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国外的教育方式就是差太多 |
是啊,娃娃这方面是要完善。 |
孩子“懒”与“笨”的症结在哪里 如果家长把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些对孩子而言举手之劳的事当负担,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依赖家长、懒得自己动手做事便成为习惯。 一些人对孩子的印象就是又懒又笨:五六岁了不会自己吃饭,上小学了不自己收拾书包,中学生不洗自己的内衣,大学生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结婚成家了不会做饭,老大不小了在家“啃老”……类似的典型个案屡见不鲜。人们还会罗列一堆理由:他们还小,他们学习负担重、没时间、压力大,他们是独生子女等等,似乎孩子的懒与笨就是“不治之症”。对渐渐长大的“四体不勤”的孩子,父母们有时也很是纠结:“哪一天我们不在了,他可怎么活呀?!” 现如今,孩子的懒与笨是天生的吗?他们自己怎么看?天津市少工委曾对天津市城乡3-8年级1600余名学生进行“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调查”,结果显示:71.2%不同意“现在的孩子是懒惰的一代”的说法,与成人社会对孩子劳动品质的评价不尽相同;92.7%的孩子表示“愿意干家务”……从总体上看,热爱劳动是少年儿童劳动意识的主流。 家庭是人的劳动意识产生和劳动习惯养成的最初环境。那么,孩子的懒与笨受到哪些家庭因素的影响呢?调查显示的结果值得深思: ——全家人共同做家务,“非常愿意”干家务活儿的比例最高。 调查中我们了解了“在你们家主要是谁承担家务劳动?”交互分析结果是,在全家人共同做家务的家庭中,表示“非常愿意”做家务的比例达到70.1%,分别高出某一人为主近20个百分点。另一组数据显示,在表示非常愿意做家务的少年儿童中,有高达75.3%家庭从来没有“家务活相互推诿”情况;而经常相互推诿的家庭中,非常愿意做家务的比例则只有4.1%。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参与的劳动氛围对孩子的劳动意识产生重要影响。 ——家务劳动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劳动愿望。 调查结果显示,有49.9%的少年儿童在家里有固定的家务劳动分工,比如洗碗、扫地、倒垃圾等由孩子负责;有47.6%的家庭“有家务劳动计划”。与他们的劳动意愿交互分析表明,这两类家庭的孩子表示非常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务”的有68.3%和74.4%,分别高出没有家务劳动固定分工和计划的家庭近20和30个百分点。可见,家庭中有意识地管理家务劳动对孩子劳动意识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家长的劳动价值观对孩子劳动意识有负面影响。 调查表明有54.4%的长辈说过“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41.4%的长辈说过“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去种地)”;44.8%的长辈说过“学生就是要学习好,闲事少干”。当孩子有劳动的愿望、动手做事的时候,长辈的负面评价往往又打击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如有44.48%的长辈说过“看你笨手笨脚的,这点事都干不好”,54.7%的长辈说过“去干你自己的事吧,别在我这儿添乱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听长辈说这些话的孩子,对洗碗、扫地这类简单的家务活儿表示“没兴趣做”的明显高于长辈从没说过这类话的比例。一个四年级学生说:“我觉得好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害怕劳动,是因为怕人说他笨,不会做,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家长过多替代,减少了孩子自理和做家务的机会。 调查表明,42.2%的少年儿童家中有过“大人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家务事”,39.5%有过“自理的事我愿意干大人不让”的情况。即有些事尽管孩子会做、愿意做、也有兴趣做,但是由于家长替代过多或者自己操劳过多而使孩子没机会做。调查中一位老师介绍“有个学生跟我说:我妈妈告诉我,不会系鞋带就先掖到鞋里面,回家后妈妈再给系。现在都9岁了,还是不会自己系鞋带。”有的家长在谈到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会强调孩子学习负担重。通过调查数据比较我们发现:学习负担重与家务劳动时间少并不完全呈正比;学习状况处于“中下等”和“下等”的学生,平时家务劳动时间明显少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即家务劳动时间的减少对学习成绩提高并不存在积极意义。 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如果家长把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些对孩子而言举手之劳的事当负担,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依赖家长、懒得自己动手做事便成为习惯。 一个人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独立能力、掌握劳动的技能技巧、理解劳动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人际关系,以及在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在自我服务和参与家务劳动中逐渐形成与获得的。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是人的最早的劳动形式,更是孩子了解社会生活、长大以后参加社会劳动的准备和基础。对家长来说,如果说不让孩子参与劳动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好了是为了上大学、出国深造,是为了孩子将来谋个好职业,那么由于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而导致学业上的荒废,工作上不能胜任,岂不是得不偿失了吗? 其实,孩子天生并不懒、并不笨。家长摆正心态,把劳动的权利还给孩子,帮助孩子提高劳动能力,从小打好劳动基础,当孩子长大成人,站在您面前的必将是一个出色的劳动者。 选自关颖的新浪博客 |
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一些注意事项 低年级孩子往往会主动帮着做家务,他们不是为了奖励,而是内在成长和独立的渴望。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是孩子的责任。 如何利用假期,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这些事项,是家长需要主要的: 1、花时间通过讲解示范,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技能和方法。做个好榜样,少提要求,多示范。 2、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增加家务劳动的趣味性。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3、对于孩子劳动中出现的问题,父母要多包容、鼓励。对做的好的,要及时肯定。多鼓励和肯定,少苛责和批评。从而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和荣誉,建立孩子的自信。 4、以“失误”的方式启发孩子。自己假装做不好,让孩子帮忙,并赞许孩子的努力。 5、营造轻松的氛围。如放放音乐、边做边扭扭,或边哼哼歌,等。 6、给孩子分配的家务一定是力所能及的。在孩子的能力和责任范围内,给他选择做何种家务的权力,调动他的积极性。 7、可以把孩子负责的家务事做成图表,贴在孩子可见的地方。 8、孩子完成家务后及时肯定,但要尽力避免把家务劳动和物质奖励挂钩。全家人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或轻轻地抱抱他是更大的鼓励,胜过物质。孩子力所能及的常规家务或自己的那部分事,那是他的责任,不付费。该给孩子的基本零用钱一定给的,和家务无关,那是父母的责任。非常规的帮忙或父母临时交给的任务,可以考虑给一些奖励。 9、切忌把做家务当做惩罚孩子的手段。 10、内部动机是由个体的自尊心、责任感、荣誉感、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引起的,俗称“我要干”、“我要学”;外部动机则是由外力诱惑或逼迫,比如金钱刺激、物质奖励而引起,俗称“要我干”、“要我学”。只有内部动机才可能长远而有效,所以父母一定不要用“贿赂”手段激发孩子去学习或劳动,否则贻害无穷。当物质奖励成为一种习惯时,孩子的焦点会集中在外在的刺激上,而他对于学习或做家务的内在动力、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就被大大削弱了。物质奖励偶尔可以用,但不要过于频繁,同时奖励的不该是某次考试成绩或劳动成果,而是奖励孩子学习的态度或做事的态度和爱劳动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