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是怎样的教育?“知识本位”,这是华师大教授陈玉琨给出的答案。围绕知识展开的教育的确为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大提升。但在中国逐渐向创新型大国迈进的今天,基础教育的“知识本位”还可以吗?
在陈玉琨看来,知识本位的教育只不过是在用昨天的知识解决明天的问题——从来没有今天的知识,今天的知识没有写进课本,还没有走进我们教师的脑袋。
那么,今天,我们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本位的转化,是时代的呼唤。
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本位教育”
我把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本位教育呈现的两大特点概括为深挖洞、广积粮。
“知识本位”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知识展开的教育。
所谓“深挖洞”就是我们可以无限地把一个知识往深处引。
所谓“广积粮”就是我们的学科越分越细,数学可以再把它分成几何、三角,可以无限地分下去。于是我们的初中有17门课程,甚至再加上校本课程,有20门、30门,这叫广积粮。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一流的
应当说知识本位的教育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合理性之一就是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这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知识扎实、技能丰富,为中国从经济崩溃的边缘摇身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全球是领先的,它的质量是不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流的。
我并非随心所欲、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有着客观的基础。
BBC曾探讨过中英教育的比较。尽管它把中国教育一些做法推向极端,但是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教育英国人的时候,同样也取得了成功。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参加了PISA考试,2009年我们获得全球第一,2012年仍然是第一,而且把第二名远远甩在后面。我相信上海是中国的缩影、是中国的代表。
总之,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确实在推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程改革就要克服知识本位教育的不合理性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把世界引向混乱。2008年以后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要求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新大国,经济的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而且教育应该先转型。
我们国家在本世纪初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推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们仍然在路上。我看来,课程改革就要克服知识本位教育的不合理性。
我认为知识本位教育的弊端有:造成了学生身心发展某些核心素养的严重缺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未能达到充分的发展,没能为我国培养出经济和社会转型所需的领袖型人才。
说回PISA考试,虽然我们的成绩喜人,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中国孩子的平均分很高,但是方差很小。这意味着在这个群体中离散程度很小,也就是说没有太差的,但也没有特别好的。都集中在580分、590分,550以下的没有,630以上的也没有,不是说没有,是不多。
所以我们反思,在这种平均分高、方差小的背景之下,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潜能?
今天的课堂传授昨天的知识却试图解决明天的问题
在我们的课堂,哪一个矛盾是最根本的、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我们课堂里传授的都是昨天的知识,从来没有今天的知识,今天的知识没有写进课本,还没有走进我们教师的脑袋。但是我们的课堂又试图培养的学生能解决明天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今天的课堂传授昨天的知识,试图去解决明天社会的问题。
昨天的知识能不能解决明天的问题?
看来难,不容易。所以有人说,什么做学问。学问、学问,就是学会去问,要质疑,甚至要怀疑我们书上的任何一句话。在怀疑的过程当中来提升我们创造、改变明天的社会这样的人。
综合素质本位:不仅关注知识,更要关注高阶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合素质本位就是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关于综合素质本位教育,我认为需要强调一下几点:
第一,社会性。
综合素质本位教育强调学校教育课的多样性,重视来自现实社会,有些甚至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要关注每天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并引导孩子们去研究。
比如我们开设一个平台,叫“综合创新实践课程”,我们问孩子,你了解一下每天花多少时间做作业可能效果最好?引导孩子们到同学当中去做调查。又比如我们想让孩子了解怎样的膳食结构才更为健康,于是开了一门课叫“小胖墩和小朋友的生活方式”……
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课堂课程教学。
第二,创新性。
所谓课的创新性,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标准。
要创新就要让孩子从小体会到,享受生活首先要学会享受创造。创造最害怕的是什么呢?是思想的禁锢。创造最担心的是什么?是你给他标准答案。千万不要每个人每天都拿到一个标准答案,都按照这个答案去把它记住、把它背住,藏在大脑的某一个细胞当中。
我们培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大概要具备五种品质: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意识的统一;领袖气质和平民意识的统一;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全的统一;个性特长和团队意识的融合。
从我们现在基础教育来说,我个人的判断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一个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严重不够,另外一方面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好像还未能真正提到学校教育的日程上来。第三,实践性。实践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亲“历”亲为。
可能有老师告诉我,这个“历”错了,是一个别字。其实我这样写是要强调学生的经历而非能力,强调体验性。从实践性来说,他就要求我们围绕着一个问题或者围绕着一个项目,设计一个实践的方案。
我在三十五中看到,学校开放了九个实验室,孩子在这里动手做实验,在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这就是一种亲历亲为,是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发展智慧、提高才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最后,综合素质本位的教育要具备综合性。
班级授课是分年段的、分学科的,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到了今天,我认为要强调课的综合和跨学科。这几年欧美“STEAM”课程风起云涌。S——science科学,T——technology技术,E——engineering工程,M——math数学,现在又加了一个A——art艺术。艺术是最能激发学生创意、创造能力的。
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本位的转化,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到了今天,要求我们确确实实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
实习编辑:齐晓君
本文整理自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玉琨在2015中国新高中特色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