也不行……生怕自己晚一步孩子就要输在了起跑线。

我劝这部分焦虑的家长,认真了解一下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会经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的表现和特点就不一一说明了,百度上都查得到。核心观点是:

“不同阶段儿童表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认识世界能力等都不相同。

所有的儿童的认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建的过程。

虽然不同的儿童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四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个发展阶段。”

这句话的重点是:不同的速度,不可能跳过。
想想我小学时学二元一次方程,百思不得其解,气得我妈直拍桌子。到了初中再回看当时的题目,豁然开朗,也不明白自己那时候为什么就是搞不明白。

现在想想可能就是逻辑认知发展水平没到那个程度。

我的嫂子现在对着不到5岁的女儿大吼:“4+5=9你知道,为什么3+5你就搞不清楚了?”女儿被吼得瑟瑟发抖。

我特别心疼那个女孩子,并默默叹息:孩子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跟上,你吼再大声除了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她从小就对数学产生阴影,又有什么帮助呢?

说说我家二傻子,2岁时他不敢跳的坎3岁时他就敢跳了。3岁时他还不会26个字母4岁时他就读得非常标准了。4岁时还不敢跟生人说话,不到半年,出去点菜买单都是他负责招呼服务员。

你看,他是不断进步的,有些方面慢一点,有些方面快一些,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一个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男孩子,有什么必要焦虑?

为什么要用我们慢的地方比别人快的地方,用我们弱的地方比别人强的地方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进度,最后是要活出自己的世界,跟自己父母不一样,跟别人的孩子也不一样。

不要紧紧盯着别人家的孩子,你的孩子一点儿也不差!

壹牛推荐暑假活动已经启动,点击下面图片了解:
祝你
壹牛成功
助你

本文由零零柒整理,转载自酷橙校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回帖,和众多的牛爸牛妈一起交流讨论!作者和壹牛家长论坛拥有最终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壹牛】2018高考家长群 446132602(限2018年高考生家长加入)
【壹牛】2019高考家长2群 702946449(限2019年高考生家长加入)
【壹牛】2020 高考家长3群704328650(限2020年高考生家长加入)
【壹牛】2018 中考家长群 714481580(限2018年中考学生家长加入)
【壹牛】2019 中考家长群 333035273(限2019年中考学生家长加入)
【壹牛】2020 中考家长群 602378231(限2020年中考学生家长加入)
【壹牛】2018小升初家长群 337231456(限2018年小升初学生家长加入)
【壹牛】2019小升初家长群 282935579(限2019年小升初学生家长加入)
【壹牛】小学家长群 122284038(限4年级及以下学生家长加入)
【壹牛】留学自助交流群 606486338(限关注国际高中、出国留学的学生家长加入)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作者: 天秤座    时间: 2019-11-20 11:19
因为大多数家庭,妈妈是娃娃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操心最多。
作者: 耶律摩    时间: 2019-12-1 22:26
道理是这个
作者: xcybblh    时间: 2020-1-23 10:40
对的,更多时候是妈妈的各种期许强加给孩子
作者: 落日飞车    时间: 2020-2-6 16:31
对的,更多时候是妈妈的各种期许强加给孩子




欢迎光临 壹牛家长圈- (http://16jzq.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