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标题: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心理篇
[打印本页]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5 17:09
标题: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心理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是刘称莲所著。该书分为生活篇、阅读篇、学习篇、品格篇、心理篇、关系篇共六个篇章。打算陆续摘录些来与大家分享。
目前已经更新完了:(点击蓝色字体可打开链接看到全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
年之学习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生活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阅读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品格篇
下面将陆续更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
心理篇
如今的孩子同样有非常大的能量,他们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他们并不比我们脆弱,而是我们比我们的父母脆弱。家长应该从过去指导者的角色变为陪伴者和引导者。要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长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1 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长大
2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3 亲子沟通需要心的交流
4 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
5 清晨等在门口的小男孩
6 科学引导,健康上网
7 走近青春期,由指导变陪伴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5 17:23
01
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长大
小学期间,女儿每个周六的下午都去舞蹈学院学跳舞。五年级的时候,班里叫依欢的女孩也加入了这个舞蹈班,两人结伴去学习。每个周六,她们去上课时,我和依欢的妈妈都要“陪读”。她们在教室里上课,我们在外面候着,来回路程加上上课时间,每次至少要三个小时。
我们两家都住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而且出门到舞蹈学院也有直达的公交车。“陪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两个妈妈便合计,能不能让两个小姑娘自己坐车去上课,省得我们每次花那么长时间去陪她们。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孩子们的时候,她们非常高兴,连说:“好啊!没有问题!”
于是,第二个周六两个小家伙结伴去上舞蹈课了。按照惯例,两个小家伙应该在下午6点之前就回到家的。可是都6点半了,还是不见踪影。我有点着急,就给依欢家打了电话,依欢妈妈说依欢也没有到家,她也在焦急地等待着。
7点钟的时候,天马上要黑下来了,女儿还没有回来。这时依欢妈妈打来电话,我一拿起电话就听她急促地说:“怎么还没有回来?”我们就让两个爸爸分别到两个小家伙可能进来的西门和西南门等待,我们两位妈妈则守在家里等电话。
7点一刻,天完全黑下来了,依欢妈妈的电话又来了,说依欢爸爸在西门没有看到孩子们。这时候,我心里已经非常着急,赶紧给等候在西南门的先生打电话,先生告诉我他还没有看到,听得出来,他的声音也很急,但忽然他又说:“等一下,好像是她们。是的,就是
她俩!”
我赶紧给依欢妈妈打电话,依欢的爸爸妈妈赶紧赶到了西南门。先生看到孩子们的时候,她俩有说有笑,非常轻松地跟他打招呼。
这是我们对女儿的第一次放手,也真的是虚惊一场。
后来问两个姑娘怎么会回来那么晚,她们说从舞蹈学院出来后,她俩一边聊天一边走,走得比平时妈妈们带着时要慢一些,另外中关村大街也堵车了。
两个小姑娘看着四个大人大惊小怪的样子非常不解,问:“你们怎么了?”告诉她们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孩子们吃惊地问:“你们干吗要等我们呀?我们回来不就行了吗?”
那次之后,两个小姑娘感觉良好,坚决要求自己去上舞蹈课,不让妈妈们再陪着了。经过孩子的第一次成功后,我们也放心了,决定放手让她俩每周结伴去上课。如此,孩子们不仅自由了,还得到了锻炼,我们两个妈妈也被解放出来,可以做点自己的事情。
现在想想,我们四个大人当时的反应确实有些可笑。两个11岁的孩子坐公交去上课,有什么好紧张的?我和先生是在农村长大的,像女儿这么大的时候,每天都和小伙伴步行好几里路到别的村子去上学,大人哪里会管我们,况且因为孩子多大人就算想管也管不过来。农村里的孩子反而成长得非常独立。依欢的爸爸妈妈,虽然是在城里长大的,从小也都是自己坐公交上下学的,并没有大人接送。
如今的孩子同样有非常大的能量,他们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他们并不比我们脆弱,而是我们比我们的父母脆弱。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对“稀有”的孩子们,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们身上。跟我们的父母相比,我们在孩子小时候为孩子做了太多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是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受到了约束。对孩子来说,一方面,限制了他们的自我成长,养成了对父母的依赖,他们将来真正需要独立的时候会无所适从;另一方面,
使得孩子到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真正想摆脱父母的约束时,跟父母产生许多冲突。对父母来说,则要承担将来孩子该长大时却不能长大的风险。
我们这一代人长大后就不再好意思再向父母要钱花了,现在大学毕业后还要父母养着的大有人在。许多时候这些所谓的“啃老族”并不是不愿意自己养活自己,而是他们没有学会独立的能力。为什么这些孩子能上得了大学,却没有生活的能力?我想家长难辞其咎。毕竟学校老师是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父母是教孩子生活能力的。
我所接触的家长中,也有非常放手的例子。
有一位朋友,家里明明有车,却让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自己乘坐公交车上下学,而且中途还要倒一趟车。后来,不光上学,平时和同学一起去博物馆、公园等地方玩,儿子都可以自己查好公交路线,领着同学一起去。这时,同学们都愿意和他一起出行,因为别人不用操心,他就可以安排得好好的。家长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这个小孩也非常放心。这一点,让这个孩子非常满足,而满足是因为他实现了自我价值。从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他努力更好地去发展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越来越棒。这个孩子不仅自立自强,学习也比较努力,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邮电大学。
有个极端反面的例子,17岁就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的“神童”魏永康,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回家。回家后重新学习各项生活技能,包括吃饭、穿衣等基本的生活常识都要重新学习。重新学习了几年之后,他的生活能力和交往能力依然非常薄弱。原来一手把他培养成“神童”的妈妈,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什么也不让他做。当年他13岁考上大学、17岁考上博士的时候,妈妈很为他自豪。如今,这位妈妈非常后悔当初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没有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可见,除了学习之外,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更加重要,而且小时候落下的人生功课,长大后很难补上。魏永康的悲剧
比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孩子更让人痛心。
孩子终归要独立面对人生的路。就像学习走路,家长只有把手松开了,孩子才能走稳;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家长只有撒开扶把的手,车子才能快速前行。人生的路何尝不是如此,家长从小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才会成为独立的、自信的、负责任的人。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5 17:32
02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女儿小学的时候,周围不少小朋友都在练乐器,跟女儿非常要好的几个女生也都在弹琴,我和先生便特别想让女儿接受一点音乐熏陶。我来自文化生活贫乏的山区农村,小时候接受的音乐熏陶就是每天听着山西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节目学唱歌,后来到外面上学工作,看别人能歌善舞的,非常羡慕。先生也是一样,对自己的“五音不全”时常感到遗憾。我们俩都不想让孩子像我们一样,将来长大了觉得自己在音乐方面不如别人,所以女儿一上小学就开始做她的工作,想给她报个班学习一门乐器。跟女儿商量了好几次,她都不愿意去学,理由很简单:练琴很耽误时间,就没有时间玩了。我估计这个观点就是周围那些练琴的小朋友传递给她的,因为女儿课余打电话约小朋友玩的时候,总是会收到“她在练琴”的拒绝信息。
女儿态度很坚决,我们也没有勉强。不过为了刺激女儿,先生还是从朋友那里借回来一台电子琴,真可谓用心良苦。电子琴刚拿回来的时候,女儿还看着简谱拨弄了几次,后来就不再动了。
说也奇怪,女儿非常喜欢运动项目,也爱画画,但就是不爱音乐,大概是因为她喜欢的项目我们都没有请什么老师,也没有刻意让她去练习,只是由着她的性子自娱自乐。
上了大学以后,女儿看到不少同学多才多艺,有活动的时候,也能够尽情展示,她多多少少也有些遗憾,不过她对我们从来没有怨言。
有一次她回来对我说:“老妈,等有空了我得找个声乐老师练练声,去KTV的时候好亮几嗓子。”到了这个时候,她才明白了有些音
乐素养还是必要的。我提起小时候的事情,她便说:“要想学习,什么
时候也不晚,而且因为有需求,学起来更勤奋,估计进步也会神速。”
我很赞同女儿的说法,孩子有需求的时候,自己就会主动去学习,压根不用家长威逼利诱。
说实在话,到现在我还为女儿小时候没有学音乐有些遗憾,不过仔细琢磨就明白了,那其实都是我的需求,是我希望通过女儿实现我小时候因家境贫寒而没有被满足的愿望,是我觉得我的女儿也应该像别的小孩一样会一门乐器。女儿当时那么坚决地反对,说明她不喜欢音乐,或者她觉得从音乐里无法获得乐趣。非常庆幸,我们没有一意孤行强行把女儿送去学声乐。
学琴这件事情上,最值得肯定的是,我们让女儿自己去选择。她虽然年纪小,但有选择的权利,既然她选择了不学弹琴,那就等于选择了在小朋友刻苦练琴的时候她可以轻松地玩耍,但是她要承担长大后没有表演机会的缺憾。事实证明,女儿很从容地承担了这个后果。
生活中时时刻刻还会有许多小事情,家长也要让孩子去作决定,而不是给一个现成的答案,让孩子去接受。比如周末休息,我们会问女儿:“咱今天是在家待着,还是出去玩一玩?”或者“咱今天是去爬山呢还是去动物园?”通常,只要女儿提出的条件不是很苛刻,我们都会满足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为自
己负责的人。
后来女儿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就是遵从了自己的选择。她很早就把自己不喜欢的经济、法律、财会等专业排除掉,只在纯文科的那些专业里选择,我和先生只是做她的助手,帮她整理资料。因为是她自己的选择,到了大学后,她就学得比较舒服。
甚至到了现在,我们依然会给女儿做选择题。比如周末她希望我们能顺便接她回家,我们便会问她:“我们是在东门还是南门见面?”多给她一道选择题,她就会多一次思考和取舍的机会,这对
孩子是有好处的。
孩子终究要离开我们独自面对生活,将来到了社会上也肯定会遇到许多十字路口需要选择。他是一个当机立断的人,还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因此,让孩子从小多一些自己做选择的练习,将来到了选择职业、生活方式以及人生伴侣的时候才不会那么迷茫,从而理智、主动、从容地做出决定。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5 17:57
03
亲子沟通需要心的交流
一位同学爸爸跟我分享了他家的故事。他有个九岁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他平日非常忙碌,出差也多,但是只要在家,晚上都要抽出时间跟女儿谈心,至少半小时。他说女儿非常享受跟爸爸在一起的“谈心时间”,晚上只要他在家,女儿会很快把手头的事情做完,跟他说:“爸爸,我的事情做完了,谈心可以开始了吗?”
这位爸爸说,他和女儿谈论的话题非常广泛,通常他们会互相交换最近发生在各自身边的事情。女儿最喜欢爸爸谈论出差的见闻趣事或者公司里的故事,甚至爸爸会讲公司里的财务报表以及如何炒股才能赚到钱。
这位爸爸说,刚开始跟女儿谈话是想帮助女儿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总围绕女儿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一段时间过后,他发现女儿并不愿意老谈学习。后来他就转换了话题,没想到女儿很开心。虽然并不刻意去谈学习了,但在这样的“谈心时间”里,女儿会主动向爸爸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
这位爸爸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摸准了孩子的心思,并投其所好。在跟孩子聊天
的时候,他及时找到了孩子喜欢的话题,跟孩子站在了一个频道上。所以,他们的亲子关系非常融洽,而和谐的亲子关系才是有效沟通的基础。这位爸爸说,因为他们家的谈心进行得非常好,所以他会不失时机地给女儿提出一些小小的要求,女儿都会很痛快地答应并满足他。可见,家长如果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便会很好地回报家长。
有效沟通要讲求方式方法。
这位爸爸的智慧在于,他并没有放弃想提高女儿学习成绩的目的,只是转换了一种方式,效果便非常好。所以,有效沟通要讲求方式方法,只是孩子不同,采取的方式也要变化。作为从小陪伴孩子长大的家长,应该能够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哪里,然后调整频道。
在我家,沟通的时间则在每天的晚饭桌上。北京的小学生中午都不回家吃饭,晚饭桌上,女儿就像憋了一天的话要跟爸爸妈妈讲似的,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每天,她几乎都要把当天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情跟爸爸妈妈复述一遍。我会认真地听女儿说,在她讲述的过程中,说一些“然后呢”“你怎么想呢”等开放性的问话,鼓励女儿把话说下去。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她都有哪些想法,等等。
倾听在亲子沟通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有一个发现,就是当我们不多说话、专注地听女儿说的时候,女儿会很兴奋,讲得也很流畅。有时,我和她爸爸会插入别的话题,女儿立马就会感觉到我们的不用心,说:“你们听我说了吗?”或者“听我说完!”这时候,就算我们再回来听女儿说,她也会兴趣索然,有时候会变得很不高兴,说到半截便戛然而止不肯再说下去了。所以,听孩子说话要用心且全神贯注,放下自己的事情和想法,否则,就算你表面上在听,孩子也会感到你的敷衍,而不肯对你敞开心扉。只有用心听明白了孩子叙述的事情,当孩子问“妈妈,你说应该怎么办”的时候,才能帮孩子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关于在沟通中如何说,女儿小时候,我读了不少亲子方面的图书,其中有一本《学会跟孩子说话》,我从中学习了不少跟孩子说话的技巧。书中讲到家长要用描述的语言跟孩子说话,把做一件事情的具体环节告诉孩子,而不要简单地用比如“认真点”“快点”等抽象的词语要求孩子。我照着书上的方法去做了,非常管用。比如,女儿吃饭挺慢的,有一次她第一个吃完了,我就说:“宝贝,你今天第一个把饭吃完了,我觉得你最近吃饭速度快多了。我好高兴啊!”这
样,就把孩子具体做了哪件事情描述得很清楚,还表达了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其实,小孩子很在乎夸奖,也很在乎家长或者老师的感受。家长把事情或感受清楚地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问题和前进的方向,下次她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非替孩子解决问题。
女儿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被同学们推举为北京市三好学生的候选人,且预选的时候得票最高。结果到正式投票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原来就在正式评三好学生的那天中午,女儿跟一个好朋友发生了一点小摩擦。这个好朋友气不过,就对女儿进行了报复,跟一帮同学说女儿不够格做三好学生,并鼓动大家在下午投票的时候不投女儿的票。结果,女儿果真以一票之差,没有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的称号。
放学回家后,女儿哭得非常伤心,一是因为没有当成三好学生,二是觉得自己最好的朋友背叛了自己。
我当时特别理解女儿,因为她虽然学习不是最好的,但是综合素质在班里同学中有很高的评价。学校评三好学生也考查综合素质,而非单单考查学习成绩。预评的时候她得票最高,对自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最后的落选,竟然是她的好朋友从中作祟。我明白她是多么的难过和伤心。
讲完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女儿问我:“妈妈,你说我以后还要跟××一起玩吗?”我明白,相对于三好学生的荣誉,女儿更看重和好朋友的关系。但是,我真的没有答案给她,因为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那个小朋友是个很可爱的孩子,女儿和她在一起玩得很好,连我们两家的家长都成了好朋友。
于是,我说:“我知道这件事让你很伤心,妈妈也很为你难过。不过,妈妈也不清楚如何做才好,我们都先考虑考虑,等明天再说好吗?”
当孩子遇到问题,家长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不妨先放下,缓一缓。因为当时孩子还在难过的情绪里,我也不平静,稍微有些愤
怒。我这样做,一方面想先平复我们俩的情绪,同时也是给孩子一个反思的机会,毕竟凡事总有为什么。女儿之所以不能当选,说明那位好朋友还是找到了她的一些问题的。
结果第二天,那位小朋友先打来电话向女儿道歉,并问女儿还是否愿意当她是好朋友了。我听女儿在电话里跟小朋友说:“那要看你以后的表现了!”挂了电话,女儿跟我说:“妈妈,××向我道歉了。我打算以后还当她是我的好朋友。”
我夸奖了女儿的大度,同时庆幸头一天没有给女儿建议。其实我当时挺生气的,特想跟女儿说:“以后不跟她玩了!”那样女儿没准就失去了一位好朋友。后来女儿和那个小朋友尽释前嫌,到现在都是联系紧密的好朋友。
因此,
家长有时候还真不能轻易给孩子出主意,而要把解决问题的球踢给孩子。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肯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很赞成教育专家孙云晓“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的理念,而良好的亲子沟通正是和谐亲子关系的前提,因为只有良好的亲子沟通才能让家长的教育计划顺利实施,教育的结果才能更好地体现。而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家长和孩子有心的交流。首先要有时间跟孩子沟通,然后是要了解孩子,并寻找适合自己家的亲子沟通方式,最后达到教育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目的。
作者:
lily123456721
时间:
2013-7-5 22:16
{:soso_e179:}{:soso_e163:}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7 20:40
04
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
一次,女儿从学校回来,情绪很低落。我问她怎么了,她说下午从外校来了位老师,在他们班讲公开课,她举手回答了两次问题都回答得特别好,得到了那位老师的夸奖,并得到了老师发的小红花。可是下课后,好朋友梦瑶却不愿意跟她玩了,而且还从她身边拉走了另外几个同学。原因就是梦瑶也回答了问题,却因为回答错了,没有
得到老师的夸奖。
我就跟女儿说:“你回答老师的问题回答得好,说明你很聪明,对吗?”
女儿说:“是的,我也觉得自己很聪明。”
“能回答对老师的问题,你觉得高兴吗?”
“当时很高兴,那个老师夸我了,还给我发了小红花。”
“那现在呢?”
“下课后,我想找梦瑶玩,她就不理我,还把别的同学也拉走了。”说着,女儿的声音开始哽咽。
“你很难过,也觉得很委屈?”我再这样问的时候,女儿流着泪,只点头不说话,可见她真的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看女儿非常伤心,我揽着她的肩膀,想让她的情绪平复一下。
过了一会儿,女儿说:“妈妈,为什么会这样?我有错吗?”
我告诉女儿:“你没有错啊!问题回答得好,说明平时书读得多,知识面比较宽。不过,梦瑶当时没有回答好老师的问题,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女儿点点头。
我继续说:“我想梦瑶正是因为没有回答好老师的问题,觉得没
面子,心里也不平衡,所以才做出了那样的事情。”女儿再次点点头,说:“可是,我又没有惹她,她干吗不愿意跟我玩,还把别的小朋友也拉走?”
我说:“也许你下午表现得太好了,引起了梦瑶的嫉妒吧。不过,这件事跟你真的没有关系,你都做得挺好的。”
“但是,同学都不跟我玩了,我觉得好不公平。”
我说:“你其实有些生梦瑶的气。”
女儿说:“是的。”
我说:“最主要的是,你还是很希望跟同学们一起玩,对吗?”
“那是,大家一起玩得好好的。”
“那你可以去找美琦或者端仔啊!”(这是两个跟女儿关系很铁的小女孩)。
女儿有些担心:“如果梦瑶还不让她们跟我玩呢?”
我说:“只有试过才能知道啊!你明天去学校可以主动找美琦或者端仔吗?”
“我试试吧!”女儿虽然没有十分的把握,但是已经不再难受了。
第二天去学校,没等女儿去找美琦和端仔,孩子们就都没事一样,又开始有说有笑,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了。回家后,我观察女儿的表现,就知道事情已经过去了。
孩子时常会闹情绪,我想大部分小孩都有相似的经历,有时候是跟小朋友闹了别扭,有时候是挨了老师的批评,有时候是考试没有考好,有时是跟父母发生了冲突……
女儿遇到的,是典型的跟小朋友闹别扭的问题。她一开始很委屈也很迷惑,还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可是又弄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我一步一步帮女儿理清了问题的头绪,让她知道了事情的结果之所以是那样的,完全是别人的问题,她自己并没有错。当明白了问题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女儿便感觉释然,不再那么纠结了。这其实
是告诉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归因。只有弄明白问题的真
相,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决。
我和家中的兄弟姐妹,小时候如果在外面跟别的小孩发生了矛盾,爸妈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先骂我们,指责我们在外面惹是非。那种委屈、愤怒、不满的感觉,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依然非常强烈。那时候就认为爸妈永远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是对的,从来也不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导致我的兄弟姐妹性格里都有委曲求全的成分。这样的性格不能说不好,却总是有缺失的。所以,我在女儿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尽量避免冤枉她,站在孩子的角度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也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正面的情绪包括高兴、兴奋、宁静、满足、轻松等,负面情绪包括伤心、失落、迷茫、沮丧、烦躁等。正面的情绪能够给孩子正面力量,使孩子身心舒展,不仅学习效率高,孩子看上去也会健康、快乐,充满阳光;而处于负面情绪中的孩子会感觉压抑,身心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小孩子并不明白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管理情绪。有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很激烈,甚至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有一次,女儿跟我说她想要一只小狗。我和先生那时候很忙,没有时间每天遛狗,而且家里屋子也很小,不具备养狗的条件。我就跟女儿列举了不能养狗的几条原因。女儿压根就没有听进去,一边大声地哭嚷“你们真讨厌,为什么别人家都能养狗,就我们家不能养”,一边还把阳台上升降晾衣架的绞手拽下来,狠狠地摔在地上,摔成了两截,然后冲进了自己的屋子。
我当时也很生气,站在她的门口严厉地跟她说:“我知道你非常想养小狗,我也知道你现在特别愤怒,但是,你用这样的方法,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我希望你现在把绞手安上去!”
听到我的话,女儿又冲出她的房间,把那个还勉强可用的绞手安了上去,看得出来她依然气得发抖。那个晚上,我们谁也不理谁,家里的气氛也十分凝重。
这是我家发生的比较激烈的一次冲突。第二天,在我们娘儿俩都比较平静的时候,我告诉女儿,我能理解
她当时的心情,但她破坏东西是不可取的。女儿认可了我说的话,以后她有时也会出现非常生气或者非常愤怒
的情绪,但再也没有摔东西的行为。
我们可以接纳孩子有情绪,也允许孩子发泄情绪,然而对发泄情绪的方式应该设定界限。
我告诉女儿,下次她如果非常生气,可以拿个沙发靠垫拼命去捶,摔东西则坚决不允许。想什么都可以,却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然,最后我们还是要落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我知道女儿很孤单,也非常喜欢小动物,就跟她商量能不能换成别的动物。最后,女儿选择了饲养仓鼠,因为仓鼠笼子很小,并不需要占据很大的空间,而且仓鼠的大小便也比较好收拾。于是,那一年,我家搬进了一对仓鼠夫妻,生了好几窝小仓鼠,女儿忙不迭地送人,非常开心满足。
每个人都会有闹情绪的时候,还没有学会管理情绪的孩子们更会把一切都表现在外。这时,父母应该理解、接纳,并帮助孩子梳理情绪,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长此以往,父母会成为孩子的“心灵营养师”,孩子自主调节情绪的能力也会慢慢锻炼出来。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7 20:56
05
清晨等在门口的小男孩
一个好朋友跟我讲了她儿子小时候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她儿子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个周末的早晨,她早早起床想把一家人换下来的衣服洗一下。当她准备把儿子裤兜里鼓鼓囊囊的东西掏出来并把裤子放进洗衣机的时候,却发现里面装着好多叠成各种形状的纸制品。她很好奇,就随手打开几个。这一看,吓了她一跳。原来都是女生们写给她儿子用来传情达意的小纸条。有的说:“我好喜欢你酷酷的样子啊!”有的说:“当你跟×××说话的时候,我心里好难受!”……
朋友赶紧拿着儿子的裤子和那些纸条,摇醒睡梦中的老公:“快起来,别睡了,出事了!”她的老公一激灵从床上弹了起来,俩人偷偷地看着那些纸条,觉得又可笑又吃惊。他们没有想到,貌不惊人且看上去有些内向的儿子,竟然有那么多小秘密,而且好像开始“早恋”了,看上去还是脚踩几只船。不过,朋友的老公非常理智,果断地说:“赶紧原封不动地放回去,就当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朋友依言,便洗了别的衣服,唯独把儿子的裤子放了回去。
儿子起床后又把那条裤子穿上了,裤兜依然显得很鼓,爸爸妈妈则不动声色。当天,爸爸邀请儿子去打羽毛球,打球的时候,爸爸说:“儿子,你裤兜里是啥宝贝呀?看着沉甸甸的。要是不想让我们看的话,就找个地方藏起来,别老装在身上。”儿子脸红了一下,没有说话。第二天,朋友两口子便没有在儿子的裤兜里再看到那些纸条了。
后来,找了个父子俩都很放松的时间,我那朋友的老公告诉儿子,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是直到上大学的时候
俩人才开始谈恋爱。儿子问为什么,朋友的老公就说,因为那时候他觉得没有能力和资格谈恋爱,他不清楚自己将来会做什么,能不能养活自己喜欢的人。后来他考上了很好的大学,很明白自己将来能做什么,觉得自己以后可以为喜欢的女孩负责了,就开始恋爱并最后走向婚姻。朋友的老公问儿子:“你觉得我和妈妈幸福吗?”他的儿子直点头。
自始至终,关于儿子裤兜里的那些纸条,他们没有提一个字,却把关于这件事情如何处理的道理,讲给了儿子,让儿子自己思考应对的方式。这对夫妻在处理儿子“早恋”的问题时,既呵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又维护了孩子的尊严,并把“要为感情负责”的道理传达给了儿子,是非常有智慧的。
女儿六年级的那个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也就七点多,女儿在吃早餐。我收拾了家里的垃圾准备放到门外,好在出门的时候顺便带下楼。
我打开门,猛然看到防盗门外站着一个小男孩,吓了我一大跳。打开防盗门仔细一看,原来是女儿班里一个叫小凡的男孩。看到我出来,他便问道:“阿姨,李若辰呢?”我告诉他女儿正在吃饭,并把他拉进屋子,问他吃过饭了没有,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忘记带了,让李若辰给他找找。因为那时候我家住得离学校很近,女儿班里的小同学
忘记带红领巾什么的总爱到我家来借,我便以为小凡也是。他说他吃过了,也不是来借东西的,而是特意来等女儿一起上学的。那天天气很冷,小男孩也不知道在外面站了多久,小手冰凉冰凉的。直到女儿吃完饭出门,我感觉小家伙都没有暖和过来。
女儿是个热情的小姑娘,一般同学来家时,她都会高兴得又说又笑,那天却很反常,对那个小男孩几乎没有说几句话。女儿吃完早饭,两个人便一起出门去往学校。送他们出门后,我折回来趴在窗户上往楼下看了看,只见两个小家伙一前一后,女儿在前面快快地跑,小男孩在后面紧紧地追,把我给乐坏了。
我猜想俩人之间肯定是闹了什么别扭或者有什么故事。果然,后来女儿告诉我,那个小男孩在学校里每天都追着她,说他喜欢她。她一直躲着,没想到他竟追到家里来了。我心里觉得挺好笑的,却假装镇定地教育女儿,如果不喜欢人家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人家,让人家死了那条心。女儿说她早已经拒绝过了,可他就是不听,看上去女儿还
挺苦恼的。我就告诉女儿,有人喜欢她说明她很可爱,如果自己不喜欢对方并表示拒绝,对方过一阵子就会明白并转移目标的。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女儿就告诉我,那个小男孩不再追她,而去追班里另外一个女生去了。
那时,我常听女儿说,班里有个叫国豪的同学,学习挺好的,经常会送她礼物,而且还特意把他的亲戚从美国为他买回来的学习用具送给她。我记得女儿曾经跟我说:“妈妈,有这么一个喜欢自己的人挺好的,我让他做什么,他总是很愿意帮我。”我就问女儿:“那你到底喜欢人家什么呢?”女儿说:“我很喜欢他的人,他学习好,而且
也愿意帮助我。”不过,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两个就都“移情别恋”了。我留心观察女儿,那一段感情结束后,她没有丝毫的难过和遗憾。可见,小学生的“感情”是很纯真的好朋友关系。
小学阶段,女儿常会给我讲班里同学之间的“恋爱”故事,无非是今天这个男生送给那个女生一支铅笔,明天这个女生给那个男生写了个字条等。而且,就我所知,不少同学从上小学到小学毕业,都会换几任“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一个人的评价也会发生改变,这也是来回换“朋友”的原因。低年级的时候,一般同学都喜欢学习好的或者听老师话的同学,所以那些“好学生”都比较吃香;到了高年级开始追逐酷酷的感觉,那些淘气或者长得好看的男生女生就相对受欢迎了。
无论如何,小学生互相之间的吸引,压根就不能叫做“恋爱”,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好感而已。到了高年级,性别意识开始觉醒,孩子对异性开始有一种好奇,因此开始渴望了解异性、接近异性。但
是,他们对恋爱的意义并不十分清楚,更多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是受大众媒介的影响,从电视、电影、网络上学来的,大多时候只是表面的模仿。
有一个五年级女孩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她看到女儿的QQ好友里有一个男孩子的QQ签名是:我喜欢我们班里的一个女生,她长得很漂亮,她的名字叫×××。那个名字正是她女儿的,于是她非常着急,想跟那个男孩子的妈妈打个电话,让那个妈妈管管自己的孩子,不要再找她姑娘了。我没有多说,只是让她不要太担心,耐心等一段
时间,看看有什么变化。没过多久,那个妈妈就跟我说,她的姑娘和那个男孩好像已经分开了。她还说,多亏没有打那个电话,要不真不知道该怎么说。
从女儿和她周围的孩子们身上,我总感觉小学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非常正常,就算如孩子们所说某某同学和某某同学“相爱”啦,家长也没有必要紧张,这种“爱”往往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过去。而且,我发现,女儿那个班里的同学后来长大后,就算当初“恋爱”过的,现在也都是非常纯粹的好朋友。我有时候会跟女儿开玩笑,提起她小时候那些趣事,她都会哈哈一笑,觉得自己那时候真是太幼稚了。
不过,如今大众媒介的影响非常大,无论电影、电视、杂志还是网络,都会有许多关于“爱”的镜头,这对孩子就是一种强烈的诱导。受这些媒介的影响,孩子们往往就去模仿,有些便因为模仿过头而出现问题。所以,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界限,让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的交友观念。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7 21:09
06
科学引导,健康上网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在一家教育网站做编辑,先生则自己经营着一个网站,网络是我们俩的工作平台,偶尔我俩也会把工作带回家做,在当时可以说是两个“网虫”了。
我们每天会上网,女儿小小年纪便也学会了上网,但她从来没有迷恋网络。网络,对她来说一直是查阅资料的工具。她上小学时,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手头的工具书不能解决,爸爸妈妈也不能回答时,我会帮助她到搜索引擎上查找答案。
上了中学,除了查找资料外,她会在周末上“人人网”看看新老同学的状态,偶尔也会上QQ,女儿在网上的主要活动是下载英语原版电影看。总之,女儿都是在健康上网,不像有些小朋友玩游戏玩得废寝忘食甚至成瘾。因此,我没有为女儿上网耽误学习时间而纠结过。
现在网络成瘾已经成了中小学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令许多家长头疼不堪,所以,我也在这方面不断思考和探讨。
一次,跟一个做网络游戏的朋友聊天,他说网络游戏之所以那么吸引孩子,是因为游戏商在制作软件的时候分析了孩子的心理,并尽量满足他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孩子们如果成功了,可以得到欣赏、肯定和奖励,比如过关成功,系统会发出“你很了不起,继续加油”的鼓励,随之便有升级或者“发钱”的奖励。如果失败了,系统会说:“没有关系的,再来一次!”在这种激励模式下,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成就感不断被满足,自信心也在不断提高。
回到现实中,孩子下了很大的工夫取得了一些成绩,家长却认为
那是应该的,视而不见,还不满足地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我就听见一个五年级同学的妈妈说,儿子考了90多分后兴奋地跟他们两口子汇报成绩,她的先生不去夸奖孩子,而是来了一句:“你们班考90分以上的有几个?有没有100分的?”当孩子告诉他有好几个人考了100分的时候,他说:“这么说来,你这成绩也不高呀!”孩子当下扭头就走,边走边嘟囔“我就知道,就算我考了100分你也不会满意的”。这个很聪明、原先成绩不错的孩子,上初中后就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一路下滑,令家长头疼不已。这个孩子很可能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欣赏和鼓励,所以到网络上去寻找了。聪明的孩子玩游戏也会升级升得很快,成就感能够被不断满足,因此更容易沉迷于其中。
学习好的孩子尚且如此,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学校里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在家里,家长也只看成绩,看不到孩子别的方面的长处,只会一味指责甚至打骂。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网络游戏世界,就会被深深吸引、越陷越深,到后来即使明白了上网很耽误自己的前程,也不能自拔,其实他是渴望从网络里获得被肯定、被欣赏的温暖和不断高升的成就感。
总之,在生活中缺少肯定和鼓励的孩子容易沉迷于网络,那些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课余生活的孩子也容易沉迷于网络。
所以,要想让孩子科学上网而不至于迷恋网络,我们家长在引导孩子上网方面要做一些工作。
我感觉女儿一直没有那么痴迷网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女儿用大量的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
因为女儿从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而且家里到处放的是书,她更方便接触的是书,所以有空她就会看书,而且网络里的那些游戏或者信息毕竟没法跟书相比。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位妈妈的几个孩子整天沉迷于电视(那时候还没有电脑),让她非常头疼,后来她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孩子们带到附近的图书馆,去了几次以后,孩子们便
不再窝在家里看电视了,而更愿意去图书馆读书。所以说,培养阅读的习惯,是预防孩子上网成瘾的一个好方法。我相信,喜欢阅读的孩子,就算上网,也绝对不会成瘾的,顶多会把网络变成生活的调味品。
第二,学习之余,我们给女儿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比如周末带她去郊游去博物馆、长假去旅游,就算平时也会在晚上她写完作业的时候,鼓励她约上小朋友去运动等,这些健康快乐的活动把她的时间占得很满,她无暇顾及网络。女儿有不少这样的小伙伴,因为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他们并不迷恋网络。
第三,满足孩子的内心渴望。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爱、接纳、肯定、赞赏、尊重,如果这些渴望能被满足,他们的言行就会比较正常,否则就会出现偏差。日常生活和学习,对女儿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会很满足并赞赏、夸奖她,就算她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也都采取忽略或者鼓励的方式。爸爸妈妈一贯的接纳、肯定,不断满足着她内心的渴望,不断的夸赞和鼓励又让她时时有成就感,所以,她便没有必要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安慰。
第四,我和先生都不玩游戏。
虽然我和先生当时都在网络公司上班,但我们都是利用网络来工作,从不玩网络游戏。我想这便是父母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我和先生不玩游戏,女儿便没有机会了解游戏,也就不怎么去玩了。
现在有些小学生的父母本身就是游戏迷,回到家一有空就玩,如此,孩子怎么会不玩游戏呢?我的一个朋友,发现儿子喜欢游戏,便抱着了解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的心理也开始玩游戏,结果,他比儿子玩得还上瘾。后来,他再说儿子的时候就没有了底气,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游戏里,那么做父母的应该率先垂范,远离网络游戏。
第五,不把电脑放在孩子的屋子里。
我在女儿上高中前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我家的电脑从书房搬
到了客厅。这么做是防止女儿上网的时候浏览不健康的信息,或者单独在一个屋子里上网,不能控制时间。虽然女儿并不迷恋网络,我还是做了预防
工作,感觉还是有效的。我认为小学生的家长也可以这样做,尤其不要把电脑放置在孩子自己的屋子里。
我们在这里讨论上网和玩游戏的问题,并不是说网络和游戏有什么不好。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孩子们生长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不可能不去接触网络。孩子上网没有问题,但如果花太多时间上网而耽误学习和生活就有问题了。所以,为了避免孩子在网络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首先,我觉得我家的那些预防性质的工作,大家不妨借鉴一下,重点就是让孩子的内心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就得到满足,而不需要去网络上寻找,而且,预防的目的是尽早养成好的习惯,而不必等着坏习惯养成了才去纠正。
其次,给孩子规定上网时间的方法也非常可行。这个规矩要尽早立,在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比如每天允许孩子上网一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这个规定可以有些弹性,但是弹性不要太大。之所以有弹性,是从游戏的角度考虑,游戏的过关等设计不是以时间计算的。如果孩子玩一个小时正好玩到半截,强行让他关电脑,孩子就算关机了,心思也收不回来,不如大概给他定个时间,在第一关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可以延长,但绝对不能开始第二关的游戏。
这一点,非常考验家长的恒心。也就是说规定了时间就一定要执行,而且坚持不懈地执行,不要对孩子有恻隐之心,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习惯,时间一到,就算家长不在跟前孩子也会主动关电脑。而且,习惯一旦养成,孩子也会自觉遵守。
其实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是很听话的,只要规矩定得非常明确,孩子是会遵守的。所以,习惯的养成需趁早。
再次,就是用“亲密接触”的方式赶孩子下网。在孩子上网的时候,不说“别玩了”这样的话,而是做一些亲昵的动作,比如抚摸他
的肩膀,摸摸他的脑袋,或者用脸贴一贴孩子的脸。做这些的时候甚至都不用说什么话,孩子就会停止上网,去做他应该做的。这已经在有些孩子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有位10岁小男孩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第一天,她扶着儿子的肩膀给他按摩了一会,然后用脸贴了贴儿子的脸,什么也没有说。因为他们母子关系很好,妈妈和儿子经常有亲昵的动作。当时,儿子说:“老妈,你干吗呀!我再上一会就不上了。”结果,儿子真的几分钟后就关机去做别的事情去了。
第二天,儿子又上网了。她又过去给他按摩,不过这次她端了一盘樱桃。给儿子揉了揉肩膀后,她就坐在儿子的边上给儿子喂樱桃。当她喂到第8个樱桃的时候,儿子说话了:“妈,我再上10分钟,10分钟后就下。”她笑笑,没有说话,继续给儿子喂樱桃,又喂了两个,儿子就说:“好了,我下了,不玩了。”
这位妈妈没有说什么话,她只用她的爱就达到了目的,比不厌其烦的说教和打骂孩子效果要好得多。网络是把双刃剑,相信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都会健康上网,并利用好网络这个工具。
作者:
王子轩
时间:
2013-9-9 14:01
受教了,真有用。
欢迎光临 壹牛家长圈- (http://16jzq.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