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标题: 北大招生办主任:甄嬛传教坏孩子 [打印本页]
作者: king2013 时间: 2014-1-16 20:41
标题: 北大招生办主任:甄嬛传教坏孩子
北大招生办主任:甄嬛传教坏孩子
“我为什么喜欢看美剧”,这个标题其实只是上半句。相对应的,下半句是“为什么不喜欢看中剧?”
我最早开始看美剧是在十几年前。那时候,《Friends》(中文也译为《老友记》或《六人行》)风靡全球,我和室友一集不落地全部看完,目的虽然是为了学英语,但也就此收获了许多欢乐。《Friends》曲终人散时,我们还颇有些伤感,想到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这样经典的美剧,不禁唏嘘不已。后来,陆陆续续又看了一些经典美剧,例如《Desperate Housewives》(中文也译为《绝望的主妇》)、《Grey’s Anatomy》(中文也译为《格蕾的解剖》或《实习医生格蕾》),等等,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比之下,我很少看中国的电视连续剧。这也许是因为我很少看电视的缘故。结婚以后,有时候也和太太一起看看电视。虽然有一些很不错的连续剧也曾吸引了我,比如,《亮剑》、《潜伏》,等等,但总的来说,我并不喜欢中国的电视连续剧。
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我的偏好缘自何方。后来,在太太的影响下偶尔看了一集红遍大江南北的《甄嬛传》,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我喜欢看美剧而不喜欢看中剧。
我看的美剧,大多数反映的是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比如,《Friends》里的六个主人公,一个是街角咖啡店的服务生,一个是小餐厅的厨师,一个是不入流的演员,一个是大学里的教师(古生物学,不像是能赚钱的专业),一个是公司里的职员,还有一个甚至是没有固定收入的按摩女。从职业和收入上看,似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不高,但每个人都生活得开开心心。当然,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坎坷,也会面临内心的挣扎和斗争,会做错事,但每个人都凭自己的劳动吃饭,真诚面对生活和感情,活得坦坦荡荡。
再比如,《Desperate Housewives》里的四个女主人公,都是小镇上的家庭主妇,地位并不显赫,没有大富大贵。小镇上的生活平和安静,但也不时会出现种种出人意料的变故,甚至会彻底颠覆原来的生活。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都坦然面对,积极而乐观,勇敢地克服困难。我最喜欢的是每一集快要结束的时候,总会出现一小段旁白,这些话紧扣剧情,往往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告诉人们要有爱,有勇气,懂得宽容和诚实,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请不能做,失败远比欺骗更为可贵,坏人即使一时得意,最终也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等等。看了这些反映普通美国人生活的电视剧,你能从中受到启迪,对生活有新的领悟。甚至等待新的剧集的漫长过程,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然而,打开中国电视剧频道,放眼望去,皆是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映入眼帘的,往往是黑压压一片跪倒之人,耳中听到的,全是“奴才”、“主子”的乱叫。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在电视剧里展示如何揣摩皇帝的心思、宫廷的政治斗争、后宫的尔虞我诈,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有时候光看剧名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步步惊心》。难道怕现代社会的人心还不够坏,一定要有人把几千年的“传统”系统总结出来再生动地教给观众吗?我是讲授《媒介经济学》的。按照媒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媒介产品既能够带来正的外部性(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也可能会带来负的外部性(**和暴力等内容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仅仅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商业利益就无所顾忌地迎合观众的需求,恐怕是失去了媒体工作者应有的正义、良心和底线。
就以我不经意间看到的《甄嬛传》里的一个情节为例:甄嬛为了要陷害皇后,在怀孕期间假装被皇后推倒。当皇帝对这一点将信将疑的时候,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出现了,哭着对皇帝说,甄嬛的确是被皇后推倒的,是她亲眼看见的。由于这样一个关键的“人证”所做的证言,皇后被打入冷宫,而甄嬛也由此上位。当我看到这一情节的时候,禁不住怒火中烧:我们为什么要在电视上教孩子去说假话?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考证过真实的历史图景。但即使当时确有其事,这样的画面也不应当在电视上出现。原因很简单,看电视的孩子会效仿,也去说假话,因为说谎的孩子受到了表扬。我们有严格的影视作品审查制度,可是这样的情节,却没有人能够审查得出来。表面上的**、暴力乃至意识形态不难辨识,但这一类对人的精神腐蚀却难以清晰界定,只能依靠创作者的良心。实际上,西方国家对孩子的保护——特别是精神保护——极为看重,尽可能让孩子远离不好的东西,保持纯真的心态。在美剧中——也许我所知不多——我几乎没有看到任何一部电视剧会有让孩子说假话还受到鼓励的情节。
我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看完全部的《甄嬛传》,对于这样一部电视连续剧居然受到如此欢迎的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一位台湾的朋友给我解开了谜底:看《甄嬛传》不能当历史去看,看的是当下。后宫指的就是公司。皇帝就是董事长,皇后就是总经理。于是,整部电视剧就变成了如何指导公司职员用尽心机保护自己踩着别人往上爬的教科书。它之所以大受欢迎的原因就在于它在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许每个人都踩过别人,同时也被别人踩过。开始都是好人,但险恶的外部环境逐渐把一个好人变成了心狠手辣的魔鬼。据说,春节期间,台湾人之间访亲探友最重要的礼物就是一部《甄嬛传》,看了它就知道怎么和大陆的人打交道。
我不喜欢《甄嬛传》是因为它教坏了人心,产生了“坏教育”的后果。今天,人们总是喜欢拿教育说事。中国旅游团在境外的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因为没有人教给他们在公众场合要照顾到别人的存在;之所以出现“中国式过马路”,是因为没有人教给他们遵守规则是一种美德,等等。一句话,今天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皆能从教育中找到源头。因此,中国教育是失败的。但是,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吗?孩子在学校里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里,孩子接收资讯的渠道日益多元。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看电视,边看边学电视里的情节,学主人公的口吻说话。如果孩子们在动画片里看到可以把人绑起来用火烧,那么他们就会学着这样做;如果孩子们在电视剧里看到可以在别人的茶杯里下毒,那么他们将来上了大学有机会接触到剧毒物质的时候就可能也会这么做;如果孩子们在电视里看到几个男孩可以轮奸一个女孩还哈哈大笑,那么当他们也这么做时就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对;如果孩子们从小就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可以用尽心机把别人干掉以后自己爬上去还不受惩罚,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也可能就会学会这种生存之道。我不明白的是,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可以展现,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电视上展现那些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呢?退一万步说,你也可以展现丑恶的东西,认为这是真实的生活,但总要告诉人们,做好事会有好报,做坏事会有恶报吧。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恰好做了相反的事情。它告诉人们:心机最深、最心狠手辣、最冷酷无情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能当很大的官,能挣很多的钱。
我无意主张电视剧只能歌功颂德,呈现伪善的道德说教。我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也许我们可以用不那么笨的方法,实现我们希望实现的教育目标。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私有制经济,但美国人的爱国热情要比我们高得多,应当说这和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有极大关系。好莱坞的大片最追求票房收入,但爱国主义往往是这些追求票房收入最大化的大片的主题。这一看起来是悖论的现象,也许可以启发我们更深的思考:我们的影视作品,究竟带给观众什么?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
欢迎光临 壹牛家长圈- (http://16jzq.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