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陆士祯
美国杨百翰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表明,不经常社交的人与社交频繁的人相比,死亡率会高出很多。可见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对他的一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交往是人类社会惯常但又复杂的现象,一个人的交往状况涉及观念、品质、心理和能力等诸多因素,而孩子处于社会化的起始和关键阶段,无论是交往的意识,还是交往的能力都十分欠缺,加之大多数孩子处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天性胆怯。此时,没有及时的教育引导,就有可能错失教育时机,以致影响孩子一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状态。
我们常说,道德实际上是一个人与外部世界相容相处的客观规则在自己内心的主观反应,是社会规则的一种积极内化,它要体现在一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中,所以它就不仅仅是道理,还是能力和心理素质。社交就是一个人社会道德的集中表现,社交品质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也是难度较大的课题。
带孙子出行,老奶奶问好,安安不予理睬,沈老师遇到的是很多家长经常遇到的问题,“心里不安”“尴尬不已”正是很多家长经常会有的感受。关键是沈老师没有选择一般家长的态度:斥责、强迫, 也没有严肃正经地给孩子讲道理,而是选择了“耐心等待机会”,选择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并在实践中体会。
在这里,孩子的实践不应是纯“天然”的,也不应是放任自流的,要想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家长必须实施及时、细致的辅导。
一是认知上的引导。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是发展任务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在儿童早期的九项发展任务中除了“学习走路”“学习食用固体食物”“学习控制排泄机能”等生理发展任务外,还明确列出了“形成对社会和身体的简单概念”和“学习判断是非及发展良知”两项社会发展任务,以及“对父母、兄弟姐妹及他人产生感情联系”一项情感心理发展任务。幼儿期的孩子实际上已经具备基本的社会认知能力,如果家长经常适时地给孩子介绍社会礼节及各种规则,并将其具体化,孩子就会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懂规矩、善于和别人交往等行为特征。
二是要重视孩子交往品质的养成。好的交往模式需要心理素质的支持,这就需要家长注意教养态度,不过分溺爱,也不过分保护。对于孩子不良的任性行为,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不对的,不可以随性而为,同时要放手,千万不能强制规定孩子的交往范围,简单地限制孩子的交往行为。对孩子过分纵容,孩子往往就会攻击性强、不受同伴欢迎;对孩子过于保护,孩子就会在周围同伴中表现出不安和拘束,胆怯和害羞。在交往中,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也是很重要的心理辅导,儿童间的争执是正常的,而且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交往程度的加深日益增加。帮助孩子学会分辨自己的情绪感受,及时纠正他们在与他人互动中产生的情感偏差,对于孩子健康交往心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第三是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并注重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交往需要能力的支撑。例如,语言表达是人们交往的重要途径,幼儿正是形成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沈老师孙子从简单的“谢谢阿姨”,到“姐姐,我想和你一起玩沙子,可以吗?”表现出了交往语言能力的成长。尤其是后者的态度和语言表达方式在交往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交往中向同伴提出要求,有礼貌地说:“请你给我玩玩好吗?”大多数会获得同伴的允许,而被请求者即便不能马上答应,也可以说:“好的,再等一会儿好吗?” 这样有礼貌的方式需要在孩子幼儿时及时具体地引导,也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
交往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也是儿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和必须掌握的技能。但任何时候,成长都是不能替代的,它需要孩子自己的体验。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