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标题:
妈妈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Ann2013
时间:
2013-10-15 23:07
标题:
妈妈故事
妈妈故事
(曾经是国家级运动健将,做过模特,经历过海外生活,现在是一名快乐的妈妈。)
表妹出差住在我家。到了晚上九点,我把洗完澡的儿子带到他的房间,讲了两个故事,替他盖好被子,依惯例亲亲他,然后互道晚安。等我关上灯和房门出来时,看见表妹表情诧异地站在门外,很奇怪地问我:“你就这样让他一个人睡吗?”
这下轮到我诧异了:“有什么不对吗?他一直都是这样的啊!”
表妹说:“我做了那么长时间的教育研究,见过无数个上了小学都还不敢关上灯自己睡觉的小孩,象昂昂这么小(4岁)就可以自己睡的小孩真是少见啊!”
我儿子出生后不久就自己一个人睡了。儿子出生后,我只要和他睡在一起就睡不好,心情非常糟糕,于是我就和他分床而睡。结果发现不但我可以睡个好觉,儿子也睡得更塌实。儿子两岁时,家里有条件让他有一个自己的房间了,他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一个人住。临睡前,我会陪着他,给他读一些轻松可爱的小故事,他听着听着就会慢慢睡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已经可以不用人陪着而安然入睡了,这个过程也非常自然。
不知是不是从小一个人睡的缘故,儿子很独立。他可以自己一个人玩耍,不会对家人有过分的依赖。在我的记忆中他上幼儿园很少哭闹着不愿去,适应能力非常强。
一个人睡,看上去似乎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它却给做母亲和做儿子的带来了很多很多的空间和自由。
视角1:儿童教育(一级)
主要观点
——分床和分房越早越好
——不能分床(房)对男孩尤其不好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处理要点
兰海(北京上濒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
很多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甚至到小学中高年级还不能分开。原因是因为孩子的依赖性太强,而作为父母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没有必要太看重。孩子对童年的记忆就是通过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对于孩子而言,他在两三岁甚至是1岁发生的事对他大脑发育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一个人睡”可以以点带面让孩子在各方面都得到独立。
分,越早越好(二级)
目前的现状是,有国外背景的家长往往非常理解分床、分房,执行得早,一般在2岁以前就能做到。那时孩子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比较容易操作。但很多家庭是到4、5岁,孩子对睡眠的环境(甚至气味)已经非常习惯,那时候要分床或分房就比较困难。有的家长“下定决心”,但孩子睡下后又钻回来,说自己做恶梦,害怕,结果又难以坚持。
这个问题孩子越大会越麻烦。我曾经接触过一个12岁的女孩,不能自己独睡,必须有小阿姨陪。她甚至晚上不敢一个人在家。开始培养她独睡的时候,要把全家的灯都开着,慢慢过渡到开客厅的灯,开着门,后来是卧室开夜灯,这样一年后才能够独睡。
所以分房和分床都是越早越好。
“分”不开,女孩依赖,男孩脆弱(二级)
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孩子,那些到了学龄还没有分床、分房的孩子往往问题会多一些。比如女孩往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难以参加夏令营这类集体活动。
男孩子问题会更多一些。因为社会要求男孩子要能够保护别人,而这类男孩子往往恋母心态比较严重,性格敏感脆弱。年龄大一些的还会受到同伴的嘲笑,遇事都需要去“问我妈”。由于我们的教育已经过于女性化了,这些孩子的性别角色方面就会有更多问题。
中国家长一般都会在生活中管得过细,在衣食住行上特别操心,但对孩子的情感发展,独立性、自信心等方面却很少过问。说到根本上,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所以家长不仅需要让孩子能够分床(房),而且要把“让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自己的教育目标。
TIPS: 不同年龄,不同“分”法(二级)
1. 对已进入青春期、十二三岁以上的孩子,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信心。要用引导的方式,以一种“我和你一起来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他讨论有什么困难,尊重他的自主意识。
2.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小学高年级孩子,要多和孩子沟通,多谈,比如谈谈其他小朋友是不是已经睡自己的房间,你是怎么想的?
3.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应该多鼓励他。可以用“我们实验一下”的方法,比如一周安排一两天作为独自睡觉日,让他自己体会一下这种感觉,然后循序渐进。
4.对于3~6岁的幼儿园小孩,这个年龄他希望成为人群中最好的,所以要多夸他,比如说,你看你如果能自己睡一个房间,就和动画片中的某某都一样棒了。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他开始独睡之后,第二天一定要问他睡得怎么样,好不好,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自己的感觉可能说不出来,所以家长要先问,然后给予鼓励。
5.对于更小的孩子,一般只要培养好睡觉的常规就好了。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在睡前看过于激烈的电视,不要觉得“他看不懂”。要制造一种安宁的气氛,这样能让孩子更好地安睡。
视角2:心理咨询(一级)
主要观点:
——3~6岁是“俄狄浦斯期”,最好在3岁之前分床和分房。
——涉及到和性相关的问题,家长可以有创造性地回答。
——有时不是孩子不能独立,是母亲自己有分离焦虑。
——最影响到孩子的不一定是分房本身,而是家庭关系模式。
黄峥(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博士生)
从教育的角度,现在的母婴教育往往会讲什么是最好的,什么都定量。其实什么时间最好只是一个大致范围,孩子的个体差异也很重要。
其实,最影响到孩子的不一定是分床(房)本身,而是从房间安排中体现出来的家庭关系模式,包括亲子间的期待和依恋关系。这种模式会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表现出来。
应对“俄狄浦斯”敏感期(二级)
在1~3岁之间,孩子经历了成长的一些关键事件,比如断奶,大小便训练等。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能够区分自己和外部,产生独立性和控制感。孩子已经有能力从外部世界独立,因此这个阶段是适宜分床以及分房的时间。
根据精神分析,3~6岁是儿童的“俄狄浦斯期”,孩子会对父母的关系、两性之间的问题比较敏感,会有很多猜测。从性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最迟到3岁应该和孩子分床,至少不要让孩子有可能直接看到父母的性事。在临床上,也确实有一些个案,记得早年间听到或看到父母间的性事,对性心理产生刺激性的影响。实际上,不是不分开一定会出问题,而是出问题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在3~6岁这个关键期,孩子需要意识到父母之间有一种亲密关系,是他没有能力介入的,接受这一点,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6岁之后,孩子就进入了潜伏期。这阶段孩子对外部的世界的关注超过对自身的关注,如果在小时没有分开,那么这个阶段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分床(房)。而到青春期孩子会再次回归对自身的关注,“分”的难度就会再度增加。
欢迎光临 壹牛家长圈- (http://16jzq.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