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的结果出来后,既有一丝意料之中,又有不少意料之外,心中五味杂陈却又难以诉说。博主也是想了很久,才鼓起勇气从尽可能中性的角度来阐述这份略显绝望的数据,希望能给家长们提供客观的事实支撑,不要把希望建立在完全的虚无之上。
备注:本次提供反馈的家长或老师共有20多位,涉及20多个学校,学生总人数应该在10000-15000的范围,虽说不算太多,也算具备了一定的统计意义。因为数据敏感,文中将不会提到具体学校、也不展示详细的数据或名单。
考虑到多数中学,在新开学分班时都会以10%-15%的比率设置隐性的重点班,这里我们以重点班以外的同学作为考察对象(认为他们小学阶段成绩一般)。
如果有部分普通班学生,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到学校全部人数的前5%,我们就称之为逆风翻盘。
大家不要觉得5%是一个特别高的要求。我们以江苏省为例,2023年高考达到211以上水平的约占整体考生的5%,但这是中考分流(有一部分同学上不了高中)和提前批次招生(有一部分同学上了高中但未能参加高考)之后的结果,分母已经被缩小了很多。如果以小学初中阶段的总体学生作为分母,这个211率会更低,大约只有2%不到。因此即便你中学考试可以达到学校的前5%,也肯定达不到211大学水平,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到2%以内,才能勉强够上211标准。即然我们说的是逆风翻盘,最终至少要考上211水平学校吧。因此这里定5%的水平线,真的不能再低了。
那么,重点班以外的同学,究竟有多少可以重新冲进5%水平之内呢?
在有确切数据反馈的20多个学校里,主要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如果是市级比较顶尖的学校,在初中招生时有针对全市范围的大规模筛选,那么重点班的水平往往会比普通班高一个层次。在这种中学里,普通班的同学想挤进全年级的5%,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好几个家长反馈,在类似的中学里,普通班里排名第一的同学,在重点班里连中游都排不到。而且这种差距,并不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缩小,反而会越来越大。
第二种:如果是规模比较大的、主要在学区内招生的普通公办中学,那么确实有个别普通班同学,有机会挤进全年级的前5%。这主要是因为,这类学校没有进行大范围的预筛选,无法单招到许多全市范围的尖子,因此学生的水平差异,没有第一类学校那么大。但即便这样,根据十几位家长的反馈,逆袭率仍然是比较低的。以几个有明确年级排名表的学校为案例,我把全年级前100名的信息逐个做了统计。
(下面的结论,把学校总体量按照1000人做了归一,重点班按照150人、普通班按照850人做估算)能挤进全校前5%的,普通班只有2个,普通班逆袭率为千分之2.4;
能挤进全校前10%的,普通班的只有6个,普通班逆袭率为千分之7.1。
另外一些反馈没有具体的排名表,但据老师和家长的反馈,能挤进5%范围的,在普通班里确实会有,但一个班最多只有一个,且不是每个班都有。我们按照2-3个班出现一个的概率估算,逆袭率在千分之6-千分之9之间。
总结一下,按照目前收集到的数据,普通班同学可以提升到年级前5%水平的概率,根据学校不同,从千分之0-千分之9之间,即便按照最高来估算,也不会达到1%的量级。
从生活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极小的概率。试想一台手术,如果医生说成功率只有千分之几;试想一个投资,如果运营者说成功率只有千分之几;我们肯定就默认为它一定会失败了,根本不可能去拿性命、拿真金白银去赌。
但涉及到孩子学习,却还有不少家长在心里认为,孩子小学学习不好关系不大,只要中学开窍就可以逆袭。
理论上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这次调查的意义在于,我们终于可以把这个不为零的概率,定位到比较准确的量级。
结果是,这个概率非常之小,小到一个千人量级的学校,最多也就几个同学可以做到。而恰因为类似的事情如此罕见,它的传播性会出乎意料地好,出了幸存者偏差效应,往往给人以“好像类似案例很多”的错觉。
到这里,文章开篇那个稍显极端的结论,其实只需要增加一个无关痛痒的补充,依然是基本正确的:
只有小学的尖子,才能成为初中的尖子;
只有初中的尖子,才能成为高中的尖子。
这里有千分之几的例外,但这千分之几,和绝大多数孩子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如果大家想让孩子在初中有竞争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在小学有竞争力。
为了避免误解,虽然这篇文章没有更多篇幅可以展开了,但必须要特别强调:这种竞争力,并不是靠突击刷题、靠过度时间、靠透支动机获得的假竞争力,因为即便你靠这些考上重点班,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慢慢退出最终前5%竞争。
必须培养那些有长期潜力的学习能力,动机、习惯、方法、知识,逐层累积,才算拥有了参与最终那5%竞争的入场券。
如同某位家长在沟通中感慨的:“向上进步非常困难而罕见,但向下退步非常简单而常见。”这就是另一个有关“真假竞争力”的问题了,我们有机会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