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将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特殊的社会心理任务,存在不同的危机,危机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怎么理解自我同一性?如何看待自我同一性的两个重要部分?我们如何引导孩子获得自我同一性,以防陷入自我同一性混乱呢?相信本文作者的解读会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理解孩子的危机
文/萧愚 知名儿童教育专家
原文刊载于萧愚教育评论
鲁滨逊有个远航的梦想。他的父亲认为这是一条艰险之路。给他讲了很多道理,后来看都是对的。可鲁滨逊就是不听,后来他出海遇到很大的风暴,幸存之后,理智看来就是老老实实回家,可是他不想回家。宁愿漂泊,冒险,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也不愿意回家。因为回家很可能意味着周边人的嘲笑,父亲的责备。
这是天下父母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明明那个舒服的日子,平稳的日子就在眼前,那么唾手可得,孩子就是不愿意听你的话,就愿意折腾,在折腾中受到很大教训后还是不回头,还要继续把自己折腾到山穷水尽,直到此时,加上年龄的增长,才有可能稍稍回头。这究竟是为什么?
埃里克森讲过一段话: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自我同一性?这个自我同一性包含两个重要部分:
1、我能够做自己。我是自由的。
2、我在别人那里被接纳和认可。
青少年之所以容易陷入自我同一性混乱,关键是这两个重要部分往往是互相打架的。
首先,做自己,自由做决定。因为青少年的不成熟,往往意味着不切实际,莽撞。这个时候,大人就会对这样的梦想进行拆解,好听一些就说不切实际,不怎么好听的,就直接开始嘲笑了。或者直接否定,说你注定没戏。不听我的,注定失败之类。这个否定,就触犯了前面讲的第二条,孩子感到不被接纳和认可。于是孩子的同一性危机来了。
家长也满肚子委屈。我明明说的是对的啊。孩子想的明显是不切实际,注定走弯路的啊。难道我看到真相,就憋着不说出来,由着孩子自己去闹吗?
代际冲突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孩子之所以更喜欢跟同龄人在一起,因为在这个圈子里,一般来讲,无论怎么样的梦想都不会被嘲笑。我那个时候喜欢写一些诗,经常拿给一个女同学看,她专注欣赏的样子,是我最大的享受。
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孩子的目标,恰恰与家长的目标一致。但是,不一致的情况更加常见。比如,家长希望孩子正常读大学,而孩子却梦想当歌星和球星,怎么办?
这肯定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有一类孩子比较老实听话,家长讲讲道理就可能听了。有一类孩子属于你越是否定,他越是来劲。按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价来讲,就是脑后有反骨。
对这类孩子,吴伯凡提到有种赶猪的方法也许可以用上。就是你想让猪往前走,你就使劲往后拉他。你想让猪往左走,就向右拉它。
所以家长不要一听孩子要当歌星,就紧张得不行。急急忙忙晓之于理,动之以情。即便声泪俱下的劝告往往也没用。鲁滨逊就是现成的例子。
对于孩子的梦想,你不妨先接受下来。认可孩子的才能,鼓励孩子坚持梦想。但与此同时,跟孩子讲,当歌手功课不好不行。以后的歌手,必须有文化才好,要做多面手。
等孩子过了自我同一性危机这个阶段。真的读了大学,往往当初的梦想也就淡了。过了十八岁,主要精力开始放在恋人那里。在恋人面前,梦想什么的都轻飘飘了。这个时候,家长不必担心孩子当歌星了,更担心的恐怕是孩子处的对象人品不好吧。
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论,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危机”二字。我们不要把某个阶段的某个需要简单看做“需要”,那不是简单的需要,而是危机。危机就是主导的、异常敏感和脆弱的、需要特别小心呵护的需要。另外,危机是发展性的,在A阶段不重要的事情,可以忽视的事情,在B阶段可能就变得异常重要。
每个家长都爱孩子,都希望孩子更好。但这个期望,一定要与孩子的心理需要结合起来。孩子热汗淋漓,你给孩子一杯凉水,孩子就可能生病。所以教育不是光有爱就够的。必须要懂孩子,懂教育。
顺便说一句,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几乎每本发展心理学都有的。这类理论最初读起来可能不知所云。不过不要着急,慢慢来,经典就是经典,也许结合孩子的一些事情,突然就懂了,开窍了。我的解读也许可以给你一些启发,但你自己的开窍,可能是更加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