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中学,才会乐学 作者:付小平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玩是本能和兴趣,也是智力开发的契机。 然而,很多人一提到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就认为应该什么都不学,而是让孩子尽情地玩耍。父母没有任何引导,更有甚者还不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任何东西,生怕孩子受到了“毒害”。最近众所周知的那篇小学家长的自述文章,不经意间也流露出这种倾向。其实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把玩和学进行严格对立和割裂。 玩和学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很多时候的玩耍其实就是学习,相应地,很多东西的学习也是可以变得好玩的。但很多父母总是认为,学习就应该是正襟危坐、装作苦逼的样子。 近日教育部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学龄前的孩子以玩为主,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学,关键是引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玩中学,才会乐学。斯宾塞曾说:“孩子在快乐状态下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在玩耍和游戏时,孩子处在最兴奋和快乐的情绪之中,此时的学习既好玩,又有效。 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兴趣点是不同的,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兴趣点来设计。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的方式,通过玩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应该让孩子机械地、被动地学习,就像吃东西一样,孩子不爱吃的东西硬塞到他嘴里,未必真的能吞下去,即使咽下去胃也不一定好受。 对幼儿的教育就应该从玩耍和游戏开始,孩子在入学前所学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在玩耍和游戏中学到的。其实,所有的动物都喜欢玩游戏,游戏就是动物的本能。环境对孩子的刺激作用很重要,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实物或者图片,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萌发。因此,借助于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进行适宜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呢?比如,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数数?我们可以让孩子从1开始,反复不断地死记硬背,直到孩子完全记住;也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练习,直到自己主动掌握数字规律。 我举一个让女儿通过游戏练习数数的例子:有一天,我跟女儿玩拍球的游戏,看谁拍的次数多,我有意识地让她数数,从1一直数到250(因皮球停下来了,否则还可以继续),中途仅提醒过她三次。通过这次拍球的游戏,我发现这也是练习数数的很好的方式,后面几天每天都跟她玩拍球,几天后居然能够自己连续数到200以上,不需要大人的任何提醒。 会陪孩子玩的父母才是好父母。提到陪孩子玩,很多父母就头疼,到底陪孩子做些什么。瑞士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儿童的游戏要经历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推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 象征性游戏,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园时期或者说学前阶段,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生”、“小警察”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 规则性游戏,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代表规则意识的萌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学会选择玩伴,变化玩的方式,选择玩的时间,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约定协商玩的方法等。 无论多么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游戏,只要父母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很开心。关键是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要在一起。但很多父母在陪孩子玩的时候,却总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让孩子感觉到是在应付差事,而不是高质量的陪伴。
快乐的童年对于现在的很多孩子们,近乎奢侈。源头就在父母。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画画、学习唱歌跳舞、学习棋类、学习游泳等,本身是可以带来快乐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待这些学习的态度。如果一切只要结果,不关注过程中的快乐,那就本末倒置了,孩子也不会感到太多的乐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此有明确要求:“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玩中学,看似在玩,实则在学。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快乐地学到知识,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同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以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