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4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面帮助孩子超越自卑,接近优秀

      [复制链接]
      胡萝卜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9:3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来源:《破解孩子的心灵密码》
        有一个16岁的女孩,她从7岁起,就开始偷窃,12岁起,便和男孩子在外面过夜。当她出生时,她父母间的争执正达到最高潮,因此她的母亲对她的降临便不表示欢迎。她从未喜欢过她的女儿,在她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当她2岁时,她的父母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吵后,终于离婚了。她被她的母亲带到外祖母家里抚养,她的外祖母对这个孩子却是非常宠爱。
        这个女孩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喜欢拿人家的东西,还经常和不三不四的男孩子到处游荡,我这样做,只是要让我妈妈知道:她管不了我!”
        “你这样做,是为了要报复吗?”
        “我想是的。”她答道。
        她想要证明她比她的母亲更强,但是她之所以有这个目标,是因为她感到她母亲不喜欢她,而受到自卑情结之苦。她认为能够肯定她优越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到处惹事生非。
        儿童犯偷窃或其他不良行为,经常都是出于想报复之心。而报复的初衷,不过是因为他的过度自卑。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和上面的女孩相似的家庭中,他的自卑情绪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显现出来。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15岁的女孩失踪了八天。当她被找到后,被带到警察那里。她在那里编了一个故事,说她被一个男人绑架,他把她捆起来后,关在一间房子里达八天之久。没有人相信她的话。医生亲切地和她谈话,要求她说出真情。她对医生不相信她的故事,觉得非常恼怒,于是打了他一记耳光。
        我们试图研究这个女孩的心理,后来她自己说,她印象深刻的梦是这样的:“我在一家地下酒吧里。当我出来时,我遇见了我的母亲。不久,我父亲也来了。我要求母亲把我藏起来,免得让他看到我。”
        她很害怕她的父亲,而一直在反抗着他。他经常惩罚她,她因为怕受惩罚,只好被迫说谎。
        当我们听到撒谎的案件时,我们就必须看当事人是否有严厉的父母。如果孩子从小就畏惧家庭环境,那么他经常撒谎就是正常的,因为他没有安全感,于是他靠撒谎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后来女孩还是说出了实情:有人把她引诱到地下酒吧,她在里面过了八天。因为她怕父亲知道了会对她打骂,所以不敢说出实情,但是同时她又希望他能知道这段经过,以使他屈居下风。她觉得自己一直被他压制着,只有在伤害他时,她才能尝到征服者的滋味。
        众所周知,精神不正常的人肯定会有自卑情结,但是在正常人中,我们却无法看出谁有这种情绪。我们肯定不会对着一个正常人说:“你肯定是个自卑的人”吧。而且我们也不会轻易看出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情绪,所以我们要在孩子身上倾注更多的爱心。因为谁也说不准,我们的孩子会不会有一天和上面讲述的女孩有同样的遭遇。
        不要给孩子自欺欺人的机会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不是很优秀的人却常常会表现出一副傲慢自大的样子,我们应该会猜出他的心理:“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表现一下我是何等人物!”;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在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也会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的自卑感。
        这就像是怕别人觉得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以使自己显得高一点一样。两个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行为。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会挺直身子并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高度要高一点。如果我们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太矮小了?”我们就很难听到他会承认这件事实。 其实这几类人都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只不过他们故意表现得比较强大,所以我们作这种人作自欺欺人。
        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往往会显得柔顺、安静、拘束而与世无争,而自欺欺人的人却会总是表现出一副很大无畏的样子。我们可以用三个孩子第一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问题。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面时,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按他自己的风格,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
        自欺欺人看起来是自负的表现,其实却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很多孩子都是因为自欺欺人而停止了进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越积越多,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不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面临压力和困难的时候,他不是把自己锻炼得更坚强壮,更有适应能力,而是在困难面前假装坚强,那么他欺骗自己的结果只是暂时的心理满足,却不能获得不了一丝成功。
        当我们的孩子遇到了他绝对无法解决的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给予他的是更多的鼓励和爱护,让他的自卑慢慢消失,我们要对孩子讲:“这不算什么,我们一定能克服。愤怒和眼泪都不能解决问题,信心和勇气才能战胜困难。”
        自卑也会带来优越感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如果他的自卑感一直存在, 那么在他的心理会有另外一个变化,那就是由自卑带来的优越感,也可以说是一种虚幻的优越感。因为他们心里有追求优越的目标,但是行动上又达不到,而追求优越感,本身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是当他们心理优越而行动上自卑的时候,事情就严重了。另外,自卑的孩子还容易走极端,容易在偏离优秀的路上越走越远。
        有个男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他是班上最懒惰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你的功课为什么老是这么糟?”他回答道:“如果我是班上最懒的学生,你就会一直关心我。你从不会注意好学生的,他们在班上又不捣乱,功课又做得好,你怎么会注意他们?”
        这就是自卑孩子中极端的例子,他在学习上的自卑已经转变成了吸引老师注目的动力,他觉得只要老师注意他就有优越感;只要他的目标是在引起注意和使老师烦心,他便不会改变作风。要他放弃他的懒惰也是丝毫不生效用,因为他要达到他的目的,就必须做出这种极端的举动。
        还有一个孩子,平时在家非常听话,不过在学校的表现却总是落后于人。家长对他也很无奈,一方面认为他是个好孩子,一方面又对他差劲的成绩无可奈何。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但是他哥哥的生活风格却和他迥然不同。哥哥又聪明又活跃,可是生来鲁莽成性,不断惹出麻烦。奇怪的是,这家人却喜欢哥哥多于喜欢弟弟,因为他们都觉得弟弟的性格太闷了,不管他做什么事情都对他无可奈何,而哥哥的性格很外向,可以打骂,和他沟通起来也比较容易。
        有一天,哥哥和弟弟发生矛盾,明明是哥哥犯了错,他还在一边振振有词,弟弟却突然对哥哥说道:“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鲁!”
        其实最聪明的还是弟弟,他的沉默避免了很多麻烦,但是也会招致一些反感。这样看来,还是内向的弟弟比较聪明,他总是装出一副人人都拿他也没有办法的样子,也不和外人说那么多话,因此别人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少,如果他犯了过错,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从他的目标看来,他不是愚蠢,他是装傻。
        当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赶不上别人,或学校作业总是做不好时,在这个时候,和孩子沟通就很有必要。如果家长听之任之,只能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也许他是想使老师困扰,甚至是使自己被开除以逃避学习。如果家长在这一点上纠正他,他会另找新办法来达到他的目标。这和成人的神经病是恰恰相同的。成人的神经病很多时候是因为精神压抑而得不到满足,却苦于没有和他人交流。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家长能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和沟通,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越渴望优秀,越能超常发挥
        人性里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联系的。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者从来没有处于下游过,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
        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对于追求优越感,我们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追求优越是否和我们的生物本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不是这样的。追求优越感肯定不是与生俱来。随着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对等,才会有优越感的人,也才会有追求优越感的现象发生。
        当然.我们知道,人的活动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即使能力再大、理想再大也不可能什么能力都拥有。例如,我们不可能达到狗的嗅觉能力,我们的肉眼也不能看到紫外线。不过,我们拥有某些可能继续发展和培养的功能性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看到追求优越生物学前提,也可以从中看到个体人格的心理展开的源泉。
        正是因为人在任何环境下都有追求优越的强劲冲动,包括儿童和成人,并且是产生后就不能改变的。人的本性忍受不了长期的低下和屈从甚至摧毁了自己的信仰、被轻视和被蔑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登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不过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试想想,如果人类从来就没有追求优越感的心理,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倒退的。
        孩子之所以有上进心是因为他在自己成长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刺激作用。孩子便下决心摆脱这种状态,努力达到更好的水平,以获得一种平等甚至优越的感觉。孩于这种向上的愿望越强烈,他就越会调高自己的目标,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过,这些目标常常超越人的能力界限。由于孩子少时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因而便刺激儿童设想自己未来会成为一种类似上帝的人物。我们发现,孩子自己也会被一种成为类似上帝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这通常会发生在那些自我感觉特别差的孩子身上。
        一个心理问题很严重的14岁男孩,在被问及他对童年有什么印象的时候,他说,在他8岁的时候曾经因为不会吹口哨而伤心了很长一阵子,那时候,他竭力去学同学吹口哨,但就是不会发出响声。但是有一天当他走出房间时,他突然会吹口哨了。他极为惊讶,他觉得这肯定是和上帝附身有关系,而他说的这个“上帝”显然是不存在的。只能说明,人的脆弱感其实和想象中的那个上帝式的大人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孩子追求优越的心理也同样表现在游戏之中。在玩马车的游戏里,很多追求优越感的孩子都喜欢扮演马夫的角色而不是马,因为马夫是整个马车的领导者,决定了马车前进的方向,所以如果别人妨碍了他们当领导的地位,他们就会非常不舒服。
        渴望优越当然不是什么坏事情,但是要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渴望优越是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还有一种渴望优越走上了极端,比如他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嫉妒心。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容易有希望其竞争对手遭受各种困难的心理。他不仅怀有这种阴暗心理,而且还会给对手制造伤害,带来麻烦,甚至表现出十足的犯罪特征。孩子有了这种心理,就会在同伴中变得很爱惹是生非,尤其是许多低年级的孩子,他们会结成一个团伙来贬损自己不喜欢的孩子以抬高自己的价值。孩子小时候这样也便罢了,更可怕的长大后依旧如此。如果这种超过人的欲望过于强烈,他可能会表现出恶毒和报复心理,于是他们在外就表现出一副好斗和挑衅的架势。他们眼露凶光,暴躁易怒,随时准备和想象中的对手搏斗。因此要引导孩子走上正确上进的道路,孩子越是渴望优秀就可能超常发挥,就像有些高考中的孩子,越是没有自信和可能就发挥失常,而自信满满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接受孩子“贴合实际的雄心”
        孩子追求优秀当然没有不好,但是我们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人的信心分为很多种,所以我们也要对孩子的信心来进行区分。那些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把自己对优越的追求转化为对发展有用的动力,他们试图取悦老师和家长,并且很注重和周围朋友的交流,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学生。
        还有一些孩子追求优越的途径有些奇怪,他们把这作为努力的首要目标,并表现出一种令人生疑的执着。通常,这种追求优越感夹杂有过分的雄心。但是这点通常被人忽视。因为我们习惯把雄心当做成一种美德,并且把这种“美德”教育给孩子,让他们雄心满满,并督促孩子为这个雄心多努力。这其实是一种盲目教育。孩子有雄心是很好,但是过分的雄心会妨碍孩子的正常发展,雄心太大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紧张。时间短还好,孩子还能承受,时间一长,这个压力对孩子来说就太大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花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从而忽视了其他活动。如果他们受到自己膨胀的雄心驱使,总想在学校名列前茅而把自己的精力过分集中在成绩上,这样的情况家长也不会感到舒服。因为陪孩子、逼孩子学习也是件很累人的事情,不仅家长心里不舒服,孩子的身心也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
        如果一个孩子仅仅把自己的目标放在超越别人上,那么他的生活将会非常局限。他们的生命目标仅仅局限在超越别人,并由此来安排他们的生活,这对孩子的正常发展并不十分有利。有个孩子从小就十分聪明,她的妈妈也常常跟她说,一定要做同学中成绩最好的,于是孩子醒来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下她的妈妈准备好的牛奶,然后起身学习,放学后被父母接回家还是如此。当她考上一所名牌大学的少年班时全家人都高兴得为她欢呼,接下来就传来消息:学校因为这个女孩生活不能自理建议她回家再上一年高中,顺便让家长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幸好这个孩子最后还是顺利进入了少年班。这当然不算极端的例子,最极端的是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最后耽误了很多事情,我们要不时地提醒他们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要经常让他出去走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多与同伴玩耍,顺便再关注一些其他的事情。这样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才能结合起来,这样的孩子身心才能同步发展。
        过分培养孩子的雄心还会造成在同一个班级的两个学生暗中较劲的情况。如果有机会对此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两个相互竞争和较劲的孩子会喜欢相互之间争来争去。竞争到一定程度,他们还会表现出既妒忌又羡慕的性格,直到长大也还是会和别人斤斤计较,他们看到别的孩子取得成功,会感到恼怒不已。当其他人处于领先位置时,他们就开始有头疼、胃疼之类的毛病。当其他的孩子受到赞扬时,他们会愤怒地走开。当然,他们也从不会称赞别人。这真的是一种极端的表现,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有这种心理状态时,你能说这还是正常的雄心壮志吗?
        孩子的雄心一旦歪曲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还会表现为不能和周围的孩子友好相处,我们注意到这类孩子在玩游戏时,总想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也不愿意遵守一般的游戏规则。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体会不到乐趣,并以高傲的态度对待同班同学。跟同学的任何接触,都会让他们心里不愉快。因为在他们心里总会觉得,跟同学接触越多,他们的地位就越不安全。这种类型的孩子对自己的成功从来没有信心。当他们感到自己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之中时,他们很可能会方寸大乱、不知所措,因为这时的他们已经没有安全感,并且压力很大,如果周围竞争对手很多,他们会回难以重负。
        不要让孩子失去平衡感
        有些天生有残疾的孩子,如果观察他们家长的教育方法就会发现,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下面我们就两个孩子的例子来说明。
        杰克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给予他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溺爱,他们的观点就是:我生了这样一个孩子,我一辈子就是亏欠他的,我有多少就给他多少,绝对不能让他受罪。因此当杰克读书到高中毕业时,家长就拒绝让他再受到更多的教育,而是在社区的报刊亭为他谋了个职位,每天用几分钟就可以走路回家,这样父母可以更好照顾他,父母一直以来给杰克灌输的观点就是:你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你的身体情况不如别人,所以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要让自己太累就好。后来杰克在父母很老的时候还是在父母身边,当然他还拥有属于自己的报刊亭的工作,每天生活得很平静。
        杰森和杰克的身体情况一样,也住在同一个社区,只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完全不一样。他的父母从小就对杰森说:你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做到的你同样可以做到,只不过你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只要你做到了,就肯定能行。父母可以陪你一时,但不会是一世,以后的路是好是坏全部取决于自己。于是杰森不管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用正常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和坚强的毅力做出了让很多人都惊讶的事业——他成了一名著名画家,并且生活得非常好,还让自己的父母可以安享晚年。
        这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两个孩子的先天条件没有什么不同,就是因为家庭的教育不一样就造成了如此巨大差异的结果,我们可以从这些天生有器官缺陷的儿童身上看到,对人生的价值观有平衡感是何等重要。如果我们一直给他们灌输的是一种积极的观点,很多事情就会变得顺利得多。人们很少注意到为什么许多孩子身体的左半部要比右半部发育得更好?我们会发现,左撒子儿童在书写、阅读和绘画方面会遭到很多困难,一般在运用手的方面显得笨拙、不够灵活,似乎他们有“两只左手”。这就是灌输给孩子的思想问题,如果我们不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孩子是否为左撇子,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那么左撇子的概念将不会出现。很多孩子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左撇子觉得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也不会出现被嘲笑的现象。
        左撇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对大量左撤子孩子的生活加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些事实:首先,这些孩子通常都曾被视为笨拙(在我们这个以右手为主的世界中并不奇怪)。我们只需想象一下,习惯右道行使的我们在左道行驶的城市(如在英国或阿根廷)试图开车穿越街道时的不知所措,就会想象出左撇子的状况不妙了。左撇子儿童的情况要比这更糟,如果家庭其他所有成员都是右撇子的话。他的左撇子不仅给他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也干扰了家人的生活。当在学校学习写字时,他在这方面的能力要低于平均水平。因为其中的原因并没有被认识到,因此,他在学校会经常受到斥责,得到较低的分数,并经常受到惩罚。在这种情况下,左撇子儿童只能把这理解为他在某些能力方面不如别人。他会感觉到被歧视,感到自卑或没能力与别人竞争。他在家里同样会因动作慢而受到斥责,这就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我小学三年级的同桌也是一个左撇子,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仅仅是为了嘲笑他是个左撇子,就顺带把他那并不好看的字体也嘲笑了一番,还向老师打报告,说他动作太慢耽误整个小组的成绩,请求老师把他调到别的一组。老师也竟然答应了这个要求,现在想想,自己那时不是个合格的学生,而那位老师也不是位合格的老师。
        很多左撇子儿童、一些身体有残疾的儿童有时候会一蹶不振,当然了,我们看到许多儿童在类似的情形下放弃了努力。他们不明白自己真实的处境,也没有人向他们解释如何去克服困难,可以想想他们在不平等的对待下心理有多难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许多一流的音乐家、画家和雕塑家中,有很多都是天生的左撇子,并且他们后来通过特殊的训练,都获得了动右手的能力。
        还有一种迷信的观点认为,天生的左撇子通过训练来动右手就会说话结巴,这个说法太片面了。其实是由于左撇子的孩子在训练的过程中太紧张了,以至于丧失了说话的勇气,所以变得结结巴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左撇子和身体有残疾的人往往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和社会地位。这通常是发生在文学和艺术行业,因为这些行业需要的感性成分比较多。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教育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时,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给予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的自尊和自信,不要让他从心理上失去平衡感,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不会迷失自己。
        勇敢是超越自卑的第一行动
        我们总是把野心勃勃和勇敢混淆在一起。其实,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无益处,相反,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当然,如果教师能够判断孩子在某个领域的努力是否有希望,能够确定孩子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那么,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更为有利一点。而野心勃勃能教孩子做什么呢?它只会让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和别人恶性竞争的渴望越来越高,甚至到最后,孩子会因为不堪忍受压力而变得一事无成。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会体现在他性格的某一面,如争强好胜。但是,如果由于其他孩子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超越他们已经似乎不可能了,争强好胜者最后便放弃了。
        许多教师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或给较低的分数来对待那些他们认为没有表现出足够“雄心”的学生,希望以此来唤醒他们沉睡的“雄心”。如果这些孩子仍然还有某些勇气的话,这种方法也可能短时间奏效。不过,这种方法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学习成绩已经跌近警戒线的孩子会被这种方法弄得完全不知所措,会因此而有明显的愚笨状态。
        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温和的方式来关心和理解这些孩子,他们则会表现出一些令人吃惊的智力和能力。以这种方式转变过来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很害怕回到原来的状态。他过去的生活方式和无所作为成为警示信号,不断地鞭策着他们前行。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像着了魔似的,完全变了个样子:他们夜以继日,饱尝过度工作之苦,但却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
        我总是拿减肥成功之后的心理来和孩子的这种“雄心”做对比。减肥成功后的人一般都会比较好地控制自己的食欲,因为他们想留住现在的状态,他们太害怕回到以前了,所以他们总是极力用各种办法保持现状,如果有一点反弹便会自责。成功也是这样,如果他们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就会努力一直保持,他们的信心和努力都是勇敢的标志。相反,如果我们总是对孩子失去信心,每次在他做事之前就对他说这样做肯定会是个错误,那么他对自己的具体行为进行判断时也会失去信心。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所谓的“坏”该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没有转化为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对学校要求的拒绝。于是,他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症状,逐渐堕入不可救药的境地,甚至不仅没有进步,还在退步。他越来越乐于成为一名小丑,不断地捣蛋戏谑,引人发笑,除此之外,无所用心。他还会激怒和招惹同学,旷课逃学,或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打成一片。
        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勇敢时,要给孩子适当的信心,这些会决定他们以后的发展。家庭教育处于学校和社会的中间位置,对孩子的引导作用及其重要,要想让孩子弹奏好生活和学习这部曲子,必须教好孩子谱子,不要让他们在最基础的环节就出错。
        “坏孩子”也是宝
        学校是孩子们聚集的一个地方。正是由于各种各样性格的孩子都聚集在那里,所以要想让孩子一直顺着自己的性子成长是很难的。学校总是试图按照所在时代的社会理想来教育和塑造个体。学校会按照一个惯有的模式塑造一个统一的人格标准和行为表现标准,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一致的。那么,孩子的一切应该遵循的行为就很清楚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被分成好孩子或者坏孩子。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一个特定行为或态度,例如,把上学拖延理解为他对学校布置的任务的不可避免的反应,那么,对这个具体行为进行判断的不确定性就荡然无存了。孩子的这种反应仅仅就是意味着他不想上学也不想努力完成学校的任务。所以就把这样的孩子定义为坏孩子。
        有些学校为了培养出自己的标准学生,或是对这样的“坏孩子”失去信心,不管不问,或是对他们施行“积极”的打压政策,不让他们的“坏语言”和“坏动作”得逞。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家长,在提起他的孩子时,他总是摇头叹息,把自己的孩子说成是彻底的坏孩子,对孩子失去教育的信心。
        既然父母和学校都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那么孩子自己呢?他会怎么做?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逃避。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孩子会做出一些特别的行为,如顽固和无礼,这些行为自然不会赢得教师的赞扬,但却可以吸引教师的注意和其他孩子的崇拜。他们因此会把自己视为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在学校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孩子会在很多别的同学的怂恿下顶撞老师,当着很多人的面让老师下不来台,这种孩子的心理就是:既然我不能作为正面教材受到你们的肯定,不如就把反面教材做彻底。
        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是在作为心理准备情况检验地的学校中暴露出来的。它们产生的根源并不都在学校,尽管它们的确是在学校才露出端倪。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对于这些问题负有教育和矫正的任务,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
        给孩子选择一个很好的基础教育学校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一个称职的学前教育老师会发现孩子的很多特点然后因材施教。现在很多家庭就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到了学校后会马上暴露出受到过分溺爱的迹象。他们觉得新环境给他们带来了痛苦和不适。但是这种孩子没有与人打交道的经验,所以他们不愿也不能获得友谊。孩子在入学之前最好已拥有一些如何与人交往的知识。他不能只依赖家长,而把其他人排斥在外,这就是很多小孩子在家里的时候很活泼到了幼儿园就变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要提前和孩子的学前教育老师沟通,注意孩子在学前教育时的身心发展。
        很多在家庭受到过分溺爱的孩子,他的适应学校的能力也是很弱的,可能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他不可能很专心。他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上学,这是很多孩子身上都有的早期厌学现象。孩子厌恶上学的迹象是很容易发现的。例如,父母每天早上都要哄劝小孩起床,催促他做这做那;孩子吃早饭的时候磨磨蹭蹭等。看上去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进步构筑一条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些只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普通不过的问题。但是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他们当做坏孩子,甚至在其他孩子面前也会这样称呼他。
        矫正这种情况和解决左撇子的问题一样:我们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改变。如果他上学迟到,我们也不能惩罚他们,因为这样只会加重孩子对学校的厌恶,让孩子不但不愿意去上学,还会寻找方法来应对自己的处境。当然,这些方法就是为了逃避困难,而不是面对和解决困难。我们可以从孩子的每个动作和行为中看出他厌恶学习、无力解决学业问题。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经常忘记或丢失书本,完全可以肯定,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不如意。
        假如我们进一步观察所谓的“坏孩子”,几乎总会发现,他们对获得哪怕是最微小的学业成功都不抱希望。他们这种自我低估并不完全是自己的责任。周围的环境对于他们走入这条错误之途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家人在发怒的时候可能会说他们没出息,以后也没有前途,骂他们笨蛋或无知。他们在学校感到似乎是在证实这些预言或漫骂,他们也缺乏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的长辈也同样缺乏这些能力)来纠正这种错误的看法和预言。因此,面对一件事情他们甚至还没努力去做,就已经放弃了。他们把由他们自己造成的失败视为不可克服的障碍,由此我们就知道给孩子的心理暗示有多重要了吧?
        对于大人来说,犯错误就改正或许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错误一旦发生,矫正的可能性就很小。这些孩子尽管做出明显的努力却通常还是落在别人后面。因此,他们很快就会放弃努力,并开始寻找借口来解释他们为什么旷课或者逃学。旷课和逃学是孩子让老师和家长最容易恼火的行为,这通常被视为一件非常严重和非常危险的劣行,总是要给予最厉害的惩罚。于是,孩子会认为自己被迫使用诡计蒙骗父母和老师。不过,还有其他一些使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手段。他们会伪造家长签字、篡改成绩报告单。他们会向家里编造一系列他们在学校所作所为的谎言,而他们实际上已经逃学好长一段时间了。在学校上课期间,他们会寻找藏身之地,他们会和其他已经逃学一段时间的孩子躲在一起。由于逃学,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就无法满足。这就驱使他们采取新的行动,确切地说,就是违法行为,来追求优越感。这样一来,他们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最终走向了犯罪。他们最终还会结成团伙,开始盗窃并且惹上其他恶行为,但是他们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一旦他们开始迈出这么一大步,他们就会寻求新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野心。只要他们的行动没有被发现,他们就可能犯下更大胆的罪行。他们会一意孤行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在别的方面不可能取得成功。受同伙行为不断刺激的野心,驱使他们做出反社会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极端自负,这种自负和野心有着同样的根源。它迫使这种孩子不断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突出和显示自己。当他们不能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寻得一席之地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向生活中的消极方面。
        有一个曾经杀死自己老师的孩子的例子是这样的:负责管教这个小男孩的是一名女教师,她认为自己很了解,理活动的表达和功能。这个小男孩在一个受到精心看护却又太过紧张的气氛中长大。这个小男孩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因为曾经心比天高,却一无所成,也就是说,他现在已完全心灰意冷了。学校和生活都满足不了他的过高期望,他便开始做违法犯罪的事,以此来摆脱教师和教育治疗专家的控制。因为社会至今还没有设立一种可以把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当作教育问题来处理的机构,换句话说,就是当作心理矫正的问题来处理的机构。
        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工作者都熟悉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即我们经常在教师、神父、医生和律师家里发现败坏和任性的孩子。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职业声望较高的教育者家庭,而且还会发生在那些我们认为是重要人物的家庭。尽管他们拥有较高的职业权威,不过,他们似乎没有能力为自己家里带来和平与秩序。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在所有这种家庭里,某些重要的观点不是被完全忽视了,就是完全没有被理解。其中的部分原因是这些作为教育者的父亲借助他们自以为是的权威把一些严格的规则和规定强加给他们的孩子。这样一来,他们就异常严厉地压迫了自己的孩子,威胁到孩子的独立,甚至剥夺了他们的独立。他们似乎在孩子身上唤起了一种反抗的情绪,唤起了孩子对记忆中责罚他们的棍棒。
        家长刻意的教育会使他们特别关注和监视自己的孩子。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件好事。不过,这也经常使得孩子总想处于被关注的核心。这样一来,这些孩子易于把自己视为一种用来展示的试验品,并认为他人应对此承担责任,因为他人是决定和操纵的一方。
        自卑和优越的源头在哪里
        有一个30多岁的女人阿芙拉,她经常对周围的人抱怨她生活得多么不愉快。事实上,她的学历不是很低,自身外貌条件也很好,但她一直没有一个好工作和一个温暖的家庭。许多人都不理解像她有这么还算不错的条件,为什么工作和生活上会不如意,后来她述说了她的童年,这才让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阿芙拉有一个还算幸福的童年,她的上面有三个哥哥,而她小时候又非常漂亮,所以家人把她宠得像小天使一样,什么都会满足她,还请了一位保姆专门照顾她。保姆家的孩子也在阿芙拉家住,但是保姆出于好心,觉着阿芙拉是个贵族小姐,不应该和她的孩子以及周围的孩子在一起玩,所以当保姆的孩子出去和外面的孩子以及阿芙拉的三个哥哥一起玩耍时,阿芙拉就被保姆留在家里。有一次,阿芙拉试图出去和外面的孩子玩,可是当她刚走到外面的孩子们身边时,那些孩子就开玩笑说:“巫婆,真的有巫婆!”阿芙拉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吓得连忙回到家里,她问保姆:“咱们这里真的有巫婆吗?”保姆告诉她说:“不仅还有巫婆,很多很多怪物会把你抓走,所以你千万别出去和那些坏孩子玩,他们都要被抓走的!”于是,阿芙拉就只能生活在一个非常小的圈子里,不能和外面的孩子接触。
        阿芙拉18岁的时候,家里人给她请了一位非常优秀的钢琴教师。钢琴教师是一位很帅的绅士,接触久了以后,他也被阿芙拉的单纯和美丽所吸引。但是他知道阿芙拉是大家闺秀,他们的身份差距太大,虽然喜欢阿芙拉,但教师还是竭力压制自己的感情。阿芙拉也对绅士教师一见钟情,有好多次,她都表现出自己的感情,但是教师每次都躲躲闪闪,阿芙拉顿时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她并不知道教师是出于尊重和胆怯才做出那种表现,而认为教师对她根本没有感觉,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喜欢。就这样,阿芙拉的童年和少女时代都过得很自卑,她觉得自己虽然在家里很受宠爱,但是外面人都不喜欢她,肯定是自己的容貌或者是别的方面都不好。其实这完全是她自己的臆测。
        阿芙拉在考虑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的时候,总是会感到自己的软弱;在从事某种职业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同性和异性的肯定,她也会感到自卑。在她还没有学会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时,她的父母就相继去世了,这样,她的王朝也就垮了。她的亲戚们当然不如父母照顾她照顾得周到,过不久他们便表现出对她的不满。于是阿芙拉便越来越自闭,以至于她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信心。
        布兰奇是另外一类女孩,她的自身条件和阿芙拉相差太远了。她只是一般家庭出身的女孩,她的长相客观来说还有点丑,但是父母一直给她乐观向上的教育,让她从小就和外面的孩子接触,也不阻碍她和男孩子的一般交往。布兰奇的家庭太幸福了,她从来没想过自己要早恋,于是她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找到了一家医院的护士工作,到了适婚的年龄她通过别人介绍和一个优秀的男孩结婚了。和阿芙拉的情况相反的是,布兰奇一直都觉得自己很有优越感,她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得到的一切东西都是应该的,我们当然也不会反对这样的理想吧?
        在人类的分工中,有许多可供安置不同具体目标的空间存在。我们说过,每种目标都可能含有少许的错误在里头,而我们也总能找出某些东西来吹毛求疵。对一个孩子而言,优越的地位可能在于数学知识;对另一个,可能在于艺术;对第三个,则可能是健壮的体格。消化不良的孩子可能以为他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营养问题。有时候我们给予了孩子我们觉得很好的东西,但却可能不是他需要的,于是他的自卑感越来越强,因为他没有在他的弱项上得到肯定,这也就是我们家长亟待努力改正的方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