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三大阅读与作文的训练之道本文原为创知路在北京家长高考自招交流群讲座稿,故文中举例多以北京高考卷为主。
很多高中学生对待语文学科的态度,处于一种也想过好好学,但是不知道从何下手的状态。既不知道自己的缺漏在何处,也不知道如何去提高。 对很多学生来说,语文无法像数学物理那样单纯地通过刷题的方式,积累题感、训练答题思路,很多学生盲目地刷了很多语文高考题,仍然看不到进步和提高。这导致了语文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沦为一个“性价比”不高的科目,在语文上花时间不如多刷几套数学题。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语文学习的性价比高不高,而是如果一味地往错误的方向去努力,那么事倍功半是必然的结果,语文成绩只能“随缘”。 很多学生会发现,语文成绩在130分左右的学生,成绩的波动幅度非常小。也就是说,真正在语文这个学科上找到“门道”的学生,语文成绩能够长期保持在高位,恰恰说明语文其实并不是一个“随缘”的科目。 要找到语文学习的“门道”,就必须先分析语文考试的特点。
以全国的语文为例,稳定和规矩是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说,即使近些年出题的方式日渐灵活,但是所有的考察最后都落回到一个圈里,这个圈就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北京高考的语文,总体而言,走在全国卷改革的前面。北京卷在全国卷“规矩”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出题方式更加新颖、题干更加多变,常常把涉及到的多个知识点和多种能力考察汇集到一个题目当中。尽管如此,仍然离不开高考语文的最核心的知识点。 尽管语文考试的核心知识点是相对明确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却不能够像数学、物理一样,精确地罗列出语文的知识点和考点。这是很多学生语文学习找不到突破口的核心——对语文知识体系的全然陌生。 接下来我们将在分析语文具体知识版块特点的基础上,告诉大家三大阅读和作文的训练之道。 ◆ ◆ ◆ 古诗词鉴赏:知识框架+刷题积累 古诗词鉴赏属于语文知识框架中的基础知识,在这个版块中无论是考察的能力要求还是答题套路都是非常清晰而单调的。在古诗词鉴赏这个知识版块上并不需要非常高超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每次考试哪怕丢1分丢2分都是很可惜的。 古诗词鉴赏的知识体系无外乎三项,即:内容、手法、情感。 在古诗词鉴赏上仍然有缺漏的学生,应当在课下做这样一个工作: 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把平时学习、考试中遇到过、学过的所有题材、手法和情感,按照一个知识框架罗列一遍,再将参考答案中对应的答题思路和套路与之一一匹配。
在这之后,每次回答古诗词鉴赏问题时,回想这个框架当中的单个知识点,逐个检索需要题目考察的题材、手法和情感,按照对应的答题思路和套路去回答问题。这样至少知道自己什么点答到了,什么点没答到,对照标准答案也能够精确地判断自己的丢分点在哪里。 比如说手法题,第一步要明确手法名称,第二步对手法进行分析(结合手法翻译诗句+使用该手法的效果),第三步分析作者情感。你总结来总结去,发现什么题都得写上作者情感,无论原题里面有没有明确问,这样每次才能做到对得清楚,错得明白。 16年的北京高考题,给了两首诗,然后问:结合具体诗句,比较《游山西村》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学生被题干迷惑了,说这是考内容呢,没考情感啊。但最后得分点里面还是有情感分。一个“套路深”的学生答题,就算自己没想着写上作者情感,在答题模板的提醒下,也得写上。 古诗词鉴赏这个模块,只要做好知识框架的梳理,借助每次考试和作业的标准答案将答题思路和套路融入知识框架当中,拿高分并不难,但要拿满分还需要做一个额外的工作,即刷题总结。 很多学生会发现,全国卷的考题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也不时像北京卷一样灵活化出题。比如在题干中并不直接问某种手法,或者对知识的考察更加细致、包括手法的定义、常见用法、手法的判别,甚至这个手法的典型诗句都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把握题目。 因此,仅仅有知识框架和套路手法还不够,在做题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每次遇到的新考法、新例子添加到原本的知识框架中,随着做题越来越多不断丰富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做到考不倒。 举个例子,16年高考里面有道古诗词题目这么出的:“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中“声色兼备”是?看起来是灵活,像个新概念,但其实就是常见手法里面"多种感官综合运用"的一种形式,对这个手法足够熟悉,这题怎么都错不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基本功要扎实,框子要先搭起来。 总结一下,一是基本功扎实,二是熟悉答题模板。当这个整理和刷题总结的工作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框架就已经印到了脑袋里,再怎么考都考不出这个范围。 ◆ ◆ ◆ 文言文阅读:六招“硬功夫” 文言文阅读更明确,不多说,至少30篇文言文的硬功夫做基础,没什么解决不了的。 什么叫硬功夫,就是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这六项。 事实上,大部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本上的文言文时,就是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读过去,细致到什么程度呢?哪怕是一个虚词“而”,到底是表顺承,表转折还是表并列都要清楚。 很多学生总觉得语文老师讲得不重要,或者课上听过课下也没有在专用的本子上做好这些实词、虚词、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的总结,每次小测凭借短时间的囫囵吞枣,错了一两个也不放在心上,久而久之缺漏就这么越攒越多。 文言文的字词、句式就好像英语的单词、固定搭配和语法一样,你不做积累、不总结课本的生词,在考场上不仅阅读速度上不来,理解文义也会出现偏差,更别说文言文本身还会考察的词义和句子翻译了。
对于想要在文言文阅读上有所突破的学生来说,真的必须好好扪心自问一下,课本里给的文言文,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是不是真的懂了。在不能得到一个肯定回答的情况下,就必须逐字逐句地去看,不要先问什么是重点,没看过的,都是重点。
当然,在语文学科上仍然能紧跟老师的同学,想在文言文阅读上进一步提高,还需要持续地进行积累。 一方面,每次作业和考试中出现文言文题目的时候,都像之前一样,从六个项目总结一遍,这一工作可以越做越粗,因为本身到后期的时候你会发现,没什么新鲜东西,都是你总结过很多次的了,只要把不会的那几个挑出来背过就行了。 另一方面,需要对已有的总结进行纵向的整合,比如这个“而”字一共有几种用法,都考过哪些典型的句子,都列一遍,方便记忆。做到这样,文言文才能奔着满分去。 ◆ ◆ ◆ 现代文阅读:文章分层+概括段意 先明确一下,这里的现代文指的是带有主观题的大阅读。
自古诗文不分家,现代文和古诗词非常像,都是在基本功的基础上运用套路的问题。只不过现代文的知识框架体系比古诗词更庞大,知识点更散一些,基本可以把古诗词那个体系给融合进去。 比如16年北京高考现代文有道题说: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你会发现,这就是古诗词知识体系里面,常见手法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一个分支,都没跳出核心知识的范畴。 再比如,看一下近几年的北京卷高考题,就会发现考的比较多的是,比如文章标题的作用,他给你换个说法,问你为什么使用这个标题,或者说这个标题的用意是什么,或者为什么选这个标题没选另外一个标题。那首先得能分辨,这种问法就是在考察标题的作用呢,还得知道一般标题作用题的思考角度有几个,一个一个套进去,再结合原文分析。 现代文和古诗词略有不同的地方,即现代文更强调一个训练方法,就是从小学开始就训练的一个能力:把全文分成几个层次,并概括归纳每层的段意,划出关键句。这是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脉络,知道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遇到的每篇现代文阅读最好都能做这个工作。有些学生觉着烦,又没考文章的脉络,你老让我分层次,写层义浪费时间啊,但这个工作必不可缺,慢慢你会发现,进行了这一个步骤,不知不觉地你把握文章主旨更准了,抓得分点也更准了。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工作早开始早受益,而且后期会越做越快,一篇文章看一遍,自然就分好层了。 ◆ ◆ ◆ 议论文写作:今天我们谈谈深度 如果我说前面的所有题目,目标就是满分,大家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也不是不能实现。作文目标呢?一样的。还是满分。不奔着满分走,不以满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作文这肯定提不上去。 提高作文的方法很多,在之前很多文章中我们也反复强调作文的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今天我们讲一个对一些学生来说容易上手的提高方式——深度。 这条路走过去,不用大量的文学积累,不用作文里面每句话都写的跟诗一样,需要的是一种大格局,一种深度的思考,我们称之为“上位思想”。 举个例子,16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是“‘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那什么叫上位思想,就是当你看到这个作文题时,知道这不是单单让你讨论“老腔”的,这背后代表的是日渐失落的传统文化。当你的文章从老腔拓展到传统文化时,你点明的是传统文化不受重视的现状,解决的是这个日渐边缘化的问题,文章的格局自然就开阔了,深度也就出来了。 那怎么能达到这种深度呢? 一方面要培养这样的上位意识,在做题的过程中去不断练习。另一方面,需要接触一定量的优质时事评论,模仿作者的论述过程,因为高中生毕竟思维深度有限。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家长可以帮忙做一些筛选和整理,直接给学生整理好的内容,以节省时间。 作文这块同样需要训练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修改作文。这个功夫是一定要下的,初期的时候一个题目一定要写上个三四遍,而且注意,一定是要全文重写,或者至少把文章绝大部分的实质内容都写一遍。 有些学生为了节省时间,重视漂亮的小段落,想在考场上大段化用,这种方法训练语言还行,但是无法训练论述逻辑和深度,因为深度是一个整体格局上的东西,不深入思考全文是练习不了的。 ◆ ◆ ◆ 像熟悉数学公式一样熟悉语文知识框架 语文学习或许不像是数学、物理那样有非常明确的路径,甚至单纯靠刷题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成绩。 语文的基础知识并非浩如烟海,学好语文也并非单纯地把目光局限于玄之又玄的素养。学生只有做到了像熟悉数学公式一样,熟悉语文的知识框架,才能够知道该往哪里使劲儿,才知道语文成绩不是简单的随缘。 语文基础知识就像是数学的公式、物理的模型一样,不应该成为一个学生的短板,这无关能力,惟虚心笃志尔。 来源:创知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