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2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常逼孩子打招呼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23:0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父母一起碰到父母熟悉但自己并不认识的朋友时,父母通常会说“XX,赶紧叫叔叔(阿姨)好呀!”,如果孩子此时未开口,可能就会被父母指责“没礼貌”。久而久之,孩子也逐渐习惯父母在这种公众场合下的批评。其实,孩子遇到陌生人表现出畏怯和害羞,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世界,直接指责是对他们自尊的一种伤害。让孩子学会礼貌,关键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了解更多关于孩子成长的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炫青教育  xuanqingaaa)

别逼孩子打招呼

「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 赶快说阿姨好呀!」回到台湾三个星期,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导、半强迫的要他们手中或怀中的幼儿跟我打招呼。(了解更多关于孩子成长的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炫青教育 xuanqingaaa)

个儿小不表示自尊线也很低

每一回听见大人这样说孩子,总觉得好不忍心。我曾经是小孩,现在又天天与幼儿相处,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成人失望。而这种种的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揪出来。

我常想,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应该承受呢?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儿呢?

或许这其中的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矮矮的身驱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此外,成人的话是一种教导,「孩子就是要教!」

更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也被默视了,所以现在长大了的我们,也看不见幼儿的自尊心?我们看不见那站在巨人丛里的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我们看不见小小孩的罪恶感,因为连他心爱的爸妈(甚至爷爷奶奶)也觉得他不够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视下数落他。

是的,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贴孩子标签(没礼貌、太吵、不听话……),「警惕孩子」的目地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但是羞辱有用吗?以羞辱为手段的幼儿教养,会有什么问题呢?(了解更多关于孩子成长的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炫青教育 xuanqingaaa)


一、语言的暴力

在以羞辱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吊诡,是语言的暴力。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倒霉生到你……」等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这类的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孩子生活在这类的语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愿望,所牺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严。

伤害孩子的尊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觉得不应该正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伤害孩子的尊严,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默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

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记得,你的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刹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人安不安全?」、「他对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遗憾的,许多成人在引领幼儿接触他第一次遇见的人时,会忽略掉幼儿的这个观察,这道「安检」过程。更让孩子担心的是,他还来不及反应,这个陌生人,就会靠他很近,摸他的头、拍他的脸。雪上加霜的是,在错愕下,自己心爱的爸妈(主要照顾者)还责备他「小孩子不能没礼貌、害什么羞嘛、不听话、让大人丢脸……」。在这几重因素下,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重要吗?大人怎么想,小孩也该立即这么想;大人认为要有礼貌、见人就得嘴巴甜的叫人、打招呼,那小孩也该立刻这么做。孩子会认为不这样听话,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吗?

三、罪恶感的建立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去试探我这样做,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这种种试探的结果,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或惹毛了哪个人,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左。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同样的道理,当幼儿因为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却得不到认可,又听见成人一再说自己无礼时,他会产生罪恶感。一则可能孩子觉得愤怒,反而不去做;二则也可能孩子觉得自己太差劲,就不得已顺从了。不管是绝不依从或暂时顺服,两者都忽略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样顺从,也因为自己的感觉有错,还是不好。(了解更多关于孩子成长的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炫青教育 xuanqingaaa)


从尊重中学会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关键,仍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以我在书店看到的场景为例:

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

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

王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好可爱,小涵再见。」

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例子里,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

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那一天离开书店后,我在一家公司的楼下碰见友人。才一见面,他立即对着他那三岁的外甥说:「快叫李阿姨」。静寂一秒后,他催促说:「快叫人,小孩子不能没有礼貌。」

而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就是静静的对他微笑,慢慢的说:「你好,我是李阿姨。你不认识我,有些害怕,对不对?」

我想藉由这样的说法,让小孩安心,也提醒那个大人。但无奈的是,那个看不见小孩心情的大人又继续说着:「这么没有礼貌……。」眼看着那嘴巴越抿越紧的小孩,心中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
(了解更多关于孩子成长的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炫青教育 xuanqingaaa)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