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夏末
来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在平时的相处或者与老师的谈话中,家长的责任体现在对于孩子习惯的观察上。你注意到自己孩子身上有什么不好的习惯吗?如果有,你知道坏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吗?孩子养成了坏习惯的话,父母应该怎样予以纠正?如果你认为这些问题只不过是一些很简单的现象,你就大错特错了。
在接受家长的咨询时,有一位家长和我说到了她的姐姐,她说她姐姐是一个急性子,风风火火,但姐姐8岁的女儿玲玲却喜欢磨磨蹭蹭,做事拖拖拉拉。更让玲玲妈妈伤脑筋的是,每次让她写作业或者要去学习舞蹈的时候,玲玲不是说头疼就是要上厕所,而且在厕所一蹲就是十几分钟甚至二十几分钟,妈妈偷偷去看,竟然发现她在厕所玩玩具或者看课外书。妈妈多少次对她好说歹说,有一次甚至打了她,但效果都不明显,实在是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很显然,虽然看课外书和玩玩具的喜好并没有错,但是整个过程说明,这个孩子已经养成了回避沟通和磨磨蹭蹭的坏习惯。
在培训过程中,我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对孩子的坏习惯做了一个总结,孩子身上多发的坏习惯五花八门,比如吃饭挑食,做事磨蹭,做作业精力不集中。父母跟他说话时装作没听见、漫不经心,习惯撒谎,不讲卫生等等。
其实,孩子的坏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养成的。他们起初并不知晓这是一个很坏的习惯,只不过出于一种思维和行为的惯性。在养成的过程中,责任最大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父母。国内的著名教育家周弘说过:“事实上,在我们身边,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你可能忽视了孩子对于外界不良刺激的感受和接受能力,他们有时对外界的信息缺乏分辨和抵抗力,但同时你也可能忽视了自身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更多时候,是我们使他们养成了大量的坏习惯。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孩子不过是被动地承受了这一结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言传身教的启蒙者,有种略显偏颇的但有一定道理的说法是: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身上的坏习惯,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对父母的直接模仿中学来的,比如不喜欢洗澡和打扫卫生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大多也不会很讲卫生;喜欢酗酒和吵架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也会出现暴躁的情绪。如果属于这一类的原因,那么父母就首先应该检讨自身的问题,就此主动向孩子道歉,取得孩子的谅解,与孩子一道进行反省,共同制订改正的时间表,然后一起去纠正这些习惯。
但是,前面所说的玲玲的磨蹭问题,显然不属于对父母的模仿。那么这样一位风风火火、干净利索的妈妈,按说她对于孩子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但怎么会有一个磨磨蹭蹭的女儿呢?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玲玲在被要求做作业或者去学舞蹈的时候,她真的恰巧需要上厕所吗?当然不是,那么她的行为只能有一种解释:有意或者无意的逃避。逃避的当然是做作业和学舞蹈带来的压力。那为什么做作业和学舞蹈成为了一种压力?通过与那位家长交谈我了解到,玲玲的妈妈对孩子期望非常大,她希望玲玲在各个方面都不要落在别人后头,所以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孩子放学后就盯着孩子做作业,做完了还要给她布置额外的练习题,完不成就不许吃饭。另外,每个周末都要带孩子去舞蹈培训班学舞蹈和弹钢琴……显然,在玲玲心底已经生成了强大的“内在父母”,她需要的是有自己的时间去找小朋友玩,而不是那么痛苦地去做妈妈安排的那些事,但又无力反抗,所以就把厕所当成了安全岛,在里面获得暂时的逃避和解脱,她的行为是针对“被迫学习”的一种消极的抵抗方式。
如果要改正玲玲的坏习惯,她的妈妈必须深刻地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要是否过高?课业安排是否过满?作为妈妈,是否急于求成,对孩子过于严厉?如果是这样,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下,调整学习计划,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当玲玲眼里的妈妈成为一个温和慈爱、通情达理的妈妈的时候,她也就容易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了。
当然,养成孩子坏习惯的原因远不止以上两种。有的父母对孩子太过于骄纵和宽容,对他们的任何行为都视而不见、不以为意,就容易造成孩子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长此以往,养成不愿听取别人意见、放任自我的坏习惯;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时,喜欢喋喋不休,把孩子的耳根“磨出了茧子”,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说得越多也就越不管用了……还有诸如父母忽视了对孩子日常行为的观察与引导,造成孩子养成坏习惯等等。
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真正地把它们改掉——不要说儿童,就是成人也是如此。这就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找出根源,循序渐进,慢慢地帮助孩子把坏习惯改掉,不可表现得急躁和对孩子的不满,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同时家长也要反省自身,看是不是自己在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坏榜样。
不止一位家长向我咨询改掉孩子坏习惯的好办法。他们已经意识到孩子身上的坏习惯对孩子成长的负面作用,若不消灭于萌芽状态,就会在他们的生活中越加“强壮”,使得坏习惯变成一种抹之不去的坏性格,但是他们找不到合理有效的办法加以改正。他们的办法或者过于简单粗暴,或者过于急于求成,甚至因此加深了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影响了与孩子的进一步沟通。
有一位家长说,为了改掉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她给儿子制订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把儿子一天的时间都做了详细的安排,并督促他一定要按时间表吃饭、写作业、看电视、睡觉等等。在儿子的做法不符合要求的时候,她总是及时指出并纠正,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儿子对此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经常哭闹着不按要求去做,比如在该吃饭的时候他总是想方设法进厕所,在该做作业的时候总是喜欢拿着一本课外书乱翻,在该睡觉的时候总是喜欢翻出玩具折腾一会儿……这位妈妈实在没办法理解,自己花了这么多精力去教育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其实,在家长花费心血和精力为孩子培养好习惯的时候,还要注意考虑孩子的感受,面对不同情况运用不同方法,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做法。
所以,根据我在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经验,我为培训班的家长们总结出了以下几条应对策略:
首先,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家长不要过于急躁(亦不需将这种焦急之情时刻表现在脸上),要跟孩子做认真的交谈,晓之以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主动做出选择:需不需要改正?如何改正?当父母郑重其事地面对孩子的时候,孩子当然就会意识到自己应该认真对待了。
第二,与孩子一起制订明确的解决方案并认真执行(孩子亲自参与制订计划更容易坚持)。可以订立亲子契约或者计划,设立小小的奖惩手段,形成竞争机制,孩子与父母互相监督。相信父母和孩子比赛谁穿衣服更快,会比大声要求孩子赶紧穿衣服效果要好得多。制订计划后每天要做一次总结,双方共同记录到笔记本上,父母应主动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与孩子交流计划执行情况和一些感想,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就感。
第三,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和奖励,要相信表扬总是比批评更有效,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在获得成绩之后看到父母赞许的微笑。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宽容,如果孩子又习惯性地犯了错误,也不要埋怨和呵斥,孩子相对还比较脆弱的自尊心承受不了太多挫折的打击。即使要批评,也应该迂回曲折,在肯定已取得进步的基础上指出孩子的不足。要让宽容变成一种温柔的动力,让孩子在适度的内疚中反省,这样孩子会暗暗下决心,希望自己下次做得更好。
第四,要让孩子明白,在做好应该做的事情之后,他就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去找小朋友一起玩心爱的玩具,或者打开电视看精彩的卡通片。这样他就有足够的动力去全神贯注地认真做作业,或者按照妈妈的要求一本正经地拖地板和清理自己的卧室,愉快的心情和成就感可以让从前感觉枯燥的作业和劳动变得轻松和愉快。
第五,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富有意义的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在发现孩子有不良苗头的时候应该及时指出,并寻找最佳时机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吃东西前监督孩子洗手,上床睡觉前提醒孩子还没洗脚等等,这样的小事其实蕴含着很大的教育智慧。
记得夏辉7岁的时候,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每天把家里盛放在袋中的垃圾扔到小区的垃圾箱里去,以使他养成清理家庭卫生的习惯。开始的时候他还能认真做好,但后来就有点小情绪了,因为每天都做这件事,显然比较麻烦,占用了他玩游戏和做别的事情的时间。有一次,我从窗子里看到他学着那些偷懒的人把垃圾袋放到楼下的墙边就回来了,这显然属于投机取巧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和经历:做一件事时,开始的时候可以保持浓厚的兴趣,但时间一长,就有了厌倦的想法和偷懒的行为。
当我让他坐到我面前严肃地和他谈起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脸红了。我说:“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应该帮助家里扔垃圾袋,那么你可以不做,只要你有充足的不做的理由。”他没有再说什么,跑下楼把垃圾袋重新送进了垃圾箱里,从那以后,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另外,还有许多方法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探讨和挖掘。
我可以再讲一个关于我儿子的例子。夏辉在8岁前像大多数孩子一样,睡觉前要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但我妻子因为工作忙,总希望孩子尽快睡觉后自己可以做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所以对于“讲故事”环节不够重视。而其实这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这一点上,故事中的角色设置和故事编排对孩子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大多数时候,夏辉都是听着我讲的故事入睡的。所以,夏辉很早就应该知道了不讲卫生的小猪和喜欢撒谎的牧童都不是好孩子的道理;还有,既然故事中的小羊受到大家喜爱的原因是它爱干净、爱学习、懂礼貌,夏辉当然也应该有充足的理由去向小羊学习。我把讲故事的经验同样运用到了比夏辉小4岁的夏彦身上,效果同样不错。
相信所有细心的、对孩子认真负责的父母都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激发出自己的教育智慧,帮助孩子克服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记住,在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好的习惯不仅可以让他们排除许多不必要的干扰,还可以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尊重,他们的人生也将因此更加成功。父母有责任在孩子人生道路刚刚开始的时候,为他们铺上一块较为平整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