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219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教育观念上,如何避免走极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5:52: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教育观念上,总有人喜欢走极端:一提到给孩子快乐,就认为应该什么都不学,岂不知玩中学才会乐学;一提到无条件爱孩子,就认为应该百依百顺,岂不知有管教才是真爱;一提到让孩子自由成长,就认为应该放任自流,岂不知有规则才有自由;一提到培养独立性,就认为应该撒手不管,岂不知有引导才能自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6:07:04 | 只看该作者
                                       玩中学,才会乐学      作者:付小平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玩是本能和兴趣,也是智力开发的契机。

然而,很多人一提到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就认为应该什么都不学,而是让孩子尽情地玩耍。父母没有任何引导,更有甚者还不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任何东西,生怕孩子受到了“毒害”。最近众所周知的那篇小学家长的自述文章,不经意间也流露出这种倾向。其实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把玩和学进行严格对立和割裂。

玩和学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很多时候的玩耍其实就是学习,相应地,很多东西的学习也是可以变得好玩的。但很多父母总是认为,学习就应该是正襟危坐、装作苦逼的样子。

近日教育部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学龄前的孩子以玩为主,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学,关键是引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玩中学,才会乐学。斯宾塞曾说:“孩子在快乐状态下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在玩耍和游戏时,孩子处在最兴奋和快乐的情绪之中,此时的学习既好玩,又有效。

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兴趣点是不同的,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兴趣点来设计。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的方式,通过玩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应该让孩子机械地、被动地学习,就像吃东西一样,孩子不爱吃的东西硬塞到他嘴里,未必真的能吞下去,即使咽下去胃也不一定好受。

对幼儿的教育就应该从玩耍和游戏开始,孩子在入学前所学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在玩耍和游戏中学到的。其实,所有的动物都喜欢玩游戏,游戏就是动物的本能。环境对孩子的刺激作用很重要,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实物或者图片,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萌发。因此,借助于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进行适宜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呢?比如,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数数?我们可以让孩子从1开始,反复不断地死记硬背,直到孩子完全记住;也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练习,直到自己主动掌握数字规律。

我举一个让女儿通过游戏练习数数的例子:有一天,我跟女儿玩拍球的游戏,看谁拍的次数多,我有意识地让她数数,从1一直数到250(因皮球停下来了,否则还可以继续),中途仅提醒过她三次。通过这次拍球的游戏,我发现这也是练习数数的很好的方式,后面几天每天都跟她玩拍球,几天后居然能够自己连续数到200以上,不需要大人的任何提醒。

会陪孩子玩的父母才是好父母。提到陪孩子玩,很多父母就头疼,到底陪孩子做些什么。瑞士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儿童的游戏要经历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推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

象征性游戏,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园时期或者说学前阶段,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生”、“小警察”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

规则性游戏,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代表规则意识的萌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学会选择玩伴,变化玩的方式,选择玩的时间,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约定协商玩的方法等

无论多么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游戏,只要父母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很开心。关键是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要在一起。但很多父母在陪孩子玩的时候,却总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让孩子感觉到是在应付差事,而不是高质量的陪伴。

快乐的童年对于现在的很多孩子们,近乎奢侈。源头就在父母。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画画、学习唱歌跳舞、学习棋类、学习游泳等,本身是可以带来快乐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待这些学习的态度。如果一切只要结果,不关注过程中的快乐,那就本末倒置了,孩子也不会感到太多的乐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此有明确要求:“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玩中学,看似在玩,实则在学。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快乐地学到知识,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同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以发挥。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6:20:11 | 只看该作者

                                                    有管教才是真爱
                                                
作者:付小平

       天下没有父母会说自己不爱孩子,但我们真的会爱孩子吗?一提到无条件地爱孩子,很多父母就认为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
      我很赞成要无条件地爱孩子,但无条件不等于无界限,更不等于无底线。爱得过度,就会变成溺爱;爱得不当,甚至会变成恨。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有管教的爱才是真爱。我们也不能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把爱孩子当成阻碍孩子成长的借口。很多自以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还有很多父母觉得,爱孩子就是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吃最好的、用最贵的、穿最奢侈的等等,都是理所当然的。当父母无力承受的时候,孩子就会心理失衡,也会抱怨指责,甚至还会做出过激行为。
       爱孩子,有节制比泛滥重要,有管教比放纵重要。但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压抑孩子的天性,这个度确实不容易把握。
      A.S.尼尔在《夏山学校》中提到:“在一个严格的家庭中,孩子没有任何权利;在一个放纵的家庭,孩子拥有所有的权利;而在合理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有平等的权利。”
       如果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孩子,就容易做到收放自如。假如把孩子比作风筝,那么父母一定要握好手中的线,这根线就是尊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善待他们、关爱他们、信任他们的情感。父母不能时刻紧握手中的这根线,否则孩子永远都飞不高;但也不能随便断掉这根线,否则孩子就可能迷失方向。


      作为家长,如何正确地管教孩子呢?
      一、原则一定要坚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一旦孩子突破,我们一定要坚持住这些原则和底线。否则,孩子就容易学会钻空子,抓住家长的软肋。久而久之,以前的原则和界限对孩子就再也不会管用,因为早已形同虚设。
      从小我们就要求女儿要尊敬老人,无论她自己的长辈,还是陌生的老人,见面要打招呼,态度要礼貌。但在家里,偶尔也会冲外公外婆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无礼的举动。一旦被我们发现,是必然会受到批评或者惩罚的。因为尊老爱幼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触碰到底线,大人的态度就一定要坚定。
       二、尺度一定要把握
每个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是不同的。因此,家长管教孩子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针对不同阶段,因时、因地制宜。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管教的要求和原则要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果是因为孩子根本就无法认知和理解的东西,家长就要适度宽容;对于学龄阶段的儿童,孩子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认知和思维也从“直觉思维期”进入到“具体运用期”,家长管教孩子的要求和原则将逐步增多。
     上大班的女儿明年就将升入小学一年级,最近几个月我们对她的要求就开始逐步增加。比如写字或者画画(一般都是她自己主动要求的),就让她要坐在固定的书桌前完成,期间一般也不允许她经常走动或吃零食等。这其实是在为她明年入学做准备,因为进入小学的规矩要比幼儿园多得多。
      三、方法一定要得当
有些家长一提到管教孩子,往往最容易想到打或者骂,因为这些方法不需要大脑思考,信手拈来。我主张对孩子要适当管教,但比较反对采用打骂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进行管教,更不容忍少数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发泄的工具。
      其实,只要我们多动点脑筋,很容易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既可以达到管教的目的,又可以避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比如,当女儿无理取闹或者犯了一些原则性的错误之后,我们会把她单独拉到一个小房间,让她一个人好好待着自己反省,等她想通以后再出来认错。这一招我们用过多次,基本上都能达到管教的效果。
       四、时机一定要恰当
家长管教孩子的时机也要注意把握。大多数情况是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让孩子及时认识和改正错误。但有些时候,我们也要注意给孩子留点面子,当着很多人的面不宜直接教训孩子,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当场可以点到为止,等事后回家再跟孩子细谈,甚至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惩罚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受苦或受累,而是让孩子体验做错事的后果。
      教育无定法,管教孩子尤其如此。以上观点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6:20:23 | 只看该作者

                                 孩子需要自由,也需要规则
                                                                作者:付小平
      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早在200多年前,帕特里克·亨利就发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宣言。对于孩子来说,自由更是成长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自由,孩子将无法独立自主;如果没有自由,孩子更无法从心理上长大成人。
     但部分家长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一提到让孩子自由成长,就认为应该撒手不管,任凭孩子放任自流。甚至也有专家告诉家长,给孩子自由,就是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自由生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群“野孩子”的诞生,不懂尊重,不讲礼貌,以个人为中心,刁蛮任性,不服管教……
     结果,这样的自由教育,就变成了溺爱和纵容。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必将演变为放任自流,娇生惯养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约束。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是彻底放弃规则。有规则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女儿在四岁多的时候,跟我们一同回老家,因为过春节,所以各种零食琳琅满目。但是,每次当她想要吃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总是问问我或她妈妈,这个可以吃吗?在场的亲戚很奇怪,问:“你们怎么让孩子事事都请示的。”我知道他的内心暗语是“怎么你们管得这么宽”。其实这个习惯,正是因为我们平时给她设定了一条规则,零食一次不能吃太多,尤其是膨化食品或者垃圾食品,尽量不吃或少吃。在遵守这个规则的前提下,她可以自主选择零食种类。但孩子有时候吃起来会忘记了她是否超标,所以需要跟大人确认一下。一旦我们告诉她已经超标了,她会很淡定地接受,不再提吃零食的要求。因此,迄今为止,我们带她去吃麦当劳或肯德基的次数,可以算是屈指可数,带她去吃的目的也是让她体验一下洋快餐的感觉,她也不会经常吵着要去吃。


       规则的制定,并不是家长凭借自己的强势和权威独断专行,应该是在尊重孩子和给予孩子选择的基础上共同商定。
        1、鼓励孩子参与制定规则
很多规则,如果不涉及到重大原则性问题,我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制定。比如每天的零食量,能吃什么(告诉她哪些是垃圾食品,哪些吃了对身体不好);比如每天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以及相关限制条件。
       一旦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定,孩子一般都会自觉遵守,有时候甚至做得比我们规定的还严格。因为让他觉得这是自己本来应该做好的事情,并非家长强制要求的。
      我也常常看到,节假日期间,因为看电视、打游戏、吃零食,有些家长和孩子所发生的拉锯战和攻坚战。但是,如果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订立了统一规则,甚至是让他主导制定的规则,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更加自觉,家长也变得轻松和省心。
       2、孩子和家长都要严格执行
规则一旦制定好,家长和孩子都要严格按照规则来执行。规则的制定是很简单的,但是严格执行确实是比较麻烦的,因为很多时候家长也是受到约束的。如果有规则,无执行,结果就是等同于没有规则。有时候,可能会因为特殊情况,导致规则需要变通,那么也需要告诉孩子这是特例,并非惯例。
      女儿自从开始自己吃饭,我们给她订立了一个规则,就是只能坐在自己的位置吃,不能到处跑,不能玩玩具,不能看电视。两年多下来,这个规则从来没有被打破过,所以,她也养成了自己吃饭的良好习惯,我们从来没有为此烦恼过。并且在幼儿园里吃得很干净,也很利索,不需要老师操心,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3、规则建立在自由和独立的基础上
建立规则,并不是对孩子进行高压,不给孩子任何自由和选择。蒙台梭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不认为一个学生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一动不动就是守纪律。那样的学生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能说是守纪律的人。只有当他变成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把他当成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因此,我们也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制定的规则,就很可能成为孩子自动自发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一旦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家长也会轻松自如。
      由于我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所以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规则她都能自觉遵守。比如到外面玩,只要说好玩多长时间,时间一到一般她都会跟我们一起回家,这个习惯从小一直保持到现在。但很多时候我却看到其他家长,怎么逼孩子回去,也无济于事。再比如玩电子游戏的时间,我们一般约定一次最多玩半个小时,女儿也一直遵守得很好。相反,很多父母却为此头疼不已。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6:20:32 | 只看该作者
mark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6:24:12 | 只看该作者
mark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6:29:20 | 只看该作者
                                         孩子的独立性,究竟该如何培养
                                                                            作者: 付小平                                                      

            孩子的独立性,究竟该如何培养,大家又出现了很多疑惑。有家长问我,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单独睡一张床或在一个房间睡觉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或者通过少抱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
如何教育孩子,确实需要家长用心,无法偷懒,更不能投机取巧。但总有部分家长甚至专家,常常矫枉过正,走入极端。一提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总认为应该撒手不管,一切都让孩子自己来,但孩子需要帮助时却找不到家长的援手、孩子需要安全时却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孩子需要指引时却看不见大人的身影。
           但大多数家长还是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喜欢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往往对孩子管制比较多,从吃穿住行,到玩什么、怎么玩,学什么、怎么学,很少没有家长的干涉甚至强制。
我曾经在饭桌上看到有家长这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当大家一落座,家长的话题,就一直在孩子身上打转:“宝宝,这个蔬菜,你要吃,你看你头发偏黄,就是蔬菜吃得少;宝宝,这个鱼你要多吃点,对你的学习成绩提高有帮助,你看你的数学老是拖后腿,你们班上那个第一名到底是怎么学的,你要多向别人请教;宝宝,这个油炸的东西你不能吃,你看你都上火了……”我不知道,大人听到这些话会有什么反应。孩子一定会觉得,我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想法,最好大人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果孩子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么这个孩子就很难独立了,即使长大成人,他在心理上仍然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这就难免出现孩子上了大学,竟然还把日积月累的脏衣服通过快递寄回家让大人帮忙这样的极端案例。当然我们可以谴责孩子好吃懒做、太不懂事、没有责任心,但我认为最应该受到谴责的是这些孩子的家长,因为你们根本就没有给过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的独立性究竟该如何培养呢?
         一、允许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
要让孩子能够独立,首先要允许孩子独立思考。一旦具备独立思维,很多行为自然就会独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立思想比独立行为更为可贵。而独立思维的形成是和家长平时的教育密切相关的。
              有一天早上,送女儿上幼儿园,让她把书包像往常一样背上。她突然说:“书包里面什么都没有,干嘛要背去。”是啊,以前确实书包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却一直让她每天背去学校。这一句话看似她的突发奇想,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平时就比较尊重她的想法,也鼓励她跟大人讨论一些自己能够理解的话题。如果我们经常给孩子一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蹲下来平等地跟孩子对话,那么孩子的独立思维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二、让孩子为自己负责,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我们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父母确实应该无条件爱孩子,但是这种爱,绝不是大包大揽,更不是帮孩子做出他需要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孩子的人生只能是自己做主,任何大人都永远无法代替。否则,他的人生将留下很多遗憾,甚至会是残缺的。
            虽然女儿只有五岁多,但我们对她的原则就是,大人可以帮助你,但是最后决定权在你自己。遇到困难,我们都鼓励她,你试试看自己可不可以想办法,如果实在想不到办法,我可以帮你提供几个办法,供你思考和选择。等到女儿尝试了,如果还是需要大人的帮助,就让她指挥大人该如何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一直在思考,同时也会明白,这件事情始终是她自己的事情,而非家长的事情,她需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三、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
            女儿在三岁多的时候,就提出要帮大人洗碗,我们全家都鼓励和支持。很多朋友觉得不可思议,绝大部分人提出的反对意见集中起来主要有两点:1、孩子这么小肯定是洗不干净的,到时候大人还得再洗一次,太麻烦;2、孩子这么小要注意安全,如果失手把碗摔坏了,割破了手,岂不是多事。从反对意见就可以看出,归根结底是家长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更不放心孩子。
              女儿当时提出洗碗,是因为她观察了大人洗碗后,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主动提出来。如果此时遭到家长的拒绝,一颗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就会被无情扼杀。女儿提出洗碗后,我们就一起和她回忆大人洗碗的过程,先要怎么做,后要怎么样,此后再让她实际操作。这样一来,她就非常清楚每个步骤。我们还告诉她,如果不小心摔坏碗也没有关系,手不要去碰就可以,让大人来帮着清理。有了这些引导,女儿非常开心地开始她的第一次洗碗。不到十分钟,女儿完成了洗碗的全过程,外婆很开心的告诉我们,她洗得挺干净。
            其实,孩子的很多事情,四、五岁的时候就完全可以自己完成,比如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澡、吃饭、擦屁股、背书包等等。但是很多家长因为不信任孩子能够自己做好,往往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做同时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他是有靠山的,一切都可以由家长来帮他搞定。长此以往,孩子怎能学会自立,又何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3-24 23:20:0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9-10 13:20: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9-22 14:24:13 | 只看该作者
在教育孩子上面,家长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摸索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