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60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秒计算的日子:等待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70后非独夫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6:0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为了抓住最后一次生育机会,一些“70后”通过多个渠道传达生育诉求,并试图引起大众和媒体的注意,成为全面放开二孩呼声中的最强音。 杨一 澎湃资料

       5月16日,最终捱不过丈夫连续几天的催促,45岁的山东女子吴莲吞下了6粒流产药米非司酮片,结束了腹中孕育的小生命,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怀孕。

       “孩子,下辈子我们再做母子,但不要投胎做人,要做鸟儿⋯⋯”这位痛苦的母亲在日志中写道。

       千里之外的云南,40岁的孕妇陈芸也经常落泪。她已怀孕四个月,可能面临和吴莲一样的命运。陈的丈夫由于担心丢掉工作,已经数次逼迫她将孩子打掉。

       吴莲与陈芸有一个共同的标签——70后非独夫妇,即出生于1970年代,夫妻双方均为非独生子女的家庭。2013年启动“单独二孩”政策以来,许多人的生育意愿被激活,但非独夫妇被屏蔽在政策之外。其中,70后非独夫妇群体显得更为特殊。

       35岁被认为是医学上的生育高龄,越往上风险越大。在现行政策下,60后非独夫妇几乎失去了生育的希望,80后“非独”夫妇则相对较年轻,尚在等待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夹在中间的70后,成为受政策波及最大的一群人。

       澎湃新闻 采访了数十位70后非独夫妇,试图勾勒出他们的群像。

       目前尚无准确数据显示中国有多少70后非独家庭。他们目前的年龄集中在35-45岁,其中公职人员受生育政策的限制较明显。他们经过几十年打拼后,事业正处于转折或巅峰,不得不在工作与孩子之间做出抉择。为了抓住最后一次生育机会,他们通过网络等渠道传达生育诉求,并试图引起大众和媒体的注意,成为全面放开二孩呼声中的最强音。

       “(政策)往后拖一年,总有些人年龄大了,有些人想生,可能都四十六七了。”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政策的改变总会选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在此节点前后,不同年龄的人受到的影响会不一样。

       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焦灼等待和努力后,全面放开二孩仍无时间表,一些人陷入悲观,有人甚至因此抑郁。也有人开始选择“偷生”,或迁户口到农村、或出国生产、或选择假离婚。

丈夫怕受处分求妻子流产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此后政策陆续有调整,1990年代末,大部分省市区的“双独”(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夫妇和双方均为农村户口、只生育一个女孩的夫妇,已可生育二孩。2013年, “单独二孩”政策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

       对于出生在1970年代的人来说,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仍是他们共同的童年记忆,“为孩子找个伴儿”是他们生育二孩的直接原因。

       福建70后非独母亲陈媛记得,女儿很小就要妈妈给她生个“小宝”,在女儿3岁的时候,有一次她被吵得无奈,就随口答应要再生个“小宝”。她说完就进了卫生间洗澡,等她打开浴室门时,却看到女儿蹲在地上,仰头满脸期待地问:“妈妈,‘小宝’生出来了没有?”她被女儿的天真感动,却无法向她解释,现在的生育政策为何无法让她拥有一个“小宝”。

       近年来,失独家庭的悲剧不断出现,也让许多人萌生再生一个的愿望。除了情感需要,他们还面临养老的现实。

       两个月前,因为37岁的妻子“超生”二孩,43岁的河南洛阳男子程福东被一家国有企业开除。他本可以打掉孩子保住工作,但几番权衡后,选择了孩子。他说,尤其在看到失独家庭的悲剧后,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对于部分70后非独夫妇来说,生育二孩的念头从未打消,但很多人受制于公职身份,他们只能将想法埋藏于心,甚至很少提及。在“一票否决”的考核压力下,“超生”是公职人员的“红线”,他们不仅要缴纳数额不菲的罚款,还将丢掉来之不易的“铁饭碗”。

       一旦意外怀孕,一些夫妇只有流产一个选项。一位45岁湖南妇女已经流产了10次,如今,第12个孩子又来到腹中快两个月了。由于担心子宫穿孔,她不敢再去流产,可想到“双开”的结局,又让她觉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北京女子刘艳是一位较为大胆的70后非独母亲,她已有一个8岁的儿子。2008年5·12地震后,一些独生子女殒命。当时30岁的刘艳在新闻中看到,40多岁的高龄妇女被迫怀上“地震宝宝”的故事,突然被震住了。

       刘艳作为一名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如今却成了计生政策调整的积极支持者。她见过许多为生二孩假离婚、或者出国的案例。对于既不愿意假离婚又不能出国的她来说,只能选择“偷生”。

       2008年,刘艳就尝试着生育二孩,并顺利怀孕,但最终迫于各方压力流产。2013年,刘艳已35岁,虽然身兼公职的丈夫仍不能接受,但她决定不再等了,于是在和老公同房时做了手脚,并幸运地怀上了“二宝”。

       “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她以为能说服丈夫同意。一个月后,当她将此事告知丈夫,又遭到了丈夫坚决反对。刘艳丈夫来自湖南一个偏远山村,当年挤过千军万马考上大学,在单位奋斗了十几年才有现在的地位,远在农村的父母,仍只能依靠他提供生活开支,而“超生”将会让这一切化为泡影。

       刘艳说,丈夫当时差不多是跪着求她了。最终,她选择了流产。

假离婚

       更多谨慎的70后非独夫妇选择等待,他们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政策调整上。

       45岁的李尚文是最早一批关注二孩问题的民间人士。2009年,李尚文建了一个QQ群,群友不断分享讨论国家政策的一举一动。高龄妇女们在这里分享各自的生育故事和政策信息,并鼓励同龄人坚守希望。许多70后非独妇女都还记得“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前的焦灼等待。

       43岁的山东女子徐敏觉得自己那段时间像“疯了”,每天下班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搜索各种二孩政策新闻,一直到凌晨3点。看到专家预测近期放开她就欣喜万分,一旦有专家推测可能会逐步放开,她就变得焦躁不安。

       福建70后非独母亲黄香对政策比较乐观,在政策出来的前几天,她计划着去看房,因为如果可以生第二个孩子,家里现在的房子就不够了,她甚至还盘算着再换一台7座车。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单独二孩”方案,击碎了70后非独夫妇的生育梦。

       当晚,失望的刘艳不停地在各大论坛游荡。她说,所到之处都是符合二孩人群的欢呼,和媒体对新政策的赞美,而70后非独群体被世界遗忘了。

       70后非独夫妇开始抱团呐喊,网络成为发声渠道。2014年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问总理”栏目开设热门话题征集,70后非独母亲“南国红豆”发了《非独家庭致李总理的一封公开信》,陈述这个群体的生育渴望。短短几天时间里,这个帖子收获了16万“点赞”,跃升热门话题第三。

       6天后的3月6日,有记者向国家卫计委提问全面放开二孩的问题,得到的回应是,“没有时间表”。

       2014年仍无放开二孩的信息,高龄母亲愈发焦急。

       2014年11月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独家庭,将一封征集到5000个非独家庭联名的建议信及5000条留言,寄往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常委与国家卫计委,呼吁全面放开二孩。联名信中的大部分为70后非独家庭。

       在此期间,一些夫妇等不住了。40岁的山东临沂妇女肖平说,她几乎把相关的政策法规研究透了。为了给女儿增加一个伴,她想到的是把户口迁回农村。按照山东的“一孩半”政策,第一个孩子是女儿的家庭,在达到生育间隔后可以生育二孩。另一种办法是将女儿鉴定为残障儿童,这样也可以获得生育二孩的指标。不过在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后,她最终选择了放弃。

       一些非独夫妇还考虑过假离婚。在山东淄博,39岁的胡雪梅已经和丈夫离婚一年。2014年5月离婚后,他们找到了一个老朋友,作为胡雪梅名义上的再婚对象,并顺利办下了准生证。

       离婚伴随着高风险。胡雪梅说,她曾见过一个朋友,因为生育二孩与丈夫假离婚,最后竟弄假成真,从此两人分居两地,再也没有复合了。

       当年10月,胡雪梅怀孕成功。对高龄孕妇来说,保胎才是最难熬的阶段。由于害怕被发现,这位40岁的母亲不敢去医院,只能请假卧床在家。她更不敢请医生上门,每天需要注射的保胎针,只能由毫无医学知识的丈夫摸索着操作。

       不幸的是,怀孕一个月后,胎儿逐渐停止发育,随后几天下体流血不止,不得不去医院。2015年元旦,这个来之不易的生命从她子宫滑落。

“以秒计算过日子”

       也有人最后选择出国生产。

       李尚文说,美国塞班岛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这里从2009年开始对中国公民实施45天的免签入境政策,一些家庭赶在预产期到来前,躲过了国内的“超生”处罚。

       但除非有足够实力移民国外,单单出国生孩子所带来的麻烦,也让许多家庭疲于应对。福建70后马壮元和妻子在几年前赴美国生下了二孩,顺利获得了美国国籍。但因为父母双方并没有美国绿卡,不得不定期奔波在两国之间。随着孩子长大,接踵而至的教育问题让夫妻二人颇为头疼。

       39岁的北京女子侯玲已经等待了5年,如今已做好了到美国去生下“二宝”的准备。她说,现在的“行情”是,如果自己联系医院到美国生产,大概需要30万左右。

       不过,美籍孩子回国后,无法在公立学校就读,而私立学校一般都在偏远的郊区,这也是她的顾虑所在。她说,明年自己就40岁了,如果再不放开就去美国。

       对于同龄的浙江女子吴玲来说,连最后的出国生产希望也破灭了。一心读书的她直到33岁才结婚,头胎是做试管婴儿生下的。考虑到已是高龄,她冷冻了几颗自己的卵子备用。2012年,她意外怀上了二孩。

       夫妇二人不愿让这颗幸运的种子流失,计划着到美国去生产。可当一切手续都准备齐全后,才发现是宫外孕,只能引产。现在,唯一的办法只有继续做试管婴儿。医生说,她的身体条件和卵子质量都达标,但还需要计生单位提供准生证。她叹道,可能此生再也没有生育二孩的机会了。

       一位母亲告诉澎湃新闻,整个2014年,她像着了魔一样每天关注二孩的政策信息,有一段时间连工作都无法进行下去。

       然而,2015年的第一个“好消息”,竟是愚人节的玩笑。大约4月初,一则有关今年5月全面放开二孩消息开始流传,随后国家卫计委出面辟谣。对70后非独夫妇来说,这不啻又一次失望的打击。

       36岁的湖南女子黄燕,正是看到这则消息才准备怀孕的,但后来发现竟是谣言。“一方面是骨肉亲情,一方面又是双方的饭碗,真是万分纠结。”她说,究竟是生还是流,现在仍处于矛盾中。

       在这些急切的盼望背后,是70后非独夫妇日渐衰老的生育机能。45岁的吉林女子李杏和丈夫都是某高校教师,和李艳一样,渴望孩子的她去年做了手脚,成功怀孕。可原本事事顺着她的丈夫这次变得强硬起来,一度因为妻子怀孕分心,甚至险些酿成车祸。

       各方压力终于将她推至手术台上,但这位执着的母亲并未就此死心。流产后这一年多来,她小心翼翼地调理身体,等待政策放开的那天还能拥有“二宝”。“我现在是以秒计算过日子。”她感慨道。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70后母亲们酝酿多年的生育希望正在变得遥远。最近,李杏发现自己的月经量越来越少,预示着身体再造卵细胞的功能正在丧失。

       这让她寝食难安。

       (文中部分70后非独夫妇为化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6-2 17:15:45 | 只看该作者
哪里养得起呀?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6-4 00:17:12 | 只看该作者
早就应该放开了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