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高三会有三到四轮的复习,其一轮复习最为重要!一轮复习时间长、任务重、记忆点多,是查漏补缺的最佳时机,也是巩固知识、整合知识的最佳时机。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是给我们准高三生们的一份一轮复习避坑指南!
许多同学认为攻坚阶段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偏题、怪题、难题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才能拿下高考中的压轴题。
不考偏难、怪题,不做无用功,只有牢固掌握常规思维,常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即使是一个尖子生,花费很多的时间钻研偏、难、怪题也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许多同学漫无目的的做题,做得都麻木了,效果也就差了。有时,基本的东西还是学得模棱两可,没有过关,经过大量做题以后,巩固了或者默认了某种不正确的认识,反而有害无益。
要注重培养基础、考查能力,只有对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深刻理解,做题才是最有效的。要多做一些基础题,还要注意一些规范的表述。
不把知识系统化,是复习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没有系统化就难有头绪,各知识之间就彼此孤立,各部分内容复习到什么火候,哪些地方过关了,那些地方自己没有学好,心中无数。
第一轮复习以后,应在各知识点梳理的基础上,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归纳,不仅可以梳理这一部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今后那些有难度的题提供一些可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有些同学希望各个学科、各个知识点学得面面俱到,结果样样都抓,样样也没有抓牢。
当基础知识和方法复习一轮以后,我们应该抓住重点来学。这里的重点是一方面抓住重点学科学习,差的学科上升空间大,应予以重视,促进学科之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要理清学科内的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力争触类旁通,形成能力。各个知识的板块内容,要能够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有所掌握,高质量的训练好一些相关的题目,不贪多、只求精。
有些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可谓不努力,但是成绩还是上不去,就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如果提升到这种境界,看书时候多想应用,设想应用这些知识时的情形,做好配套练习,做题时候多想书本和知识联系,这样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这种症状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题海战术导致的结果,拼命做题,认为做多了、接触面就广了,题型练得多了,方法就多了,居然还有一些高三老师也一直这样认为。其实题海茫茫能做得完吗?
复习中,我们应该总结和归纳一些知识系统,也要归纳和总结存在的问题,形成错题档案,还要归纳解题方法,如归纳某些问题的重要解题思路,并总结哪些方法能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归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知识学透,把方法用活。
有些同学糊里糊涂的过日子,摸摸这个,碰碰那个,或者完全从兴趣出发,或者干脆把学习任务堆积起来,一直拖到不得不完成为止,这时候新任务就来了,导致自己无所适从。
许多学生学科发展不平衡,只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或者只对某个老师所教的课感兴趣。对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或者对自己不喜欢老师所教的科目漫不关心,导致成绩无法提高、学科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要想提高总分,应在弱势学科和自己不太感兴趣的学科上多下功夫。
有些同学没有从错题中总结经验的习惯,所以没有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一味的认为自己没有记住。
在纠错过程中,既要总结错误原因,更要分析其原因,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样改变条件和问题,使错误的答案变成正确的答案。
同时要抓住典型对正确解题进行分析,对答案进行检验。事实证明,练习是实践,分析是升华,只做不分析,练习往往走过场。要分析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还 有没有别的解法等。
大考当前,有的学生因为过度紧张导致状态不佳,甚至病倒。
考前要防止两个极端的做法:
一是过度放松,破坏了长期形成的生物钟,会适得其反。所以往往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状况,即开始第一个月还抓得比较紧,但一个月后就开始松懈,认为来日方长,何必抓得这样紧,所以在时间把握上就比较随意,甚至可能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事实上,第一阶段的复习任务确实是耗时最长的,其主要任务是为高考各个学科全面夯实基础,而打基础又往往是要花最多时间的。
但随着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后面的时间就非常紧迫了。所以,第一阶段要强化时间意识,而且要有足够的耐性,否则,到后面就无法补救了。
做题不分析不思考,同样的题目错多遍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想要学会知识,必须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思考”,做题只是为了提高做题的熟练度和综合应用。
所以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和全面性,一定数量的题目是需要做的,但做题的同时也要思考出题者的意图。
高考状元最注重的都是课堂的听讲,而不是为赶进程在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习题。为什么呢?因为老师的授课有明确的目的和策略,既可能在引导你联系不同的知识,也有可能在反复强调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所以,在课堂45分钟时间内要时刻保持着跟老师的思想交流,同时听课过程中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于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也应该仔细地听老师讲一遍,也许老师的理解更到位,或者你自己的理解有出入。
但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很有效率地完成了作业、预习,然后及时睡下了;但有的学习熬夜到很晚甚至凌晨。
可是熬夜并不可取,不仅影响睡眠,容易疲劳,也会导致第二天上课精力不集中。所以,既然一天24小时的时间不能变成25小时,那么就只能把琐碎时间善加利用,比如乘坐地铁、公交车时,无法安静地思考一些问题,这时可以借助手机工具听些英语听力或其它音频资料。
高三本来就是复习知识,如果不分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就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复习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一味紧绷着学习这根弦,势必会为心理和生理增加重负。
所以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上轻松,愉悦的感觉,只有为自己不断加油,才可以充满信心地继续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复习中。
比如发现现阶段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阶段性复习效果的检测,通过测试,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存在的问题可能是知识方面的、应试技能方面的、应试规范性方面的、还有是应试心理方面的。如果一味的沉迷于分数的多少,势必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在之后的复习中,考生可根据对分析,得知自己具体哪些方面做得不足,需要及时调整,备战高考。
甚至有些同学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幻想从一些标榜其押题准确的图书中寻觅高考试题。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每年的高考题都是命题老师在封闭的条件下专门为高考创造出来的,无论是书还是参加高三辅导的教师,只能从命题思维和命题方向上揣度,不可能在高考前掌握任何一道题的具体内容。
所以大家要记得:参考书是用来参考的!虽然有些质量高的参考书归纳总结得不错,但同学们只能用它来进行查漏补缺、启迪思路,最终自己思考形成解题思路才能考出好成绩。
很多同学会遇到这种情况:平时复习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发现考试就是拿不了高分,甚至考试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还要简单。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因为你太心浮气躁,并没有踏踏实实地思考问题。
遇到此难题,可以找老师、朋友、父母谈一谈,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告诉别人的话,就说给自己听,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放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总之顺其自然,但是尽力而为。高三的复习一定是有计划,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就要做到不缺不漏。
欢迎光临 壹牛家长圈- (http://16jzq.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