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4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提醒:平时都会,考试不对,真正的原因不是粗心,而是“积懒成笨”(家长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5:46: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壹牛零零柒 于 2023-12-27 15:03 编辑

      班主任提醒:平时都会,考试不对,真正的原因不是粗心,而是“积懒成笨”(家长必读)



      从来没有真正的笨孩子,只有缺少学习动力,不断倒退的“懒”孩子。
      父母懂得退后一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他才能学会主动“造一艘船”,扬帆远航。
      ——虎妈

      前几天,和一位家长聊天,她反复拜托我多关注一下她家孩子,因为她觉得:

      “孩子也不笨,就是懒,只要多盯盯,成绩就会好的。”

      和她抱有相同想法的家长还有很多,殊不知这正是孩子成绩不能提升的最大根源。

      作家茅盾曾说过:

      “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学习不是一件仅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

      孩子若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最终只会在日复一日的懒散中不断倒退,白白蹉跎时光。

      只有及时转变思维,认清“懒”背后存在的真实问题,才能帮助孩子提升成绩,成长得更加优秀。


      没有真正的笨孩子
      只有被“懒”拖垮的孩子
      爱迪生说:“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1%的天赋”。

      即使天分再高,若是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长期懒散,终会积懒成笨,成绩滑坡;

      即使天资不够,若是能长期坚持、勤以补拙,终能苦尽甘来,收获回报。

      之前带过两个初一的孩子,小天和小南。小天非常聪明,无论什么知识一点就通,记忆力也很强,背文章速度非常快,因此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他自恃才高,从来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经常上课不听讲、笔记不记、作业不写。

      后来还沉迷手机游戏,成绩一落千丈,最终只去了县里一个很普通的高中,不久后还辍学了。

      而小南呢,资质平平,弄懂一个知识点需要很久,背一首古诗甚至都要花一天时间。

      他的成绩算不上好,属于班里中等偏下的水平。

      但他深知在什么年纪该干什么样的事,也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学习,查漏补缺,弥补不足。

      最终考上了市里一个还算不错的高中。

      在高中阶段,他一直以来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他不断向前,最终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他俩的经历正应了那句话:“中考刷掉懒人,高考刷掉笨人,既懒又笨就活该被刷。”

      人的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遵循的是“用进废退”原则:

      即越是勤于思考,便越灵活;越是懒惰不动脑,便越笨拙。

      一个人如果长期懒惰,他的大脑就像逐渐生锈的链条,越来越难以运转。

      笨鸟先飞没什么好羞愧的,怕的是明知道自己不聪明还不努力。

      问题搞不懂就多问,课文背不过就多花时间,英语口语不好就多练习……

      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化作一块块砖,为你打好人生的地基,搭建美好生活的高楼。


      每一个懒惰的孩子
      背后都有“越界”的父母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曾提出一个理论,叫“习惯性愚蠢”:

      即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种原因,对学习产生怀疑,从而丧失自信心。

      这里提到的“某种原因”,就是指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和习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笨”。

      孩子早上不愿起床,家长就帮他准备好要穿的衣服,整理好书包用具,摆好洗漱用品,然后三请四求地喊着孩子起床,嗓子都喊哑了,孩子依然拖拖拉拉;

      孩子回家不好好写作业,家长就坐在旁边陪着,看见孩子字写得不好就让他重写,遇到孩子不会的题先骂“你是猪吗?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然后大吼着辅导;

      担心孩子周末没人监督,家长就在家里安上监控,时刻观察,一旦发现孩子稍微放松,立刻通过监控“提醒”;

      觉得孩子做其他事会耽误学习,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饭做好端到孩子面前,衣服洗净叠好放在孩子房间……

      正如莫言所说:“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家长满心欢喜地以为,“包办一切”就能养出一个乖巧聪明、学习优异的孩子。

      殊不知,正是家长的这种过度插手和肆意越界,破坏了孩子的独立性和思考力,让孩子变成了一个懒惰、愚笨、不爱思考、学习被动的“巨婴”。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1801年,一艘从美国开往荷兰的商船,在一次暴风雨的袭击下,不幸触礁沉没。

      万幸的是,船员们都活了下来,漂流到了一个小岛上。

      他们想让岛上的原住民帮忙造船,可无论用什么方法,岛民都不愿意行动。

      最后,一个叫普林顿的美国人站了出来,他只不过和岛民说了几句话,他们就心甘情愿地去造船了。

      其他人不解,“我们用金钱、武力都没法解决的事,你怎么通过语言就搞定了?”

      普林顿说:“我只不过是跟他们描述了大海的魅力。我说大海里有鱼虾等许多能吃的美味。他们问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些东西,我告诉他们,首先得有一艘船!”

      尹建莉老师也曾说过:“在教育中,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

      如果孩子的学习,只能在家长不断地催促和严密的监督下才有效果,那这种“成功”一定是有期限的。

      因为孩子的内在动力并没有被激发出来,他们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在不甘不愿地完成。

      一旦他们脱离了家长的视线,能表现出来的放纵与懈怠,会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家长一定要明白,没有一个孩子的成功是被家长“逼”出来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学会让孩子主动“造一艘船”。

      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渴求知识,他们才能好好读书,驶向成功的彼岸。



      培养良好的习惯
      才不会“积懒成笨”
      曾国藩有句名言: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矣。”

      懒惰是一种毒药,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

      真正能让一个人成功的,从来都是自律、积极和勤奋。

      说再多好好学习的大道理,都比不上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珍惜时间,拒绝拖延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让孩子认识时间、理解时间,是帮助孩子摆脱拖延的第一步。

      在孩子还没学会时间管理时,家长一定不要着急,不要拼命地催促。

      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往往是越催越慢,甚至故意和家长对着干。

      家长要做的就是“顺”着孩子。

      少责备,多用鼓励的语言:没有人不喜欢听夸赞的,在孩子守时时多表扬,有助于激励他们继续保持;

      少命令,多用提醒的话语:例如在孩子要学习时说“现在是学习的时间了”,而不是“快去写作业”,简单的提醒,反而能提高孩子对时间的敏感度。

      2. 合理规划,高度专注

      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过:“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

      如果孩子总是被打扰,他们就无法静下心来,沉浸其中。

      只有在一个不被干扰的环境里,孩子才能逐渐达到专注,甚至深度专注。

      在孩子学习或是做其他事时,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个具体的完成时间。

      中间不要因为担心或是想着孩子饿了渴了随意进去打扰。

      这虽然很难,但为了孩子,家长一定要克制住自己。

      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孩子才会回以更好的成绩。

      3. 勤于思考,主动学习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若是孩子一遇到问题,家长立即开始教学,一步步告诉他该如何做。

      间久了,孩子只会越来越依赖他人的帮助,慢慢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

      家长应该做的,是在问题出现时引导孩子自己思考。

      当他们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解决问题的快感与成就感时,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他们才会更进一步,主动学习。

      4. 独立自主,亲力亲为

      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说:“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

      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只有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亲力亲为,做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上学时,让孩子安排出门时间;写作业时,让孩子把握学习进度和休息时间;自己的房间乱了,让孩子抽时间整理……

      这些虽然都是小事,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也能锻炼孩子对时间的掌握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

      “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益,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主角始终是孩子,父母只要做好配角的工作就足够了。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才是家庭教育最好的结果。



      本文来自男孩派由壹牛零零柒整理编辑,分享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回帖,和众多的牛爸牛妈一起交流讨论!作者和壹牛家长论坛拥有最终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