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来源|沈思教育
1993年,一篇纪实报告《夏令营的较量》震撼一代中国人,深刻影响了80后的成长。该文记录了中日学生在内蒙草原夏令营活动中的素质差别。
2015年,122名15岁左右的90后、00后中国九年级学生,到澳洲黄金海岸一家著名国际私校进行海外生活学习。此时恰逢一批日本同龄学生也在该校进行同类活动。
时隔22年后,一场中日学生素质的较量,在有意无意间,在同为友好国家兄弟学校的第三国悄然进行了8个星期。下面原创记实的PK记录,耐人寻味。
第一回合
野营和高空攀登,中国学生体质弱还是精神虚?
澳洲顶级的私立学校约翰.保罗国际学校,坐落于美丽的黄金海岸,一向是日本高中学生海外学习的传统基地。“英雄”所见略同,最近三年以来,中国最大的国际高中——ULC(U—Link College)广州剑桥国际高中的学生,也和这间学校,形成学生海外交流学习的兄弟学校联盟。
每年9年级新生秋季入学不久,即会到澳洲这所顶级私立学校,进行为期8周的海外学习。2015年10月,中日两国高中学生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约翰.保罗校园,在开展海外交流学习的同时,一场中日学生间素质较量也在无形间拉开了架势。
在锻炼学生生存能力和冒险精神的野外活动当中,日本所有学生无一例外全部全程参加了包括野营、高空攀登在内的所有项目。中国学生的表现则有些令人汗颜了。
高空攀登。几位中国男生恐高,被吓着了,提交不参加的申请。遭到澳洲老师坚决否决:男孩子难道不正需要这样的锻炼吗?在中方随行老师的反复鼓励下,大多数有“恐高症”的中国学生战胜恐惧顺利完成高空攀登,虽然落地的时候有孩子小脸煞白。遗憾的是,个别的中国学生坚定地身穿全副武装却当了观众。
野营。一位中国女生适逢生理期,看得出来非常难受。但澳洲老师毫不犹豫地驳回了她希望不参加野营的申请。理由是:为什么上课不请假,野营就请假?完全不理解中国学生不愿意缺席文化课的传统啊。最终,女孩在中方老师的同情理解兼鼓励下,含着眼泪坐在了现场的树荫下,算是全程参与了观看。
约翰.保罗学校的老师不明白了:中日孩子肤色相同身材相似,但表现如此差异,中国孩子是体质虚还是精神弱?
第二回合
日常习惯,中国孩子不服不行!
在日常生活当中,中日学生的差异更加明显一些。
差异评价
澳洲寄宿家庭的评价:日本的孩子很有教养和礼貌。中国的孩子很少和人打招呼。
中国老师的评价:日本学生不管见了日本、中国还是澳洲的老师,都是主动鞠躬打招呼。我们的学生一般是等老师和他们打招呼,自己很少主动;还有一些学生会尽量装作没看见没听见,他们的理由是“每天见面都打招呼,好烦啊”。
澳洲老师的观察:日本学生在没有活动时会安静地看书;但没有看到一个中国学生看书,他们不是看电脑就是看手机。
中澳教师的一致评价:中日学生素质确实有差距。
在学生素质差异的背后,中澳老师和当地寄宿家庭的评价:中日学生家长的表现也是有很大差别。比如:所有日本家长都让孩子给寄宿家庭带来了她们的感谢信。英语不好的,也都写上日文,让孩子代为翻译。中国的家长都会带礼物给寄宿家庭,但没有一个家长在打电话给孩子时,向寄宿家庭问候过一句话。
更多PK(文化碰撞),是在中国学生及背后的家长,和约翰.保罗学校、布里斯班当地住宿家庭之间,交叉发生的。鉴于ULC和约翰.保罗学校的兄弟学校关系,我们用文化碰撞的“场景”代替竞争性的“回合”,继续ULC剑桥高中9年级新生澳洲学习的故事。
第三场景
不幸的中国胃PK丰富的西餐
在中国吃一顿西餐是“档次”,吃披萨是需要晒一晒的小小幸福。但在澳洲和这些食品亲密接触,也许就是“受罪”。不少学生实在没法适应,只好时不时地自备干粮。还有一些学生担心“烧烤”、“香肠”和“披萨”的脂肪含量高”,“不健康”。家长也千叮万嘱不要吃这些垃圾食品。住宿家庭费解了:我们自己也吃,而且很多食品都是Home Made(家庭制作)啊。关键是,中国学生难道不是来体验西式生活方式的吗?
喜欢刷存在感的学生还不断拍下食物照给家长看,并天天刷朋友圈,相互评论。于是,一些人“羡慕嫉妒恨”;一些人窃喜“运气好”;还有的人愤愤不平:凭什么付的是一样的钱,吃的有这么大的区别?而住宿家庭同样不解:为什么要用We Chat(微信)来发一日三餐的照片?难道每家的生活方式都应该是一样的?
第四场景
澳洲寄宿家规PK中国学生“自由”意识
每个寄宿家庭都有明确的“家规”,有不少很难被学生理解,于是中国孩子就有各种各样的吐槽:
孩子吐槽
1、10分钟必须洗完澡?这连洗头的时间都不够啊——(PK:澳洲本身没有淡水资源,从海水提炼淡水成本很高,节约能源很重要)。
2、我吃不饱啊——(PK:吃不饱为什么不主动告诉我们)?
3、我的住家好变态,每天晚上十点半就要我睡觉,还把网线断掉——(PK:中国孩子花太多时间在网上,以至于不能保证良好的休息。我们只能用断网的方式来强迫他们休息)
4、晚上睡觉后,手机不可以带进卧室,一定要放在客厅桌子上——(PK:他们答应的事情总不去做,我们只能这样来确保他们的睡眠)。
5、说了不能在睡房吃东西,为什么不遵守——(PK:我只是把东西放在睡房里而已啊)?
……
澳洲寄宿家庭的困惑:
这些中国孩子是被宠坏了的,完全不懂得基本的生活常识。他们不会拿刀;不会叠床;上了厕所把马桶搞脏了不会把脏的地方擦掉。据说,他们在中国的这些事情都是由父母的父母来完成的。
这些孩子家庭富裕,把我们当做了他们的保姆、司机兼清洁工。他们认为我们就应该提供像酒店式的服务,而对我们的付出则没有感谢的意识。
这些孩子不想融入我们的家庭生活,用餐结束后只想回到自己的房间,看手机或者电脑。他们在中国的家庭生活难道是不和家人交谈的吗?
中国学生的困惑:
我们付了钱,难道不应该享受服务吗?我们难道没有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吗?
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到澳洲是学习西方来了。那么,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并尊重遵守,不应该包括在海外学习之内吗?
第五场景
西方私校规矩PK中国孩子“任性行为”
几位男生在玩耍中,把其中一位男生的上衣脱了,并拍了一段视频。约翰.保罗校方主管非常震惊,和几位学生分别谈话,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如果再严重一些,很有可能会因触犯当地刑律而坐牢。
这几个学生一脸的不服:打闹玩耍而已,要不要这么上岗上线?他们得到的回答很明确:这里是澳洲,对群体欺负一位同伴的行为是零容一位学生认为野外露营没有意思,私自离开营队。约翰.保罗学校出动几个老师,花了两个小时才在山里找到他。为此,对他进行处罚,不允许他参加黄金海岸的游玩,由校方主管陪同呆在学校。学生异常激动:凭什么?“就凭你违规”!第一次犯,难道不能人性化地原谅一次吗?“规矩就是规矩,任何人犯错都要承担后果”。
中国家长不干了:外国人怎么能对中国的孩子指手画脚?大有“为了民族的尊严,坚决抗争”的意味。可是,“入乡随俗”,在澳洲的学校违反当地的校规,接受当地校方的处理,这不是很简单的常识吗?
第六场景
家长的干预行为PK家长放飞孩子的本意
儿行千里母担心本是常情,但动辄担心干预,不知不觉间背离了自己让孩子独立成长的本意,这也是中国家长自相矛盾的常态。
一位女孩脸上长了痘痘,拍了照片给家长,本意是想问问怎么办。妈妈看了,马上急了:这不就是老吃垃圾食品造成的吗?马上换住家!孩子顿时无语,以后再也不和妈妈说事了。
“你们如果不喜欢这个住家,你们就提出来要换”;“你们在那里就当在自己家一样,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家长的教育下,中国学生出现问题不是先去考虑如何沟通解决,而是动辄换住家。一位家长为孩子转住家连夜打数次电话,着急上火。我们再三安慰,有这么多的中国老师随行,还有澳洲的主管负责沟通,事情会得到解决的。而家长的担心是:孩子从来没有出过这么远的门,如果身体差了,精神负担重了,那心理上会不会有阴影啊?
现在流行的真是“有一种忧虑,叫你妈让你忧虑”吗?家长可曾考虑过,培养孩子的能力应该从哪里着手?怕孩子受委屈,不开心,吃苦……难道就不怕将来他们出国后的“无能””无力”?不让他们学会自我面对问题和困难,并尝试着自己去解决,这可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
第七场景
自我PK自我提升
九年级的8周澳洲学习一晃就要结束了,变化在悄悄地发生:
离别约翰.保罗学校的大巴还没有开动,一群孩子已经开始依依不舍地流泪,“不想回去了”、“舍不得”的哽咽不断。窗外,几个住宿家庭的“妈妈们”挥手抹泪,“以后再来”的叮嘱让车里的抽泣转为哭声(当时天黑下雨,无图有真相)。
孩子们对和日本学生的“较量”已经不太在意,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这一段海外学习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有一位同学被住家赞为“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的最棒的一个孩子”。
“刚到澳洲,事无大小都会找带队老师,小到丢失帽子,大到跟住家有争吵。当老师鼓励我们先主动沟通时,会觉得没有面子。后来发现,这其实是在锻炼我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多的同学是这样说的:
“老师,其实我发现我自己可以去解决一些问题了”。
“我和男朋友拜拜了。因为,我成熟了”。
自我的PK和成长永远不会结束,我们的校训是终身学习,同学们努力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