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58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十集梗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10:2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10:25:2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10:25:5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10:26:19 | 只看该作者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10:26:46 | 只看该作者
      合 |  2013-09-09 07:39:43  编辑: 卢善娟 分享到: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10:28:32 | 只看该作者
      本片的制作方深圳越众影视公司对此片的缘由有以下这样的描述:  


      9月是一个孩子和老师们经常会记得的一段岁月,1号开学,10号教师节,他们的童年和师长友谊便是在这样一个秋天刚来的时光里,书包还塞着满当当新书的年月里,渐行渐远,留下无法忘却的回忆。  


      去年的9月,《盗火者》还在上海,还在安徽,还在河北,还在北京,还在路上……  


      那时先生刚举办完首映礼,制片人邓康延还在指着墙壁上的《先生》海报,给华侨城的学生讲述民国先生当年的往事,他情绪激昂,说民国先生远去,我们的先生在哪里,这是一个我们最需要先生的年代,却遗失了先生的教育。12、13岁的孩子们,有些已经戴了眼镜,他们好奇的目光里,有的是对那个时代的陌生,民国,好像是另一个时空的故事……  


      在苍茫大地,有些山,有些水,需要跋涉才能遇到,我们记录了先生,寻找回当初那段美好。但注目当下,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当下的教育已经在损害着这个民族的肝和肺,缺乏新鲜而自由的空气,我们的孩子,遭遇贫瘠和亚健康的土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教育的不平等现象也在加剧……所以,有了这部记录当下教育现状的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总导演刘晓梅是一个温婉而独立的女子,她喜欢直面问题,并擅长在繁芜的故事中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直抵观众的内心。往往,故事讲完,片子也结束了。公司与她的合作,始于去年七月。当时,《先生》未竟,《盗火者》已然萌芽,层出不穷的教育乱象让我们深感忧虑。古人说,三岁看大,对一个在剧烈转型期的社会来说,也可以从最近几年的迹象,寻找到过去三十年甚至更久,我们的教育深受应试之苦,国民素养未有根本提高,我们的教育制度亟待改进。  


      在寻访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热诚的教育家的帮助,杨东平,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院长,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长期致力于教育改革,他关注农村教育师资的缺失和撤点并校带来大量农村孩子失学的残酷现实,并呼吁国家增加教育投入。杨东平撰写了两篇关于农村教育和中学课堂的调研报告,成为《盗火者》最初的蓝本。  


      郭初阳,杭州独立教师,致力于语文课堂的生态改良。他和他的教师朋友们发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出了大问题,在小孩子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却给他们喂了垃圾。他们坚信,教育终究会回归人性和真实,据此,他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如果一个人丧失了思考的能力,那么他和一头猪有什么区别?"。郭初阳和他带领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抄起锋利的手术刀,为我们剖析了小学语文教育的种种怪现状。他们长于善于思辨,交谈中经常迸发一些奇思妙想,这让纪录片跳脱了死板的说教,更具张力、亲和力。  
      摄制组走进校园,直击这个时代的教育生态--成都华德福学校、立人乡村图书馆、南京行知小学、深圳央校、北京十一学校、北大、清华、复旦、人民大学……为期九个月的拍摄,我们探访了二十多所不同类型的学校,记录下许多令人深思的故事;  


      朱学勤、钱理群、陈丹青、熊丙奇、周孝正、陈伟、王小妮、张鸣、周国平、陈伟……十多位教育专家和民间学者的观点碰撞,奠定了这部纪录片的话语深度。  


      在家上学、民间学堂,公民教育、乡村教育、网络教育,各种教育方式交织融汇,基层教师、律师、大学教授,民间机构……他们为教育发声,阐释为师之道、育人之困,以及他们经历牵绊煎熬却始终不弃的教育理想。  


      在寻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听到许多校长猥亵案的发生,深感教育现状的疮痍,正在持续的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人能置之度外。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