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标题: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沟通(关系)篇 [打印本页]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8 15:54
标题: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沟通(关系)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是刘称莲所著。该书分为生活篇、阅读篇、学习篇、品格篇、心理篇、关系篇共六个篇章。打算陆续摘录些来与大家分享。
        目前已经更新完了:(点击蓝色字体可打开链接看到全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学习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生活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阅读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品格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心理篇   

         下面将陆续更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
                                                                                     沟通篇
                                                  1  换个方式表达爱
                                                  2   爸爸表达爱的独特方式
                                                  3 “契约约束”很有必要
                                                  4  不做书桌上的“直升机父母”
                                                  5   收藏孩子成长的足迹
                                                 6   教师节给老师送礼
                                                 7    老师颁发的小奖品
                                                 8    现代版“孟母三迁”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8 16:08
                                                                     沟通篇

       在亲子关系里,父母和孩子沟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重要的都不是形式而是要有最终的效果。孩子的进步似乎是自然而然且无可阻挡的那么一个过程,家长只要用全心的爱去陪伴,并静静地等待和欣赏就已足够。


                                                    01  
我家的“邮筒”和BBS

        女儿从小到大的许多东西我都不舍得扔掉,一直给她保存着。有一次,我在整理东西的时候,看到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小纸片。那是女儿小时候画的一幅画,画上一个小女孩哭得非常伤心,框里的旁白是:“为什么奶奶来了以后,你们就不管我了?”纸片的右下角写着:“请爸爸速回信!”
       我不仅哑然失笑,思绪回到了多年前……
       女儿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她的奶奶来北京看病。我和先生突然一下子忙了起来,白天忙工作,晚上照顾奶奶,周六日也要带着奶奶去医院。这样一来,我们就都顾不上女儿了。本来每周一次的家庭日活动也被迫取消了,每天晚上三个人一起的游戏时间也没有了。
       一天晚上,先生很晚才从外面回来,看到床头柜上放着女儿给他的一封“信”,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张小纸片。
当时女儿已经入睡。先生心疼地看了看可爱的女儿,赶紧写了一封回信,给她解释了爸爸和妈妈最近冷落她的原因,并对她表示了歉意。写好后,放在了她的写字桌上。
       从此,女儿有什么心思,又没有机会跟爸爸妈妈当面诉说的时候,就用这种传纸条的方式,而且几乎每次都会注明:“速回信!”我们也每次都认真写回信。
       后来,先生提议:我们不妨在家建立一个“邮局”,设立三个“邮筒”,大家可以互相写信,写给谁的信就投到谁的“邮筒”里。于是,我把一个有三个口袋的挂袋挂在了门上,这三个口袋的外面由女儿画上头像并分别写上我们三个人的名字。

换个方式表达爱

      很长一段时间,我家的“邮局”业务非常繁忙,我几乎每个星期都可以收到来自女儿的来信,有时甚至一星期可以收到两三封信。起初,女儿因为用文字表达不到位,多半时候都用图画代替,那些可爱的小图片,到现在想起来都让我觉得温馨无比……
        看过一篇关于作家秦文君的文章,文中就提到秦文君和女儿也采用写信的方式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方式用于实现亲子关系的和谐效果非常神奇。刚开始是女儿先给我们写信,我们回信,后来我们也会主动写给女儿,告诉女儿我们对某些事情的看法等,甚至我们把看到的好文章或者笑话等也会剪辑下来放进女儿的“邮筒”。尤其是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一般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而且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转化成文字写出来,自己也会理智、平和得多。因此,女儿总是读信写信,好几年都乐此不疲。
        几年下来,女儿写给我们的信从图画变成了文字,这些文字越写越长,有的分明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看样子,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写信,不仅加强了亲子互动,也锻炼了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我家除了这个“邮筒”之外,还有一个不错的利用文字的沟通方式。女儿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并命名为“家庭日记本”,在这个日记本上,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写下家里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看法,别人也可以在后面写评论。那个时候,网络上流行所谓的“火星文”,调皮的女儿的留言里经常满篇的网络符号,让我和她
爸爸往往莫名其妙又忍俊不禁。

       这个本子好比我家的“BBS”,记下了当时家里发生的许多好人好事。比如一次我病了,让女儿给我拿药,她不仅给我拿了药,还把放药的抽屉收拾得整整齐齐。第二天我便在“BBS”上大书特书这件事情,先生也在“跟帖”中对女儿表示了欣赏和赞扬。相信女儿翻看的时候,一定会对爸爸妈妈的表扬有感觉,在别的事情上也会表现得更好。
在这个“BBS”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大事”的讨论。比如,楼主爸爸写了给女儿讲数学题的一些感受,指出女儿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女儿在回帖中也会谈及自己学习中的一些疑惑和对爸爸的看法。临了还不忘记幽她爸爸一默:“别忘了通向公司的路哦。”原来爸爸在给女儿讲课的时候,把“通项公式”写成了“通向公司”,从此女儿常拿这个开爸爸的玩笑。
       这个“BBS”大约存在了两年。和“邮筒”比起来,我更喜欢这个“BBS”,因为更加开放,大家的所思所想可以展现在一页纸上。而且这样的本子便于保存,过一段时间以后,大家一起互相翻翻,感觉很温暖。一直到现在,我和先生过一段时间都会拿出这个本子来看看,每当看到这些,孩子小时候的事情就会历历在目,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到了中学以后,女儿就不太爱参与诸如“邮筒”、“BBS”这样的“雕虫小技”了,开始自己把日记本藏起来,不让我们了解她心里的想法了。但是,她还是愿意时不时地给爸爸或者妈妈写封信,提出她的要求。她在我们这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会写封长信摆事实讲道理来达到说服我们的目的。这招非常灵验,每次女儿的长信过来以
后,矛盾很快就会化解。

       我感觉,在亲子关系里,父母和孩子沟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重要的都不是形式而是要有最终的效果。我家的文字交流,也是在面对面交流不畅的情况下才会采用。不过,从家庭和谐方面来讲,这种方式确实避免了许多正面冲突,同时还提高了女儿的写作能力。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内心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要求家长也要跟着成长,变换自己和孩子互动的方式,否则便会引发新的冲突。我就亲眼看到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对妈妈说:“你当我还是三岁小女孩呢!”而那位妈妈则告诉我,其实在孩子这么多年的成长历程中,她一直是这么跟孩子说话的,原来女儿听得好好地,如今则行不
通了。所以说,家长这个岗位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如今,我的女儿上大学了,我还时常感觉:家庭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8 16:19
                                                 2   爸爸表达爱的独特方式

       有一个暑假,我带女儿出去旅游,在外地玩了两个星期。回京的那天,先生打电话告诉我们,他有事接不了我们娘儿俩,让我们自己回家。
       我和女儿打开门,看到一进门的地板上整整齐齐地摆着一大一小两双拖鞋,我们脱鞋抬脚就可以穿上。两双拖鞋前面,靠墙的白板上画着一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着几个大字:“欢迎宝贝们回家!”
      女儿看见爸爸摆的鞋子和画的画,哈哈大笑,说:“爸爸太好玩了!”
      我则感动得差点掉了眼泪……
      每个家庭里都有自己爱的语言,先生的这个欢迎仪式,在我看来就是最好的爱的语言。他虽然没有时间去火车站接我们回家,却用自己独特的创意,营造出一个温馨的欢迎仪式。多年过去了,我和女儿谈起那次的场景,女儿还记得非常清楚。我想那应该已经刻在她记忆的深处了,因为那是爸爸一份特别的爱。



       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爸爸妈妈除了每天提供给孩子足够的吃、穿、用的东西之外,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点小小的创新,给平淡的生活加点佐料。
      女儿小的时候,我们初到北京打拼,为了能在北京站住脚,先生的工作非常忙碌,生活压力也很大。但是无论多忙,他总会想方设法抽出时间陪伴女儿。这让我觉得,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先生是和我并肩作战的,这也让许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孤军奋战的妈妈们非常羡慕。
       先生的小小创意非常多。如果他哪一天比女儿先回家了,听到女儿上楼的脚步声,他会躲在门后,女儿进门后,看到爸爸的鞋在门口,却满屋子找不到他,他却突然冒出来从后面一下子抱起女儿,吓女儿一跳。每当这个时候,女儿便会嗔怪爸爸,爸爸则“假惺惺”地道歉,让闺女用各种办法惩罚他,他则乘机可以跟闺女在一起玩一会。有时候,女儿一进门看到爸爸的鞋,便会大声喊:“爸爸,你出来,我不会再上当了!”然而爸爸这次却藏在了阳台上坚决不肯露面。有的时候,女儿故意不去找爸爸,让爸爸等啊等的……

       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逗女儿玩,先生传达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爱女儿,而且做各种各样的努力,让女儿体验到爸爸的爱。



       其实,孩子们更希望和爸爸一起玩耍,因为爸爸比起妈妈来更加豪放,而且也能放开了和孩子一起打闹。经常和爸爸在一起的孩子更加自由奔放,性格相对也开朗一些。女儿小时候特别愿意让爸爸陪她,和爸爸的关系非常好。如果爸爸出差几天不在家,她便会说:“我好想爸爸呀。”
        那应该是女儿二年级的春天,我们一家三口去玉渊潭公园放风筝,放了没多会,风筝就挂到了一棵很高的刺槐树上,怎么也扯不下来了。眼看着刚刚买的还没有怎么放的风筝挂在了树上,女儿差点哭了出来。只见先生二话没说,三下五除二就爬到了树上,不仅把女儿的风筝摘了下来,还把挂在上面的别人的风筝也摘了下来送给女儿。
       女儿站在树下,仰着小脸激动地大声叫道:“爸爸,你好厉害啊,我真为你感到自豪!”

       春天的玉渊潭游人很多,大家看着树上灵巧的爸爸和树下骄傲的女儿,都会心地笑了。没有一个人指责先生在公园里擅自爬树,我想大家是被一个爸爸对女儿的爱感动了吧。



      毋庸置疑,那些成天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和孩子玩耍的爸爸,也一定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如果我们不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相处,孩子便感受不到爸爸的爱。感受不到爸爸的爱,如何跟爸爸搞好关系呢?这也是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跟爸爸隔阂很深的原因之一。
      我家曾经发生的一件事,足以说明孩子多么想要爸爸的陪伴。女儿五年级的秋天,班里组织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到郊区采摘。起初,女儿问先生能不能参加,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女儿非常高兴。后来,先生临时有事,跟女儿说他可能去不了了。女儿听到爸爸说不能陪她去采摘的时候,伤心地哭了起来。第二天,她在我们家的BBS”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刚听到你说不去了,我实在忍不住哭了出来,我拉着你的手,喊着不让你去干别的事,让你一定要和我一起去玩。那是因为我有一种感觉,就是以后你跟我一起玩的机会会越来越少的。爸爸,你好好考虑考虑,去还是不去?
      在这段话的后面,女儿画了一个哭脸和笑脸,并在哭脸的前面写着“请别让我”,而在笑脸的前面写着“请让我”。意思就是:请别让我哭,请让我笑!
        先生看到这段话,被女儿的祈求深深感染,他当即决定,无论如何也要陪女儿去采摘。他在女儿的“帖子”后面回复:
       亲爱的宝贝:
       真没想到你这么希望爸爸陪你去玩!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我宝贝更重要?爸爸去!!什么也不管了,只要我女儿高兴!
       先生真的把周末的活动推掉了,和我一起陪女儿一起参加了他们班里的采摘活动。那一天,无论是挖白薯还是摘鸭梨,女儿都干得非常起劲,因为无论做什么,在她的后面都有爸爸妈妈的支持,看得出来,她非常高兴。
       从那以后,先生节假日能不安排外面的应酬就坚决不安排,而把时间用来和女儿一起度过。有几次他不惜放下工作陪我和女儿出去旅游,以满足女儿的需要。



       正如先生说的,家长肯花时间陪自己的孩子,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在我眼里,你是最重要的!”“爸爸是非常爱你的!”而对孩子来说,只有感受到爸爸、妈妈的重视和爱,才能学会重视并爱惜自己。只有重视和爱惜自己的孩子,才有足够的自信。而自信,正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条件。
       爸爸妈妈的工作永远都做不完,而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依恋也就那么几年的时间。事实上,女儿到六年级的时候,就不太喜欢跟爸爸妈妈一起玩了,而是更愿意找同学或者独自一个人在家待着。这时,回想先生当年无论多忙都尽量抽时间和女儿一起活动,真的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后来,包括在叛逆、敏感的青春期,女儿都一直能和爸爸保持良好的关系,我想跟她小时候先生的付出密不可分。



       美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麦道卫先生说:“爱的城堡是由‘时间’构筑而成的。”爸爸们,请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毕竟孩子的成长时不我待,莫等孩子长大了空后悔啊!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8 16:38
                                                    3   “契约约束”很有必要

       我们家曾经有一个本子,是个“家庭手册”。手册的前几页是我们全家民主提议,并由女儿执笔写下来的“家庭守则”。守则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因为时间太久了,那个本子已经找不到了,我记忆中的内容大约是这样的:
      进门后,把脱下来的鞋摆放整齐,不摆放整齐,一次罚款5元;
      吃完饭,把各自的碗快收拾到厨房,不收拾者洗碗两次;
      对别人有意见,要好好说话,不能大声嚷嚷,违反者,打扫屋子一次;
      女儿回家后先写作业,然后再去玩,违反一次,本周末在家呆着不许出门;
      女儿写完作业要把书包收拾好,如果去学校落了东西,后果自负,爸爸妈妈绝对不去送;
      抽烟,要去楼道,而不能在家里,违反者,罚款10元;
                              ……
      后来我学习的家庭教育理论中就讲到,规则或者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并且可评估的,现在看来,我们制定的这些规则还是比较规范的。
      对于违反守则的人,不仅有金钱和干家务的处罚,还要在家里的小黑板上进行公示,因此那个时候来我家的客人,都对我家门口挂的小黑板上的文字有些莫名其妙。比如,那上面写着:
      3月2日,爸爸,鞋不齐,罚5元;

      3月5日,爸爸,鞋不齐,罚5元;
      3月13日,女儿,没收碗筷,洗碗两次;
      3月20日,妈妈,大声嚷嚷,打扫屋子一次;
                ……
     “家庭守则”的执行官是女儿,黑板上的公示由她来写,罚款也由她收取和管理,积攒到一定程度,全家人就去下馆子或者一起出去玩一次。因为有权有钱,女儿非常认真、负责,对于违反规则的人,她绝不姑息,一定要在黑板上写下来。
       每个月末我们则要对一个月的整体情况做一个总结。总结工作通常是三个人坐在一起口头进行,由我执笔在本子上把总结写下来。我一般用幽默的语言如此写:
      本月爸国表现有些欠佳,仅“鞋不齐”一项就被罚款三次,以后需要多加注意,态度认真地改正错误,否则将受到重罚;妈国又一次情绪激动,大声说话了,被罚打扫屋子,需要多多反省;女儿国表现非常好,竟然一次违反规定的事情都没有发生,值得大力表扬,希望再接再厉。
       现在回头反思,觉得我们的“家庭守则”没有奖励制度是一个缺憾。对表现不好的人有惩罚,对表现好的人就应该有所奖励,这样的激励作用对孩子来说更好,只是奖励要讲求方式和额度,不能变成为了奖励而去表现,那样就违背初衷了。
      我们家的这个“家庭守则”是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制定的,大约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有这个守则的约束,且拥有监督的权力,加上不舍得自己的零花钱被罚,女儿表现得非常好,经常是好几个月都不违规一次,一些行为习惯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了。比如,她收拾书包的习惯一直保持得非常好,从小学到中学,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她都会把第二天要带的文具都收拾到书包里,第二天早晨吃过早饭上学,拎起书包就出门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执行“家庭守则”的过程中,先生总是屡屡犯规,不把那些条款当回事。有好几个月,先生都被罚了几十元钱。虽然每次月底“缴纳”罚款的时候,先生都表现出非常难过的样子,但是这样的示范作用很不可取,因为后来我们没有守则的时候,女儿有时候会把“爸爸怎么不做”当借口来搪塞。所以,许多时候对孩子的培养就是对家长的考验,家长的榜样力量很重要。



       家长应该为孩子的行为立一些规矩,让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学校和社会生活。立规矩有多种方式。
       首先,家长要做个好榜样,家长是有规矩的人,孩子依样学样,自然也会成为有规矩的人。
       其次,家长的口头教育也不能少,随时随地,家长都要教给孩子做事的规矩。
        以上两点,必须言传身教。另外,像我家这样的“契约约束”,也很有效果,因为无论大人小孩,都更愿意遵守形成条文的约定,这对亲子双方都是很好的约束。在生活中,家长总是不自觉地用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做事,而有了跟孩子签订的契约,家长便会有意识地做些改变,这对大人自己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事情。孩子因为生活经验还比较少,属于比较单纯的接受状态,更加容易在规则的约束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既然家里制定契约的目的是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就需要坚持一段时日,因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理论上讲,一个习惯的初步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一个习惯的基本养成则需要3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所制定的契约执行3个月的话,孩子的习惯就基本养成了。当然,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我家就是执行了一年多的时间,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女儿上初一后,先生从一个朋友那里拿回来一套适合小学四年级到高中学生的学习提高手册,我翻了翻觉得挺好的,就和孩子商量实施那套手册里的方法。这个学习手册里就包括一个家长和孩子签订的训练合同书,训练的内容虽然很简单,但是明确界定在孩子的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的培养中,孩子应该做哪些工作,父母应该做哪些工
作,训练的期限就是三个月。

       为了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我们亲子双方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各自做好分内的事情。神奇的是,就在我们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女儿的一次期中考试,考了班级第一名、年级第二名。在我的印象中,这是女儿学生生涯中取得的最好成绩。由此可见,契约训练的成效有多么显著。虽然我们做的这个训练是女儿上初中以后的事情,但我觉得对小学生的家庭同样适用。
       从我家的经验来看,虽然以书面契约方式跟孩子进行约定稍微麻烦了一点,但是对孩子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确实会有帮助,而且也会有效地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是事半功倍的好事。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好习惯,好人生”既然对孩子有好处,我相信爱孩子的家长朋友们是不会怕麻烦的。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8 16:49
                                               4   不做书桌上的“直升机父母”

      有一位朋友跟我说,她的女儿从上一年级开始,就在她的陪同下写作业。如今,孩子上五年级了,依然要她陪着,因为只有她陪着,孩子才能进入写作业的状态,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她有事出门,孩子便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鉴于此种情况,她正在努力让孩子逐渐脱离自己,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还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她一直坚持着陪儿子写作业,但是情况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复杂化,甚至开始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小学的时候,她的学识还足以辅导孩子,儿子写作业,她就坐在旁边,儿子遇到不会的问题,她可以随时解答,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是,上了初中以后,对孩子的大部分问题她便无法解答了,可
是她依然不放弃陪同,固执地坐在孩子的身边看自己的书。
问及原因,她便语重心长、忧心忡忡地说,怕孩子一个人在屋子里学习管不住自己,会在其他事情上分心,不好好学习。就这样,这位“陪读妈妈”一直陪到初三,孩子的学习成绩都非常好,这位朋友也很有成就感,认为孩子学习上的成功是自己严格监督管理的结果。但是上了高中以后,孩子却开始非常反感妈妈的陪伴了,甚至强烈要求自己学习,得到妈妈的反对后愈加叛逆,结果成绩出现了
下滑。

        这两位朋友其实就是典型的孩子书桌上的“直升机父母”——陪读父母。“直升机父母”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意思是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直升机父母”的总体表现就是对孩子过度关心,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在中国,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陪着孩子写作业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学龄儿童的父母,无论自己多忙多累,也不管孩子是否需要,都愿意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陪伴左右,随时提供帮助,并认为这是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实际上,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也必须让他学会独立完成,家长只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帮助解决问题就足够了。



       女儿上小学以后,我也非常愿意给她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低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练习几十道速算题,并让家长出题。这个工作我每天都非常认真地去做,出好题后让女儿计算,我则在一旁帮助她计时,每天都圆满完成任务。有时候语文老师会要求家长给孩子听写生字,我也会配合老师认真去做。在老师要求家长签字的时候,我也会“遵命”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上我的大名。但是在做过这些应该做的之后,我都要求女儿独自在她自己的屋子里写作业,而且不许随时出来问问题。如果有不懂的问题,也要在某一科作业写完以后,把所有不懂的问题集中起来向父母请教。

       在孩子对父母形成的依赖这一点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生字的问题。女儿刚开始读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生字。一开始,只要碰到不认识的字,她都会直接跑来问我或者爸爸,我们也顺嘴就告诉她了。后来,我就发现女儿开始依赖我们,甚至不愿自己去查字典了,把我和她爸爸当成她的“活字典”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我就告诉女儿,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会写的字应该自己去查字典,不能随口问爸爸妈妈。刚开始女儿挺不乐意,觉得太麻烦。但是我坚持不告诉她,让她去查字典,因为查字典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的过程,通过查字典,她不仅知道了一个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这个字的多个意思。更为重要的是,虽然表面上看
只是一个字的问题,但从深层次来看,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去解开疑惑,能够锻炼自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孩子来说,自己
查字典以后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能带给他们很大成就感的。有了这个小小的锻炼,女儿小学阶段对工具书利用得非常好,不光是读书和写作遇到不懂的字时会翻找字典,就连玩耍时看到不认识的小虫
子她都会通过查工具书弄个明白。所以,在学习上家长适度地懒一点,示弱一点,给孩子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看似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是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能力的。

       其实,是否陪孩子写作业以及怎么帮助孩子写作业的问题,说到底也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
      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一家是在女儿四年级的时候从新加坡回国的。刚回来的时候因为不太适应国内的学习生活,孩子每天写作业都会写到十一二点。尤其是语文这门课,因为孩子在国外上的是全英文学校,日常生活交际也多用英语,所以回国后语文学习很吃力。有趣的是,虽然那位妈妈出国前是中学语文老师,按理讲辅导女儿的语文
学习应该是绰绰有余,但是,她在教会了女儿如何查字典、如何写文章等基本技能之后,就要求女儿独立完成所有作业。夫妻俩非常心疼孩子,所以晚上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他们两个就坐在客厅聊天,等着孩子完成作业后出来跟他们说“晚安”,期间即使夜深了也坚决不去打搅女儿。他们家就是这样从小养成了一个好规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不去太多干涉。他们的女儿也习惯了这种方式,所以回国后那一段时间就算再难,她也努力独立去完成学习任务。一年以后,这个姑娘的语文成绩就赶上了从小在国内学习的同学们。不仅如此,这个小姑娘在各方面发展得都非常好,高中毕业后被纽约大学录取。




       在父母的陪伴下,表面看孩子每天都把任务完成得不错,但却造成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不能锻炼孩子独立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孩子长远的成长来说,习惯了拄着父母这根“拐杖”,还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无力感,使得孩子将来不能很好地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妨把孩子学习的空间和权利让给孩子,让他自主地
学习,自主地学会学习。只有学习能力培养起来了,孩子的学习效果才可能达到最好、最持久的境界。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8 17:00
                                               5    收藏孩子成长的足迹

     2010年10月22日,女儿所在的学校为高三的孩子举行了成人仪式。当亭亭玉立的女儿身着礼服,穿过“成人门”向我走过来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成人,意味着长大,意味着离巢的鸟儿要独自展翅飞翔。为了祝贺女儿长大,我们在成人仪式前的几个月就想着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她。
       一天,我在收拾女儿书柜的时候,意外看到了我陆续收集并保存的女儿的许多作品,包括幼儿园期间的绘画和手工作品,还有小学到初中的日记本、周记本和作文本,就随手翻了起来。这一翻不要紧,我马上就知道送女儿什么礼物好了。女儿从小到大所写的文字,记录的不就是她成长的足迹吗?把这些文字整理成电子文档,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送给女儿,那是多好的礼物啊!
      于是,我们开始整理并录入女儿的那些手稿。所有的文字录入后,我们发现,女儿从小到大所写的文字竟然有20多万字,这还不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日记。
      整理女儿那些文字的过程,等于我和先生重温了一次女儿成长的经历。那些稚嫩的文字记录着她的见闻和感受,写出了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回放着她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在女儿对我们这个家庭的描述里,我们也读出了和女儿一起成长的过程。
       花了几十天的时间,一本厚达300多页,被她爸爸起名为《缀叶集》的文集,终于在女儿成人仪式的那天早晨“出版”了。在庄严的成人仪式上,女儿拿到这个礼物的时候,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随即热烈地拥抱了我们。
      文集“出版”后,我们特意多做了几本,想送给身边的亲友们保留。结果,周围的朋友看到这本文集都非常喜欢,纷纷向我们索要。我们便又做了20本,依然很快被大家抢光了。后来,先生索性找了一家印刷厂,印了1000册,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拿到《缀叶集》的朋友都非常喜欢,大家不仅喜欢一个孩子从幼稚到成熟记录心路历
程的文字,同时也为我们夫妻对孩子的用心深表叹服。

       我本来觉得这本“文集”只是很有意义,并没有文学价值,却有几个朋友跟我反馈,他们家的小朋友把女儿的文集当做枕边书,每天看得很认真。后来我便明白,女儿的文集原汁原味,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因为我们在帮女儿整理的过程中,除了修改错别字之外,没有进行任何修改,大概小朋友看着很亲切,有些类似他们平时写出来的东
西,所以才那么喜欢的。

      我收集女儿的东西是从她幼儿园开始的。那时候,幼儿园的老师们每天都会把孩子做的手工和画的画装在一个透明的文件袋里,挂在教室外面的墙上。这样,每天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孩子当天的成就。学期结束的时候,老师会把这个塑料袋交给家长带回家。那三年,我把老师交给我的那些文件袋都保存起来,至今还珍藏
在我家的书柜里。

      女儿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要求写作文,一开始也就是看图说话,我看女儿看着那些图片想象出来的文字非常有意思,就把她的作文本都留了下来,心想她自己长大后看到了,一定会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也跟女儿商量,让她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给她买了个小小的日记本。从此,女儿便开始了她的
“写作”生涯,我也开始了收藏女儿“文字作品”的工作。

       女儿的文字从一开始的只有几行字,到五六年级的洋洋洒洒几百字甚至上千字;从文字、拼音相夹杂且内容简单,到文采飞扬思想深刻,不仅文字功夫不断长进,思想和心智也不断成熟。因此,除了幼儿园阶段,女儿的其他作业我都没有保存,唯独保存了她从小的日记、周记、考试作文等文字资料。虽然女儿上小学期间,我们搬了好
几次家,也扔掉了不少东西,但女儿的这些作品,我却始终舍不得丢掉,而是像宝贝一样随我们搬来搬去。

      在收藏孩子作品的时候,我真的是怀着一颗欣赏孩子的心来做的。看着孩子那些从幼稚到成熟的表达心声的文字,我似乎能看到孩子花朵一样绽放的历程,也能体验孩子生命力的神奇,那真的是成长的力量。翻看女儿的日记本,最短的一篇,只有几个字:“今天的风很大,我们没上操。”这是女儿二年级时候写的,当年北京沙尘暴肆虐。五年级的时候她就写出了非常优美的一篇散文《假如我是一片叶》,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角度描述了一片叶子的使命,语文老师给的评语是:“你的文采让我佩服!”先生正是非常喜欢女儿的这篇文章,才给文集起名《缀叶集》的。
      从女儿那些不断成熟的文字里我深切地感受到得,孩子的进步似乎是自然而然且无可阻挡的那么一个过程,家长只要用全心的爱去陪伴,并静静地等待和欣赏就已足够。
      在收藏女儿作品的同时,我家也有一个日记本,由我和先生共同记录女儿的成长。美中不足的是,因为那些年我们的工作非常忙碌,生活压力也非常大,所以育儿日记有些零散且断断续续的。
        现在我经常在网上逛博客,看到许多家长每天写文章,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这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写育儿日记的过程中,内心对孩子的爱便不知不觉涌现出来。就算有小小的情绪,也会在写作的时候宣泄掉,可以很好地调整心态。重要的是,记录下来的这些内容就是孩子成长的足迹,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读《六A的力量》这本书,被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麦道卫先生的夫人多蒂所折服。他们有四个孩子,多蒂每年都会给每个孩子准备一本日历,根据每个孩子的喜好,她会买不同的日历。比如,四岁的女儿海伦喜欢猫,她就会给海伦准备配有各种各样小猫图片的日历。她会在每个孩子的日历上张贴发生在当下的照片、奖章并配上文
字,记录每个孩子的生活。整理四个孩子的生活写照,花费了多蒂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她却乐此不疲,因为当她看到孩子的成长时,便会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麦道卫夫人可以为四个孩子收藏他们成长的足迹,我们这些只有一两个孩子的中国父母,不妨也在工作之余,为孩子做一些事情,随时整理孩子的东西。想一想,当日后孩子长大,我们和他一起看着那些妈妈收藏的“足迹”,回忆小时候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有趣的事情,那该是多么温馨啊!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8 17:17
                                                     6   教师节给老师送礼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鼓励女儿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点小礼物,表示对老师的感谢。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买束花让女儿带去祝贺老师节日快乐,并对老师说声“谢谢”。
     小学一年级刚入学没几天就是教师节,女儿让我给她打印了一些漂亮的图片,亲手做成了贺卡,因为还不会写多少字,她就“文字加拼音”地写了一些祝福的话,除了送给刚刚教她的小学老师们,还特意在放学后让爸爸带着她去了趟幼儿园,给教过她的老师们送去祝福。第二天放学后,女儿回来告诉我,学校广播点名表扬她,说她给老师们送的礼物既特别又有意义。
      我们之所以让女儿在教师节给老师准备个小礼物,就是想让女儿对老师有一颗感恩的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是做了父母并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才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刻的。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神奇,啥也不懂的小孩,送到学校一年后,就可以阅读很厚的书籍,也能考虑很复杂的问题了。如果说爸爸妈妈是衣食父母,老师就是精神父母。一个人要感谢自己衣食父母的养育,自然也要感谢精神父母的栽培。
      在我们的引导下,女儿在每年的教师节给老师送礼物已经成了习惯,四年级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到现在都让人忍俊不禁的事情。四年级刚开学的时候,学校明确跟孩子们说,教师节不许给老师送礼,否则的话三好学生免谈。这可叫女儿犯难了:不送吧,老师们辛辛苦苦教她,在他们的节日里怎么也想表示一下;送吧,又怕那一年当不上三好学生。
      可巧,那一年的教师节和中秋节就只差一天,女儿突然想起,去年中秋节过后她收集了几个非常漂亮的月饼盒,不如在这上面下点功夫。于是,她拿出自己储备的彩纸条开始折幸运星。星星折好后,她分装在那些月饼盒里,并且用小纸片给每个老师都写了几句祝福的话,也分别放进月饼盒。教师节那天,她选了个合适的时间,悄悄地把这些月饼盒放到了每个老师的办公桌上。

    班主任顾老师也得到了这样一份礼物,她以为是她不在办公室的时候哪个老师放在她那里的月饼,因为不想吃,所以放了几天她都没有打开。
       教师节过后的一个上午,一位年轻老师跑到顾老师办公室问:“顾老师,有吃的吗?我早饭没吃,肚子都饿扁了!”顾老师说:“有啊,我这里有月饼。”说着她把放在办公桌上的“月饼”递给了那位老师。那位老师急切地打开月饼盒,高声说:“顾老师,快看哪,这不是月饼,这是些小幸运星,还有一封信呢!”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都围了过来,那位年轻的老师打开信念道:“亲爱的顾老师,我虽然非常想当三好学生,但我还是斗胆送您这份小小的礼物。祝您节日快乐!”办公室里立马传出了轻松的笑声。
      为了不让老师看出她是谁,女儿没有署自己的名字。不过熟悉孩子们字迹的顾老师一眼就看出来是她写的。
      后来,顾老师专门给我打电话讲了这件趣事,说她从教几十年,那是她收到的最别致、最温馨的礼物了。虽然礼物并不值钱,但是顾老师内心已经收到了女儿对她的爱戴和尊敬,老师的心应该也是温暖的。给老师送这样的礼物,老师对女儿的印象能不深刻吗?
     

       每年一到教师节,给老师送什么样的礼物,就成了家长们议论纷纷的话题,也让家长们非常头疼。许多家长觉得,不给老师送礼吧,怕老师不关注自己的孩子;给老师送礼吧,也不知道送什么好,害怕比别的家长送少了,老师依然不管自己的孩子,那样就白送了;还有些家长给老师送了很厚的礼,孩子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于是非常懊恼。
       有一次听一个朋友说,她每年的教师节都给孩子的老师送一张超市的购物卡,一次送一千元。她说,其他家长都送,她不送怕老师对孩子不好。我质疑说,孩子的老师并不是一个,每科老师都送的话,那得送出去多少钱呀。朋友说,就送主科老师。如果把语文、英语和数学看做主科,也就是说,每年朋友得送给老师三千元的购物卡。我这个朋友在一个小城市生活,收入并不是很高,可为了孩子,她不得不表现得很大方。

       如此看来,教师节给老师送礼,最初跟老师并没有关系,毕竟老师是被动收礼,没人送,便没得收。怪只怪有些家长把社会上请客送礼的风气带到了学校,污染了学校这块净土。而更多的家长爱子心切,怕孩子受委屈,看到别人送礼,便不甘落后。某些家长还存在面子心理和攀比心理,总想比别人送得多一些。于是,教师节的送礼之
风便越刮越猛,日久,还助长了某些老师的贪欲。

       家长悄悄地背着孩子给老师送礼,孩子不知情,还能保留孩子内心的那份纯粹。让人难过的是,我曾亲眼看到,有的家长在教师节,让孩子提着非常贵重的礼品送给老师。不知道这些家长是如何想的,但我觉得,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觉得钱可以搞定一切,会让他在现在的学习乃至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去努力,而想着用投机的办法达到目的。这样的结果,我想也是一心为孩子着想的家长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教过女儿的老师很多,我们从来没有给任何老师买过贵重的礼物,印象中,一束花便是花钱最多的。女儿上中学后乃至上了大学,在每年的教师节,都会回到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去看望不同阶段的老师,大多时候都是给老师买一支康乃馨。就算这样,在我的感觉里,老师们对女儿都挺好的,没有丝毫的刻意轻慢。
      我当老师的那些年,偶尔也会被家长请吃饭,不过,吃过饭后该对孩子什么样还是什么样,不请我吃饭的家长,他的孩子我也会同样对待,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我想,大多数的老师应该和我是一样的,是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的,不会因为家长送了礼就会特殊照顾某个孩子,也不会因为家长不送礼就怠慢孩子甚至给孩子穿小鞋。
      至于个别老师的行为,应该不具有普遍性。退一步讲,即使孩子的老师真的因为送礼的轻重而对孩子特殊对待,一个因为父母送礼,而非靠自己的能力、学识、努力而受到老师另眼相看的孩子,能够认识到一个人努力拼搏的重要性吗?能够得到真正的努力和成长吗?日后进入社会,面对残酷的竞争,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他拿什么出人头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其实,对于一个老师而言,最想得到的是家长对学校教学的配合和对老师的尊重,也希望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就算是收礼,也喜欢收到那些来自孩子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并不见得越贵越好。做老师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家长和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对老师毕恭毕敬,孩子一毕业就形同路人。
       孩子学习好不好、成不成材,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孩子的天生资质是一方面,个人的努力是一方面,家庭的教育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老师的教学很关键,但一定跟给不给老师送礼没有绝对关系。
      作为学生和家长,尊敬老师是应该的,适当为老师送些礼物也不为过。不过家长应该本着尊敬老师、感谢老师、爱戴老师的宗旨去准备礼物,应该传达出父母和孩子真正的心声,而不应该有任何功利目的,也不应该以贵贱来衡量礼物的价值。如果我们这样做,孩子就会懂得,对老师真正的感恩并不体现在教师节礼物的贵重上,而应体现在每一个对老师充满感情的日子里,而教师节,则只是一个表达感恩之心的好机会罢了。


作者: 树叶    时间: 2013-7-8 17: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8 17:24
                                                 7  张老师颁发的小奖品

      女儿上五年级后,换了数学老师。新老师姓张,是他们学校非常棒的一位老师,人很干净利落,课讲得幽默风趣。女儿在她的日记里如此描写这位张老师:
       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开学时,我们的数学老师由王老师换成了现在的“幽默大师”——张老师……张老师训人是有技巧的。她训人的时候话都很好玩,没犯错的同学乐得前仰后合,而犯了错的同学却哭笑不得。因为,哭吧,老师批评得太好玩了,哭不出来;笑吧,老师批评的是自己,又没脸笑。每个挨批评的人,都会对这次的“遭遇”谨记不忘,下次一般就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从女儿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她非常喜欢张老师,然而她的数学成绩却很一般,用张老师的话说,那是非常的一般。
       一次家长会结束后,张老师把几个数学成绩差的孩子的家长留下来单独谈话,我便是其中之一。
       和张老师商讨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成绩时,张老师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就是要我们家长买一些小玩意,送到她那里,她会在孩子们取得进步的时候,用她自己的方式作为奖励“颁发”给孩子们。
       我和几位家长都觉得非常好,家长会后立即着手去办这件事。
女儿那一阶段非常迷恋软陶做的各种艺术饰品,我就买了几个小陶人以及软陶做的发卡等,送到了张老师那里。
       过了几天,女儿拿回来一个小陶人,兴奋地告诉我,张老师给她发奖品了。我故作惊讶地问,张老师为什么给她发奖品,怎么发的。女儿便说,数学课后,张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里,悄悄拿出那个小陶人,跟她说:“李若辰,你最近数学进步很大,这是老师给你发的一个小小的奖励。老师知道你非常喜欢软陶,特意给你选的这个小人,这是咱俩之间的秘密,别的同学并不知道,你可要保密哦。”
       女儿给我描述这一切的时候,我能看得出来她心里的激动、得意和骄傲,因为这个小奖品老师只发给她一个人,别的同学并没有得到。在她看来,老师是肯定她的进步才给她这个奖励的。她本来就喜欢张老师,这样一来对张老师的印象更加好了。
      一个孩子只有充分喜欢并崇拜老师,学习兴趣才能提升,学习的效果也才能出来。后来,我就看到女儿学数学的时候认真起来了,因为张老师时不时就会悄悄地给她发一个小奖品,为了不辜负老师的厚爱,她要用实际行动报答老师。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再和张老师沟通,她说明显感觉到女儿上课的时候能够跟她呼应了。
      张老师不愧是教学有方的好老师,最让我感动的是,她给女儿奖品的时候,是悄悄地背着别的同学,这样,既保护了别的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又充分调动了女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女儿觉得是因为自己很棒,老师偏爱她,才给她奖励的。



       小学生很崇拜老师,会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如果对孩子的行为家长有搞不定的地方,不妨跟老师沟通一下,让老师帮忙解决问题。往往,老师的一句话,就会发生非常神奇的作用。
       女儿上幼儿园时我们经历的一件事,也充分证明了老师们的智慧,而且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身上。女儿小时候喜欢和爸爸妈妈挤一个床睡觉,而且晚上不爱早睡,有时候都要熬到11点多才睡觉,早晨起床的时候就很难起来,关键是总是睡眠不足,对她的成长不利。可是我好说歹说,也用尽了办法,女儿就是不肯早睡,为此我很苦恼。
      于是,我想到了幼儿园的老师。女儿当时非常迷恋她的班主任杨老师,时常管杨老师叫“杨妈妈”,杨老师说的话对她来说几乎就是圣旨。我给杨老师写了一封信,把女儿的情况跟她说了说,托她帮我想想办法。
       杨老师看到信的当天,就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具体内容我忘了,不过,当天晚上,女儿就要求9点钟睡觉,也愿意睡她的小床了,只是要求我一定陪在她旁边等她睡着了再离开。我当时觉得杨老师真是太神了,打心眼里佩服她的了不起。
       杨老师还给我回信,教了我一个方法,就是让我跟女儿一起画一棵大树。女儿早睡一个晚上,就在大树上画上一个漂亮的果子,或者画一朵美丽的花朵(在树上画什么,要让女儿做选择),并告诉女儿,看看她什么时候可以把这棵大树都结满了果子和开满了花。女儿看着树上不断“开放”的花朵和“结出”的果实,非常高兴,每天晚上到
点就会要求早一些睡觉。

        杨老师教的这个方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坚持了几个月以后,女儿基本上克服了过去晚睡的习惯,作息时间变得规律了许多。
       如今,让我觉得非常遗憾的是,这棵大树当时我们是在电脑上画的,没有保存下来,不然,这应该是多么珍贵的一个纪念品呀!
       树上开花或者结果这种办法,其实跟学校里老师们发给孩子们的小红花是一样的道理,就是让孩子体验到做事的成就感,只是这种办法更加新颖。我想,如果是手绘的一棵树,孩子每做一件值得夸赞的事情,家长和孩子就一起在树上为孩子添加一个“绿叶”、“红花”或者“果实”,日子长了,孩子看着日渐繁茂的大树,想着自己曾经做过的那些事情,内心该有多么自豪!为了大树更加茂盛,他一定会努力做得更好。如此,孩子会越来越自信,也会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对于家长来说,和孩子一起做这件事情,每天找的都是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也会从内心欣赏孩子,而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的时候,就会更加喜欢孩子,对孩子的爱便会升华。那么,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和谐,而和谐的亲子关系正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无论是张老师的“礼物”还是杨老师的“树”,都让我家收获颇多。家长有时候面对孩子确实会无所适从,那么不妨借用一下老师的智慧。老师们面对的孩子很多,见过的情况也多,也接触过许多有智慧的家长,无疑会比家长有更多的宝贵“经验”,所以,我们不妨从老师那里借力,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好。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8 17:42
                                                         8   现代版“孟母三迁”

       我们刚到北京的时候,住在清华大学西北门外的一个小四合院里,院子里算上房东共住了五户人家,房东是五十多岁的夫妻俩。每天房东太太都在院子里转来转去,像个巡查似的盯着住在这个院子里的每个人的动静。
      我们住的是一间七平方米的小屋子,紧挨着院门。房东为了方便大家放自行车,就在大门跟我们住的屋子中间搭了个车棚,这样一来,我们住的屋子一天到晚都看不到太阳,又黑又潮,即便在大白天屋子里都不能看书,夏天必须经常用拖把拖地,否则地上就会渗出一颗颗的水珠。
       我跟先生也没有太多家具,屋子里一床一桌一箱,早出晚归地工作,那小屋就是我们爱的小巢,过得倒也自在,其乐融融。
       可是,当我们把女儿接到北京的时候,她有些受不了。她在老家住的是大房子、大院子,一下子来到这个家像天井一样的小院子,住在一个鸽子窝一样的小屋子里,没有她认识的小伙伴,没有人听得懂她说的话。初来乍到,她没有看到爷爷奶奶在电视里指给她看的天安门,也没有看到爷爷奶奶告诉她的北京动物园的大象、老虎……记得我们风尘仆仆地把女儿带到那个小院子里,她就瞪着眼睛惊恐地跟我说:“妈妈,咱们什么时候把家搬这儿的?我不喜欢这儿。”
       前几天还好,女儿还有新奇感,白天上幼儿园也很高兴,但一回到我们那个“家”,她就好像很烦的样子。后来,“火山”终于爆发了。有一天晚上,女儿睡到半夜忽然大哭不止,怎么哄也不管用,嘴里还一个劲地嚷嚷着要回老家,不要住在这里。为了不打扰邻居休息,我们拿出了孩子所有的玩具和零食让她挑,才勉强止住了哭。这时候我听到隔壁的一个妈妈跟我说:“小刘,让你家孩子不要再哭了,婷婷明天还要上学呢。”
       我诚惶诚恐,再也不敢让孩子自己睡,就坐在床上抱着她,让她在我怀里睡了一夜,但是女儿总是在梦中惊醒,小声地哭泣。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后第一个见到的就是隔壁的那位妈妈,赶紧向她道歉,说晚上打搅了她们休息非常不好意思,她不冷不热地说了句“没事”。
      我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一个星期三的早晨,先生一起床就匆匆上班去了,我叫醒了女儿,帮她收拾利落,准备送她去幼儿园。就在我锁门的时候,我听到背后有人说:“小刘,你们搬家吧!”我顿时觉得脊背冷飕飕的。那是房东太太的声音。我转过身看到她正狠狠地盯着我。
      我猜想她要我们搬家的原因是女儿晚上的哭闹,一边赶紧笑着说 “对不起,阿姨,以后我一定不让她哭了”,一边对站在脚边的孩子说:“宝贝你看看,都是因为你,奶奶要咱们搬家了,以后可不能在晚上哭闹哦。”说这话是希望她能看在孩子不懂事的份上放我们一码,不要逼着我们搬家。
       “我跟你说真的,今儿星期三,给你们三天时间找房子,礼拜六你们必须搬,要不然别的街坊就要搬走了。你家孩子这样闹,以后谁还敢来我们家住!”
      听到这里,我知道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但还是赔笑跟她说:“好吧,我们明天就找,找到了就搬走。”
      “告诉你,别慢慢找啊,你们必须在星期六搬家!到时候不走,可不要怪我不客气。”房东太太的声音几近咆哮了,好像我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似的。
      女儿吓坏了,大眼睛一会看看我,一会看看房东太太,她怎么也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紧紧地拽了我的衣襟,直往我身后躲。
      我没有再说什么,把女儿送到幼儿园然后去上班,我没有把家里的变故告诉先生,希望在他下午回来的时候,房东太太会改变主意,留我们住下来。

       晚上回到家,我做了饭,心想先让先生吃完饭,再跟他商量找房子的事情。饭端上桌,坐在床沿上的先生刚刚拿起筷子,房东太太就进来了,冲着我先生就说:“你们星期六搬家啊,今天吃了饭你赶紧去找房子!”
      先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忙赔着笑脸不知说什么好。
      “今天一早你们隔壁的××就告诉我,你们家闺女吵得人家一夜没有睡好觉,你们不搬人家就要搬走了。我看只有你们搬了,要不然别人来了也会被你们吵走的。你们一定要快点搬,这个星期六你们就走,不要给我磨磨蹭蹭的!”然后她气呼呼地出去了。
      就在那个星期六之前,我们在一零一中学一道门内找到一个很大的院子,足有几亩地,也住了好几家人。为了不再打搅别人,我们租了那个院子最西南角的一间小房子。
      于是,在女儿来到北京不到20天的时候,我们经历了在北京的第一次搬家。搬家的那天,下着毛毛雨,房东太太让房东先生用三轮车把我们送到新家,而且说啥也不肯要车钱。
      人心总是柔软的。现在想来,房东太太肯定觉得让我们搬家有些过意不去,只是迫于生计,经过权衡以后觉得只有我们一家搬家,她家的房子才容易租出去。
       为了让孩子能有个好的教育环境,我们非常想住在清华或者北大附近,然而我们的经济条件又不允许租住附近的楼房,只好住大杂院里便宜的平房,所以才有了被房东赶出院子的经历。每每想起这次经历,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电影《原乡人》的镜头,不过,我们生得逢时,比电影中主人公的结果好得多。
      后来我们选的那个大院子的房东人不错,院里邻居相处也很融洽,所以女儿上幼儿园期间,我们的住房条件虽然依然很差,女儿却度过了快乐的三年时光。
      几年的奋斗,使我们的物质条件渐渐好了起来。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女儿一上小学,我们便租房住进了清华校园的楼房。六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也搬了三次家。因为租房,我们上过房托的当,被白白骗去几百元的中介费;也曾经预付上万元的房租,却不能搬进屋子去住,最后才明白是被骗了。不过,无论遭遇
怎样的情况,我们都遵守一个原则,不离开清华校园,目的就是让女儿在清华校园里接受中国最高学府的文化气息的熏陶。

     后来朋友们都把我们家在北京搬来搬去的经历叫做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我们那时候搬来搬去似乎还情有可原,因为是租房住,不如就租在离孩子学校近并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地方。而现在许多自己有房住的父母,为了孩子就学方便,也在孩子的学校附近租住房子。这些孩子多半是择校的,因为学校离家远,路上又越来越堵,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很难保证学习和睡眠时间。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不
得不把自己家的房子闲置,而花钱租住别人家的房子。也有些家长把自己家的房产出租给别人,用赚得的钱到孩子学校附近租房子。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他们住在北京昌平区的回龙观,孩子上初中进了海淀区的清华附中,她便把自己家的房子租出去,一家人租住了一套孩子学校附近的房子。孩子上高中又去了西城区的四中,他们一家又在四中周围租了一套很小的房子,虽然远远不如自己家的房子那么宽敞、舒服,但是为了孩子,他们不得不委屈自己。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城市里是这样,农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于撤点并校,许多村子里没有了小学,很小的孩子都要远行几里路甚至十几里到村子外面去上学。家长们为了照顾孩子,也在学校所在地的村子里租起房子,做了陪读家长,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孩子远途上学的辛苦以及避免路上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
       我的家乡在晋南的农村,我小时候上学的村小就被撤掉了,如今村里满六岁的学龄儿童都要到十里以外的另一个村子去上学。从我们村到那个村子要经过一条河,过河后还有足足五里路的公路。夏天雨季,河里经常会发大水,家长们要把孩子们背着送过河;公路上行车很密,而且有许多拉煤的载重汽车,几岁的小孩子走在路上让人胆战心惊。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一到农闲时候,父母不得不租住房子,为孩子就学提供保障。而农村条件差,虽然房租很低,也还是有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租不起房而辍学,女孩子的辍学比例更大。所以,如今农村里很多孩子被迫失去了读书识字、增长学识的机会。
          无论是城市里因为择校出现的“孟母们”,还是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陪读家长”,都是无奈的,他们是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才选择搬家。归根结底,这都要归结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真想疾呼:“安得优质学校千万间,大庇天下学子俱欢颜!”那样,城市孩子何须择校,家长何须“三迁”;农村孩子何须“远足”求学,家长何须“追逐”护航?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8 17:47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至此全部更新完毕。希望对各位年轻的父母有所帮助和启发。
作者: 轻轻地    时间: 2013-7-8 18:10
向这样的父母致敬!
也非常感谢师傅跟大家分享!
作者: bottle    时间: 2013-7-10 11:27
感谢楼主,很有意义。
作者: 唐僧取经    时间: 2013-7-10 16:26
有人看,看了有收获,就值!
作者: 天上星    时间: 2013-7-30 16:01
感谢分享!感谢分享!感谢分享!感谢分享!
作者: 王子轩    时间: 2013-9-10 13:33
每一个故事,都是好经验。




欢迎光临 壹牛家长圈- (http://16jzq.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