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一种别离:低龄留学者少年飘洋之痛

查看数: 684 | 评论数: 2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3-5-23 11:14

正文摘要:

                                               ...

回复

zzszzs 发表于 2013-5-23 18:12:23
没太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具体意思,到底是出去好,还是不出去好?
月亮之上410 发表于 2013-5-23 11:16:09

不满中国当下的未成年人教育,是父母忍受别离,将孩子送出国外的最基本的原因。繁重的作业、拥挤的高考、扭曲的价值观,让有能力的父母们下定决心将年幼的孩子送出海外。而近年来新加入的理由,将更多孩子推出国门——在大城市,因为异地高考限制尚未打破,很多原未打算送孩子出国的家庭,不得不未雨绸缪,远走海外;而被污染的环境,也成为父母忍受离别的推力之一。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选派了数十名贫困家庭的少年,出国学习洋务。那时的中国,尚在抗拒现代化的转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注定失败。在海外的少年们,剪掉了辫子,热衷起探究洋务背后的政治文化,见此苗头,清政府将这批少年召后,也召回了挽救这个王朝的一丝可能性,中断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这种转型,至今仍在进行。不合理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不过是转型过程中的产物。而转型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也催促着一些父母带着幼子举家外移。社会之痛传导到家庭,才有了一个个孩子的出国,他们离开既为了获得什么,也为了逃离什么。

  旧时代的那一种别离,与当下的这一种别离,终究有相似之处。

  在父母身边,在祖国的土地上,让未成年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当是一个现代国家为自己孩子们准备的最好的礼物;也是留在国内的人们不容推辞的一个责任。



                                      选自中国周刊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