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培养的究竟是精英还是屌丝——谈高晓松炮轰梁植zhiqi_cheung昨天网络上有一条新闻很吸引眼球,叫“高晓松炮轰奶茶妹妹前男友”,作为有十三个小时时差的清华校友,我今天白天才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奶茶妹妹章泽天的前男友,清华新闻传播学院的博士在校生梁植在参加一档选秀节目是遭到身为评委的高晓松学长的炮轰。原因是作为一名法学院本科生、经管学院硕士生、新闻学院博士生,梁同学很困惑,不知道毕业之后该做什么工作,所以在节目现场向三位评委(蔡康永、高晓松、马东)请教,当场遭到高晓松学长的驳斥。随后高晓松学长谈到名校生的责任,我非常喜欢他说的两句话,“名校培养人才,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看完新闻我不禁猜测,梁同学此举除了向大家炫耀他拥有三个不同专业的学位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在一档以观点取胜的选秀节目上,谈找工作这种无聊的话题本身就很令人费解,更何况,这样的教育背景,究竟是值得炫耀还是应该羞愧?梁同学今年27岁,假设他18岁入学,那今年已经是他在清华的第九个年头了。本科四年他接受法律教育,研究生两年(经管学院的硕士是几年学制我不太清楚,假定两年)学习金融,博士研究新闻传播。首先,我虽然没有参与过清华的保研,但我对其流程还是大致了解的,梁同学本科成绩应该不错,各个院系的前几名才有机会报送到经管学院读研,但是我要说,他们读的,决不能叫研究生!其实就是从头学起,和“学术研究”要求的水平,还差的很远,而且两三年的金融学系,究竟能使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也很值得怀疑。其次,以梁同学法学学士、金融学硕士的背景,他是否够资格成为一名新闻传播学的PhD Candidate?如果说在很多国家研究生阶段在还是以授课形式为主,从头学起无可厚非,但博士可不同,想必大家也知道在国外申请博士的门槛有多高,所以我想问,梁同学究竟有多少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和学术实践(不包括主持学校晚会)使他具备成为一名博士候选人的资格?再一次要说,我了解清华的保研保博流程,对梁同学来说,这一切当然都不是问题。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梁同学的教育背景,打三枪换三个阵地,这值得炫耀么?值得在电视上炫耀么?如果一个人从一名法学院的本科生一直读到法学博士,我们当然有足够的理由尊重他的学术能力和学术坚守,而对于梁同学这种,我只能说,他就是想挣一份花哨好看的履历而已,说白了,就是混。
高晓松当然是明眼人,明眼人一看这样的履历就大概能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相反,梁同学是个糊涂人,或者说,他以为坐在他对面的评委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是糊涂人,这种混出来的履历,藏还来不及,竟然和盘托出来炫耀。
今天看到一名清华的学生写的文章,叫做《高晓松师兄,您说得对,但是您别急》,文中写到,高晓松的愤怒源于高晓松和高晓松们“作为成功者(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对继任者的一种期待,一种嘱托,一种督促,希望具备和他们差不多禀赋和机遇的人,能够像他们一样具备理想主义清华,在这个国家和民族灵魂的前沿一骑绝尘。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有理想主义(OK,讲到重点了),与其说同学们关注就业,思考在高晓松师兄严重鸡毛蒜皮的小事,是基于个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路径选择,毋宁说是同学们屈从社会压力,苦于个人出身和能力,碍于家庭责任和阻力的无奈之举和理性妥协。像我这种家乡偏远的高中时候的小学霸,在精神上达到清华的平均🈯️就要努力这么久这么久,这个过程中有多少泪水,苦水,遭多少白眼,嘲笑,无需赘述,懂的人都会懂,不懂的人永远也不会懂”。说了半天,大意就是,我就是屌丝,饭还吃不饱,谈什么理想。
他接着说,“就我个人而言,来到清华最大的收获就是种下了一颗理想主义的种子。理想的开花结果靠的是天赋、出身、机遇等综合因素,它们构成了理想开花结果的土壤和水分,阳光和空气,但是我们很多人来自盐碱地,走向撒哈拉,太不具备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了,太没有希望让理想开花结果了”。潜台词是,等我逆袭了,这种子自然会发芽,你急什么!
听起来蛮有道理的是不是?的确,有一天,沙漠可能终成绿洲,的确急不得,但前提是,你得给沙漠浇水,不能浇地沟油。
首先,我不喜欢出身决定论,换句话说,我不喜欢任何决定论,制造这些决定论的人,是别有用心,而相信这些决定论的人,是懒得思考。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当然的巨大的,但绝谈不上是决定性的,高晓松虽然是出身名门,但他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中国,那个时代中国是多么闭塞,等到他们这一代人进入大学,才能零星地接触到外国的文学、电影、音乐、思想。他也是在大学时代读的尼采,昆德拉,马尔克斯,不仅是他,他的同学们,那个时代来自各个阶层的清华学生,都在读这些(详见晓松奇谈)。而你,即便前18年只是偏远地区的小学霸,进入清华之后,你身边有人在读尼采,昆德拉,马尔克斯了,你还在读职场成功学,这也要怪你爸妈?你天天给你的理想种子浇地沟油,还要怪没有阳光雨露给它发芽?
其次,我认为,奋斗也分三六九等,踏实认真做事情的人和投机钻营混日子的人是不一样的。高晓松说的心怀天下的人,也都是踏实肯干的人,不是在学校混了9年,改了3个专业,依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所以别拿奋斗当借口。
再次,等到你二十年后终于逆袭了,请问你还找得到你那颗理想的种子么?你把它埋哪儿了?事实上,理想根本就不是一颗种子,不能随时种出枝叶结出果实。理想有赖于大量的阅读和体验,尤其是青年时代的阅读和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世界的认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是一拍脑门我有个理想,一低头还是眼前那一亩三分地,这样的理想,只是口头上的理想。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权利,没有人有权利质疑平凡的生活,因为归根结底,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人的局限性,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身上。但我一直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真实,而不仅仅是现实,是truth,而不仅仅是reality,我们应该在最大程度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相信的一条道路,而不是只盯着脚下的这一条路。
最后,回到晓松学长说的话,“名校培养人才,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我想说,要想让国家相信真理,我们自己要先相信真理,追求真理,这是大学教育的职责所系。我记得我本科在清华的最后一堂课,是夏莹老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她在最后说,我们学习哲学,不是为了在象牙塔里玩弄概念,而是要为这个时代贡献思想,至今想来都非常感动,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努力认识世界,是为了走出校园之后去改造世界,这大概就是高晓松学长说的“心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