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别让孩子“被兴趣”了
同事的女儿今年8岁了,每到双休都送要到县城上兴趣班。孩子的兴趣是学电子琴。个双休的早晨要早早地起床、吃饭,然后背上电子琴用专车送到县城去学弹琴,上午在学校小餐桌吃一顿简单的午餐,下午5:00才散班,回到家一般要到6:00,吃完晚饭,孩子要做两件事,一是弹琴,二是做学校布置的作业,一般要做到9:00多,孩子的眼皮打起架了……
孩子学了两年多了,但在我听来,弹琴的水平很是一般。我问同事:
“孩子对弹琴感兴趣吗?”
“还行!”同事说。
“愿意去弹琴吗?”
“一直没说过不愿去!”
“那她在家也弹琴吗?”
“弹呀,因为有老师布置的作业!”
“她都是什么时候弹呢?”
“每次学琴回来就弹!老师规定弹的遍数,她都一次不少!”
“平时弹不弹呢?”
“平时没弹过!”
…… ……
听完朋友的叙说,我有些明白了:朋友的女儿学了两年琴了,为什么水平还很一般,因为朋友的女儿对弹琴根本不感兴趣。说她不感兴趣,第一,孩子平日里根本就不弹琴,如果对琴感兴趣,真么会平日里不想它呢?第二,老师“规定”弹几遍,她就弹几遍,也就是弹琴仅是为了完成老师(亦或是家长)的家作业而已。
笔者小时候在农村没见过琴,后来上了师范,才知道收音机里、电影上的美妙旋律原来是由“琴”这东西发出来,于是对它发生了兴趣,而当时师范里近千名学生,只有二十余架脚踏风琴,就算上音乐课也是两个人一架,弹不了几分钟的。幸好学校开明,中午的饭空,课外活动时间开放琴室,而且没有规定“秩序”,谁“抢”到了那段时间就归谁了。于是像我一样对弹琴感兴趣的同学,午饭就成了次要的,都是托同学买个馒头,上午一放学,先往琴室跑,抢着去“占琴”……后来,商店里进来一批口琴,五元钱一把,我们省吃俭用,一个多月只啃咸菜条,硬是从牙缝里挤出了一把口琴(当时,我们一月的生活费,连吃带喝,总共才14.5元)。于是,这才结束了上午不吃饭抢琴的历史,每到“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显摆”一番,心中的那个美劲那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所以,我说朋友的女儿对弹琴不感兴趣,否则,怎么只有去学琴时才弹琴呢?弹琴怎么还讲究遍数呢?我们那时只要学一首新曲子,那是没计过遍数的。不会弹是要学会,学会了就更得意地想弹,而且是越弹越自在,只要时间许可,那是不计什么遍不遍的。现在同事的女儿无非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去“兴趣”,在孩子看来,上弹琴课只是例行公事,回家弹琴只是完成一种作业而已……也就是说,同事的女儿只不过是“被兴趣”了……
兴趣是什么?心理学上说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也就是说,兴趣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它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愿望,而非一种外在的强迫。第二,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有兴趣,那他就会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想尽千方百计地去认识、把控它。第三,兴趣没有功利性,它只会使人产生快乐,人们会因在活动中感受快乐而更加从内心地去追求它。当然,兴趣一方面来自人的天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后天培养。但不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培养的,笔者以以只有符合这兴趣的三个特征才能称之为兴趣。比如,笔者在师范是对弹琴的兴趣,就是能在弹琴中享受快乐,因快乐而努力地想多弹曲子,把每一首曲子都弹好,舍此,无其他,如果说有“功利心”的话,那就是如果有人听完琴后赞叹几句:“你弹得真好听!”“你真是多才多艺啊!”每听到类似的美言,心中便如喝了蜜,更会激起弹琴的欲望……
而反观同事的女儿,虽然天天去“兴趣”,但并非发自内心,只是完成一种“任务、作业”而已,只要完成程序规定,一遍也不愿多弹,哪她在弹琴时我想也是不会有什么快乐之感的!音乐这东西不仅是几个符的组合,而是有着浓烈的感情在里面的,琴键上跳动的欢乐与忧愁,高山与河流,你在弹琴时,不仅需要手指的颤动,更需要心灵的呼应。如果一个人对音乐不感兴趣,那他弹得再熟练只不过是一种技巧的展示而已,而非一种艺术。曾看过一则材料,少儿钢琴比赛,有个孩子得了第二,家长老师都不服气,去找评委,说自己的孩子比第一好多了,为什么只得了第二,评委是不是受了贿赂。评委找出两个孩子的录像让家长老师看,看完之后,评委问发现了什么?家长老师摇摇了头。评委于时再放第二遍,并要求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手和琴而是注意两个孩子的面目表情:人家第一的孩子,弹琴时时而微笑,时而颦眉,脸上的表情随着音乐而动,两眼不是在琴上,而是在乐中……而第二的孩子,从头至尾,两眼只是随着手在动,脸上的肌肉一直僵硬无动……评委说,“音乐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艺术,好的音乐不是用手弹出来的,而是用心弹出来的,你的孩子只是琴弹的比较熟练罢了!第二名是实属免强……”
孩子小时候,无非就是这么几个班,音乐、舞蹈、美术、还有近几年兴起的武术之类,所有的孩子都被圈进这几个有限的班里,不管孩子感不感兴趣,都会让孩子一学几年,直到上初中再没有时间。这种“被兴趣”不会让孩子有什么发展,只会对孩子造成戕害,让孩子泯灭了原有的天性,对什么不感兴趣,成为只听命于家长老师安排的木偶,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让本来可以在某个方面成才的孩子,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观察一下孩子的天质,发现孩子的潜能,不要按自己的爱好意愿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必须由孩子自己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