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壹牛零零柒 于 2023-4-26 14:25 编辑
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思维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关于这些问题,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经这样说道:“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下文中几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惊人一致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一句“我不是什么哈佛的女校长,我就是哈佛的校长”,让人们记住了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也是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在她看来,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以下内容来自这位校长在哈佛的一次演讲,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走出去,看这个世界。
旅行让我们真正认识这个世界。世界越来越小,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种的第一次。孩子们身处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科技让我们的国籍变得模糊,让通讯变得快捷,让我们不得不适应各种多变的社会环境。
所以,孩子们的将来必定是和各种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因此了解整个世界也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
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的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
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实际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已经成为“了解世界”的重点。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国家,从学习和成长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帮助孩子们在大脑里构建自己的思考模式。他们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机构需求帮助,他们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完成任务,而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环境下,他的优点和弱点都会显示的异常清晰,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
也许我们不用带他们出国,但是经常到不同的环境看到、听到、感受到一样和不一样,能适应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闹的人群中鼓起勇气去听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从小开始的一种旅程是扩展生活的广度的起点,我喜欢那句话: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but a journey.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理查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他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那大学教育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正如《大学的理念》的作者约翰·亨利·纽曼所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
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约翰·亨利·纽曼
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2005年,美国已故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在凯尼恩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华莱士是在西方有卓越影响力的作家,被誉为“近20年来最有创造力的作家”。演讲的一开头,他讲了一个小故事:
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演讲中提到,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
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
在演讲中他说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教育能让你活得幸福,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风靡全球,教授这门课的泰勒·本·沙哈尔教授认为:“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泰勒·本·沙哈尔
他总结出以下12点有意识地获得幸福的思维方式: 1. 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然后,值得你信仰的东西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 2. 相信自己。怎么做到?通过每一次解决问题、接受挑战,通过视觉想像告诉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3. 学会接受失败。否则,你永远不会成长。 4. 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而是一条上升的曲线。 5. 允许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6. 记录生活。 7. 积极思考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感激。感激能带给人类最单纯的快乐。 8. 简化生活。贵精不贵多。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学会说NO! 9. 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为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付出努力。 10. 充分休息和运动。 11. 做事有三个层次:工作、事业、使命。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使命。 12. 记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诚实的父母。
每个真正的受教育者,都应具备的14种思维方式 2014年,杜克大学的老师和教工们,给他们2014届的毕业生画了14幅漫画,讲述了他们对新一届毕业生的期许,也正是真正受教育者终其一生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
别过无意识的生活
留心观察和体会,别让生活悄然溜走而浑然不觉。
人每天在周而复始忙碌的生活中,常常会忘了自己。而当光阴飞逝,再回首岁月时,我们是否实现了当时的初衷呢?
人生选择没有对错
人人都在为一些人生选择而焦虑操心——比如接受什么样的工作与职位。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明天是确定的。你需要的只是冷静地计划,然后朝着你认为对的方向勇敢的尝试。
要知道,人生的选择本没有对错,所有的明天,都是前往明天的下一步。
“关系”比“索取”重要 从友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的满足感,比获得某些物质上的东西,会让你更有满足感。
物质本身只是工具,可是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成了它们的奴隶。
关注人本身,而非头衔
不以人的职位头衔去衡量Ta是否值得你尊敬,因为头衔所能代表的实在太少了。
人与人之间的能力由很多因素决定,所以一定会有差别,但是人格上却是人人平等的。
不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别人,心胸才会更加宽广,眼界也会更加开阔。
学会在拒绝中找机遇
重新认识你所经历的拒绝。无论你正在朝领导者的位置努力还是在组建一个新公司,你一定常常会被他人拒绝。
与其把拒绝看作终结,不如把它视作机遇,并想想为什么。
是你询问的对象不合适吗?是你还未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来胜任新工作吗?时间会证明,拒绝其实是给了你潜在的等待、学习和尝试的机会。
价值在挑战中实现
你的个人价值与你所经历的挑战是成正比关系的。
走出舒适区。人们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因为熟悉会带来轻松,可是也会带来停滞不前。你,甘愿平庸吗?
拥抱不确定的生活
生命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不是按部就班的。所以你不要害怕生活偏离了计划。勇敢地接受不确定性。
感情、工作和生活就是因为这份由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才有乐趣、才值得。
教育让你学会反思
受过教育的人懂得反思。
在你迈向人生新台阶时,不要忘了停下了回望过去,思考过去经历的意义。这样会帮助你理解这三个问题:你是谁,你想去哪儿,和你该怎么办。
受教育者知道要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受教育不代表聪明
受教育和聪明其实是两回事。
你要知道,真正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人,不仅仅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它包括:愿意聆听、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自由想象、不偏不倚的评判事实。
受教育和聪明共通的那个部分,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慷慨
教育让我们学会对人更加慷慨。一个善意的举动的背后,可使他人受到千千万万恩惠。
灵感来自阅读
保持阅读的习惯将让人更有创意。
你可以主动地阅读专业领域以外的书籍,并作为一种爱好富有激情地进行下去。很多灵感会不经意间从书籍给你的启发中产生,那便是阅读智慧的结晶——创造力。
做自己,也要善学习
教育让我们认识自己,同时愿意学习,保持一颗谦逊、包容的心。学会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拥有感恩的心
教育让我们学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回报是兼具了感恩和慷慨的一种美德。
坚持
这或许是老生常谈,但你不该感到厌烦。毕竟生命中的很多价值都由它创造。但你要认清选择: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正如华莱士在演讲中说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
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终极能力。
内容来源于教师博览,由壹牛零零柒整理,分享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回帖,邀请更多的家长加入壹牛交流群,和众多的牛爸牛妈一起交流讨论!作者和壹牛家长论坛拥有最终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