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00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第一次发表全球教育制度对比的结果。一共有26个国家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15岁学生的样本,他们参加了数学、科学和阅读方面的测试。
美国《新共和》周刊网站1月16日以《中国的教育成功正在损害学生教育》为题发表文章称,2009年,上海的孩子们开始参加测试。上海是中国教育取得成绩最大的地区之一,约80%的上海孩子最后都能上大学。那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相,上海初次登场就拿到第一。这个结果在西方国家引起前所未有的恐慌,那些国家的经济排名当时同样在下滑。英国在第一年测评时位列前10,现在则滑至阅读第25、数学第28、科学第16。美国和法国学生的分数也很糟糕。
西方政客立马指责学生们学习不用功。时任英国教育大臣的迈克尔·戈夫把当时称作“斯普特尼克时刻”——“斯普特尼克时刻”的原意是指美国人意识到在空间竞赛中已经落后于苏联人的时刻。
戈夫说:“如果中国……和世界上一些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正在这么做,那我们英国也必须这么做。”
虽然戈夫如今已经离任,但还没有迹象表明他在教育上的那种“拜托你们好好努力一次”的做法正在被继任者改变。严格管理全国统一的课程、一有机会就让孩子考试显然是答案。但是也别忘了,你面对的是孩子,你必须小心对待自己的期望——更不用说你用怎样的方式实现这一期望了。
西方教育和东方教育之间的对比一向很强烈。对取得佳绩的中国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中国的成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最先承认这一点的正是中国人自己。在中国,学生每年上学的时间要比英国多一个多月,每天上课时间达9小时——中间穿插有眼保健操(旨在减轻眼部疲劳)和课间操(旨在保持精力高度集中)。一项研究发现,高达90%的亚洲学生都是近视。这是因为他们在室内学习的时间太久,而在户外阳光下待的时间不够多。相比之下,英国学生的近视率在20%到30%之间。
此外,许多远东国家的下课铃声只代表每天第一阶段学习的结束。学生下课后会转战补习班。重压下的学生并没有茁壮成长。伦敦大学学院对中国东部省份浙江的9至12岁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超过80%的学生“极其”担心考试,三分之二的学生害怕受到老师的责罚。到YouTube网站上看看就会发现中国老师对学生使用暴力的例子。在接受问卷调查时,四分之三的中国学生说他们还害怕受到家长的体罚。
一些学生感到绝望。之前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接受调查的2500名上海中小学生中,有24%的人有过自杀念头,主要原因是考试压力太大。最讽刺的是,尽管受到所有国家的艳羡,但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教育制度是失败的。
在西方政府努力让本国学校向亚洲学习时,亚洲政府也在让它们的学校向欧洲取经、提高创新能力。“高分低能”现在已经成为惯用语。
在人们担心糟糕的数学分数时,中国人也在提到另一项测试,一项没有登上媒体头条的测试。这项测试发现,在创意和想像力方面,中国学生的排名仅为倒数第五。
中国教育部正在探讨的改革包括不再给小学生留书面家庭作业和鼓励孩子参加非学术性课外活动,以期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同样在设法让孩子在家里接受教育。
曾任北大附中国际部主任的江学勤对中国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批评。他说:“这是一种应试教育制度,意味着学生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学习如何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缺点众所周知:学生们没有学到社交和实用技巧,缺乏自律和想像力,丧失了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延伸阅读】华媒:难倒老外的高考英语题戳中应试教育软肋
中新网6月13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网11日刊载《难倒老外的高考英语题,有啥用?》一文,文章指出,美籍口语教师“吐槽”湖北高考英语试卷戳中了中国英语应试教育的软肋。对于英语的学习,要多从阅读和文化的角度让学生们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样才是学习英语好的模式。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有媒体报道,两位来自武汉新东方的美籍口语名师在尝试本年度湖北高考英语卷语法题时,竟然无从下笔。
“很多句式出自中国思维,以中文的方式硬翻译过来,却不重视句子的实用性。”听着老外的吐槽,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起中国很多地方公共场所的一些“神翻译”,比如,英国每日邮报曾经盘点的中国某超市的“一次性用品”指示牌,被译为“A Time Sex Thing”;还有新鲜鲤鱼变成新鲜大便(fresh crap)、“干爆鸭子”成了“fuck duck until exploded”。
不得不说,惹得一干人等心惊胆战的中国式英语,透露出来的是中国人应用英语的尴尬。而高考英语题难住美国人,直指的是英语应用的源头——中国英语教育的弊端。
报道中两个外教所提到的高考试卷中的句子“虽然这句硬要挑错也很难,但是我们的写作和口语永远不会说、也不会用这样的语式。”最怕的就是这句“要挑错也很难”。多少代学生沿着这条虽然“挑不出错”却完全不正宗的路子学着英语。
这样学出来的英语有多少实用性大家心知肚明,但依然要硬着头皮学的道理大家也心知肚明——考试,拿高分。不然,只能像那两位外教一样,只有“吐槽”的份了。几年前,也曾经有媒体专门找英语国家的人拿当年的英国高考试卷做过模拟考试,结果是三个留学生两个外教,平均得了79分,对于高考考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成绩。尽管饱受诟病,但长期以来学校教学形成的一种惯性思维却一直没有得到改善。说到底还是应试思维模式,教学和考试形成一个循环怪圈。
不过,如果现在再说中国遍地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其实也不完全符合实情。从经济到文化,从企业到民间,从工作需求到交朋结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而且他们需要的是具有实用性能够与人交流的工具式英语。因此,各种各样的英语口语培训班便应运而生,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大多价格不菲。
因此,中国英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两个阵营——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校园英国教学和以实用为目的的社会培训。校园英语需要反思的并不是考试的出题思路,甚至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目的和学习理念。当然,在中国现有教育体制下,让学校和学生完全放下考试的负担似乎并不现实,在缺乏交流环境的情况下,在校园里学到真正地道的英语口语也不太现实,但作为打基础的环节,至少要多从阅读和文化的角度让学生们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校园教学与社会培训形成互补才是“全民英语”的良性循环模式,也才能让校园英语不再沦为鸡肋。(茧衣)
(2013-06-13 14:30:00)
【延伸阅读】英媒:中国教育学习英国 开始重视设计与技术
参考消息网12月31日报道 英媒称,尽管现在很流行关注中国确定无疑的优秀学术成绩,特别是在经济上很重要的科目例如科学和数学,但是要说西方教育从根本上是过时的且在衰退则是信口雌黄。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2月29日发表题为《英国给中国的学校上了一课》的文章称,实际上,很多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正在向英国咨询如何教育年轻一代更加有创新性、更有能力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成功。文章具体内容如下:
本月,设计和技术协会受邀到中国展示英国在小学和中学设计及技术教育方面的做法。让我来说的话,这是非常迷人同时又非常让人困扰的经历。
对那些迅速宣称英国教育在衰退的人来说,我们收到邀请的原因应该令他们大开眼界。
中国教育体系的确在开发知识及产生学者方面很卓越,但是他们自己承认,他们缺乏将其付诸应用的关键技能。
这在中国本应担任领袖角色的高科技制造业方面获得突出体现:尽管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受聘制造iPhone手机,但是该国只能获得最终设备盈利的不到五十分之一。
尽管“中国制造”一词早就摆脱了廉价、不合标准商品的内涵,但中国不想只有制造者的名声。他们不想iPhone手机背后写着“中国制造、加利福尼亚设计”,而希望写着“中国设计制造”。谁能为此指责他们呢?
中国的障碍在于,对失败的害怕以及对风险的规避阻碍了改革和创造。值得称赞的是,中国政府意识到,如果他们想要在这个世纪保持竞争力,就需要改变做法。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已经开始向全球设计和技术方面的专家——英国学习。
英国将设计和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我们的课程被公认是世界最好的。对于那些认为设计和技术就是锯锯东西的人来说,这可能非常令人惊讶。
实际上,今天的学生更愿意设计制作可穿戴设备、运动饮料或安全骑行辅助装备。
中国知道,继续培养一群群数学和科学天才是不够的,除非这些学生可以把他们的理论知识真正付诸实践。
只有现代设计和技术才能做到这一点。现代设计和技术还教授宝贵的技能,例如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以及沟通——更不要提能尽早接触以后工作中会遇到的工具、技术和软件了。
但是,这次访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中国对解决教育系统缺陷的承诺,而是他们将教育政策与更广泛经济战略相联系的方式。
这是最让我苦恼的:在中国意识到设计和技术的益处之际,英国的政策却忽视了这个科目。
政府讨论促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但是计划中却提也不提设计和技术。
事实是,英国设计和技术教育正面临危机。
不要误会我:教育英国学生在科学和数学方面达到严格标准至关重要。但是,如果盲目关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而未能教授应用技术,英国将快速走向中国的过去,而东方新经济将进一步走向未来。
【延伸阅读】中国学生每年花10万美元在瑞士接受精英式教育
参考消息网12月21日报道 美媒称,瑞士寄宿学校的学费可能是英国和美国寄宿学校的两倍。这些学校独树一帜,既提供双语教学,也提供从滑雪到骑马的各项娱乐活动。据瑞士教育推广协会负责人克里斯托夫·克利瓦介绍,三年来,中国学生在瑞士顶尖寄宿学校入学人数中所占比例已从1%升至5%。
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12月17日报道,在瑞士历史最悠久的寄宿学校,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立即喜欢上下午的滑雪课。萝实学院副院长克里斯托夫·居丹说:“一些亚洲学生刚来时都不知道怎么滑雪,头几周日子确实很难过,但大部分人最后都会有些喜欢上这项运动。如果不喜欢滑雪,那就要学会喜欢,要不就去别处。”每年1月至3月,该学院都要从日内瓦湖畔迁至滑雪胜地格施塔德。
培养了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瑞士寄宿学校每年学费可能高达约10万法郎(10.3万美元),是全球最昂贵的学校。随着全球财富向东方转移,瑞士寄宿学校吸引的中国学生人数达到创纪录水平。
克利瓦说:“我们不仅能制作最好的巧克力和手表,而且还拥有最好的银行和学校。”据他介绍,中国学生以及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学生是增长最快的学生群体。
克利瓦表示,尽管中国游客很喜欢瑞士,但中国人对该国寄宿学校的了解还不够。克利瓦也正努力在泰国和印度开发学生市场。
瑞士的教育传统可追溯到1880年。那年,萝实学院在日内瓦湖畔的罗勒镇宣告成立。英国爱德华王子、伊朗最后一位国王以及数位比利时前国王都是该校校友。克利瓦说,瑞士寄宿学校之所以学费昂贵,是因为该国治安状况良好,提供多语教育,环境优美,而且活动丰富多彩。
据居丹介绍,5年来,萝实学院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两倍以上。他说,该校实行严格的配额制度,来自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得超过10%。在400名学生中,约有6%来自中国。
由于保持中立地位,瑞士常常在冲突引发东西方关系紧张时成为避难所。据知情人士介绍,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十几岁时曾就读于伯尔尼国际学校。
Wealth-X财富评估公司与瑞银集团2014年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约有1.1万名净资产价值超过3000万美元的超级富豪。报告认为,这个数字仍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城市劳动者的年均收入仅为6300美元。
作为“瑞士制造”品牌的一部分,瑞士外交官员正在帮助促销该国寄宿学校。“瑞士制造”品牌,它们以精准度和质量著称。
瑞士驻上海总领馆副总领事帕斯卡尔·马米耶说:“这是非常优质的产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用。”(编译/金进龙)
【延伸阅读】中国网事:中小学晨读宪法参差不齐 竟有教育局说“不知道”
新华网北京12月4日新媒体专电 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全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日前也下发通知,全国40万所中小学将开展宪法晨读等活动。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多地中小学校以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然而,对此“全无反应”的也不在少数,教育部的一纸通知为何遭遇落实难?
从升旗到演讲 晨读宪法形式各异
4日早晨8点10分,青海省西宁市南大街小学的校园里响起了广播声:“你拍一我拍一,法律法规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遵纪守法明礼仪;你拍三我拍三,争当守法小公民……”随后,学校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全校学生聆听宪法中对国旗、国徽的相关规定的讲解。“今后学校将利用校园广播站、升旗仪式、中队会等活动,使宪法的学习常态化。”校德育处主任杨榕说。
广西南宁市桂雅路小学的晨会期间,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诵读宪法,并进一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涵。校长陈一璐介绍,相关学习活动还将延续到本周五班队会时间,届时各班学生会利用所收集的资料召开研讨会。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哈路小学,记者看到全校1600余名师生正集体聆听一场特别的主题演讲,这是一名教师代表为此特别做的报告。在呼和浩特第二十一中学,每名学生上午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宪法手册。
上海普陀区桃浦中学则响起了嘹亮的宣誓声,校团干部带领全体学生手捧宪法读本庄严宣誓“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校园”;上海闸北区万里城实验学校当天上午来了几位公安民警,附近派出所团委来校作宪法知识专题讲座,校长李岗说,每年学校都定期安排学生在网上进行法律知识小竞赛,今年当然是围绕宪法。
不落实的比比皆是 县教育局说“不知道”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相关通知,全国中小学要组织开展宪法晨读、举行特别升国旗仪式、上一节宪法教育课、围绕宪法日主题营造宪法教育氛围和校长主持教职工宪法学习或者为学生讲授一次宪法教育课5项活动,并要求保证全员参与。
然而记者在全国多个省区市走访发现,当天没有安排晨读等宣传活动的中小学不在少数。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多数小学没有组织宪法晨读,新城区一所学校副校长说,当地教育局确实下发了有关宪法宣传的文件,但当天课程安排较多,没有组织专项学习,学校将另择时间统一安排。
重庆市巫溪县一中学一位初一班主任告诉记者,当天学校没有组织学生朗读宪法,也没听说此事。该校校长则表示,学校即没有接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知,又没有相关的朗诵材料,不知如何落实。
记者在青海省采访发现,除了西宁市有中小学落实晨读宪法之外,大部分县级中学落实情况堪忧。大通县甚至无一学校落实,县教育局德育处负责人表示:“不知道”有这回事。
在广西南宁市,记者随机采访了三所小学,落实的只有一所。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表示,学校没有收到上级强制性的要求,没有当任务去完成。此外,从实际来看,中小学生对抽象的宪法并不太感兴趣,机械地诵读效果未必理想。
上海近郊一所高中当天的晨读课仍是按照既定安排,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每周一三五读古文,二四读英语,几乎雷打不动。“也没听说有其他相关活动。”
追查:落实难处究竟在哪?
一纸通知,为何一些地方和学校落实堪忧?记者调查发现,其原因有三:
——没有针对性部署。
一些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之所以会“没时间”和“不知道”,是因为没有接到上级部门针对性地部署。记者采访发现,教育部的通知发出后,个别省教育厅并未针对性地下发相关文件,个别甚至连原文转发都没有;有的省教育厅转发通知后,下属各级地方教育部门也未有针对性地部署,学校自然不知。
——实际操作有难度。
为何地方教育部门对教育部通知有点“冷漠”?重庆市三峡库区某县教育党工委书记坦言,晨读宪法出发点很好,但落实起来还要考虑到诸多现实中的困难因素,尤其是西部地区,比如材料、师资等都是问题。“我们不可能强制要求每个学校都做到。”
某地一位县级教育部门负责人认为,从教育部11月26日下发通知到12月4日短短数天时间里,要各级教育部门转发并制定工作方案,还要指导、评估并落实,难度有些大。于是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也就简单处理,让要求成为学校的“自选动作”。
——缺乏分类指导和配套
上海市教委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各区县务必让每一个学校至少开展一项宪法法律宣传活动,各区县也纷纷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通知下发至学校并上报市教委。一位知情人士坦言,上海之所以“敢”强制性要求,是因为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宪法宣传周”活动每年都有,今年已经26届,通知下发时间也早于教育部。“但对于个别不落实的学校,区县教育局还需进一步完善监督和奖惩机制。”
“地区差异必须要考虑,一些地方还在解决教材和桌椅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不一定非要规定晨读等形式,地方和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分类开展,教育部可指导个别地方制定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监督奖惩机制。总之既要考虑到宪法宣传的可操作性还要考虑效果。(记者潘旭、吴振东、张莺、韩振、彭源、董璐、张曦、李琳海)
(2014-12-05 08:4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