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大学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各国大学的差异是历史文化形成的,中国大学脚下的舞台就是中国,要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一味地“国际接轨”、“取长补短”会导致千校一面,丧失自身特点。
— 陈平原 南都讯 记者汪小汉当代中国大学建设有三个误区,分别是办大学要与“国际接轨”,要“强强联手”,要“取长补短”。昨日上午,北大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陈平原做客南都公众论坛,主题是当代中国的“大学文化”,纵论大学排名、大学扩招、大学行政化。
大学排名弊大于利
陈平原认为中国大学的规模在迅猛发展,学术水平也在逐渐提升,在“变革的世界”中将提供的价值和做出的贡献值得期待。目前中国在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上确实“举足轻重”,但是学问上谈不上“举足轻重”,这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大学自身的原因甚至语言的原因。
陈平原认为,很多大学为了与“国际接轨”,就按照国外的数字评比来搞大学排名,但大学排名并不代表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因为排名非常依赖数字,而数字是很容易造假的,即便是老实人也可能被潜移默化影响,着力于生产“有效的”数字,而扭曲办学方向,“比如我们人文学科,很多学术方面的东西是不好用数字化比较的”。
“好大学必须有个性,而你那些‘与众不同’的部分,恰好无法纳入评价体系。”陈平原认为大学排名将导致大学越来越趋同,在排名中好大学可能排名低,而差大学得到提升。因为在排名体系中,抹去一个最高分,再抹去一个最低分,取平均数,但被抹去的最高分却很可能是这个大学最有创造性、最闪光的地方,但这种工作却一次次被宣布“工作无效”,不计入总成绩。人总是“趋利避害”,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如果固执己见,可能就成为“烈士”,因此多数人越来越随和了。
“对于大学排名,校长是又爱又恨,家长是将信将疑。”陈平原说香港中文大学曾经有一位校长,不喜欢大学排名,有一年就没有做任何申报,结果排名下滑严重,但是校友不干了,都打电话来问是怎么回事,没办法第二年只好认真申报数字。
“借鉴容易,但坚守自家特点难。”陈平原说,现在中国大学老提“取长补短”,但是不同学科的国际化步调是很不一致的,自然学科全世界的评价标准会接近,但是每个国家和地域的人文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一方水土”有密切的联系,很难与“国际接轨”。
“中国大学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各国大学的差异是历史文化形成的,中国大学脚下的舞台就是中国,要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一味地与“国际接轨”、“取长补短”会导致千校一面,丧失自身特点。
大学在文化建设上重要性降低
“目前中国大学和大学校长普遍有理想、有钱,也有机遇,但不见得能做好。”陈平原认为,国外的大学和体制已经很成熟了,都只能做一些小修小补,也就没有特别大的改革机遇,而中国大学正在变革之中。
陈平原提出了一个悖论,中国大学和校长为了建设“一流大学”和与“国际接轨”,进行评比和采用数字管理,这样中国的大学排名确实在上升,但是在国内文化建设上的重要性却在降低。
原因之一是大学扩招,1998年中国大学新入学大学生是108万,2006年是567万,2003年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4.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到3460万。
陈平原认为高校扩张虽然提高了国民素质和青年受教育程度,但是稀释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在下降,硕士博士生质量下降,目前中国培养的博士数量全球第一,仅去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就有1250名博士毕业。高效扩张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大学不再“神圣”,整天都在见证“堕落”,公众因而缺少“敬畏之心”。
高校合并,尤其是“强强合并”同样有害于高等教育。“几个大学一合并,院士、教授、论文等数字上去了,排名就上去了。”陈平原认为,合并并不意味着大学学术地位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反会带来巨大的内耗,“没有个20年解决不了”。另外,高校合并之后会导致一个城市的大学一家独大,缺少良性竞争。陈教授主张,即便合并也应该是强弱合并,这样有利于整个高校质量的提升。
大学和教授独立性的降低,过于依傍行政力量是另一原因。“去行政化不是减少行政人员,好的大学行政人员也多,像香港中文大学大概是2个行政人员对应一个教授。”陈平原说,关键是两者的关系,人家是行政人员服务于教学和教授,大陆则是行政人员管理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