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29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本挑战你育儿观的畅销书,其实论证了“孟母三迁”的道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7 08:4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鸿帆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这是1995年,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心理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的开头。


朱迪斯·哈里斯

两年后,哈里斯凭借这篇论文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的“乔治`米勒奖”。具有讽刺意义的是,37年前,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的她收到了学院“决定不授予博士学位”的劝退信,而当时在那封信上签名的心理学系执行主席,正是乔治·米勒本尊。

哈里斯没有成为哈佛博士。但这些年来,她以“独立研究者”的身份,撰写了多本关于“儿童发展”的大学教科书和畅销科普读物。其中,她的代表作、新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发行的《教养的迷思》,因其对“传统”育儿理念的挑战,在学术界及西方普通家长的心中引起了巨大的震撼和争议。


《教养的迷思》的核心观点是,那种认为父母对孩子的个性影响深远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其实很小,而真正有影响力的,是儿童接触到的同辈群体以及他们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当然,遗传基因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朱迪斯·哈里斯用了大量生活中的例证来证明她的观点——

为什么,一对永远把家里收拾得纤尘不染的父母会养出不拘小节、甚至邋里邋遢的子女?

为什么,父母再强调“男孩女孩一个样”,不同性别的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后都会迅速表现出强烈的性别意识?

为什么,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兄弟姐妹甚至同卵双胞胎,长大后会拥有迥异的个性?

为什么,孩子会有所谓的双重甚至多重人格,在家里的时候一个样,到了学校却又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为什么,移民二代的说话口音,和他的同学们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为什么,英国早期上流社会中的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由保姆养育,接下来的十年在寄宿学校度过,但最后的言行举止总是颇有“乃父之风”?

……

例证之外,还有文献。在该书的理论阐述中,两位美国当代著名学者——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与与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身影频频闪现。

作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与国家科学院的双重院士,贾雷德·戴蒙德长期以来致力于在科学、历史、社会的交叉点上探究人类的文明与未来,他第一本为知识大众写作的著作是《第三种大猩猩》。受其影响,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多次提及黑猩猩,试图从人类的“近亲”身上发现人类自身的奥秘。


比如,作者在文中举例,上世纪三十年代,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凯洛格教授及其妻子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抱了一头七个半月大的雌性黑猩猩“瓜”到家里,以相同的方式抚养它与他们十个月大的儿子唐纳德,其目的是看看在人类家庭环境下长大的黑猩猩能否获得人类特有的能力;结果,“瓜”并没有成为一个“人”,但却把他们的儿子“同化”成了一只黑猩猩,后者爱咬墙、会在进食时大叫、在14个月的时候手里拿着橘子“唔哈唔哈”地奔向父母,到了19个月还是只会说三个英语单词。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按照朱迪斯·哈里斯的解释,这证明了对于“人类幼仔”来说,“同类”的影响要远大于父母的影响。不仅如此,它还能佐证该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即“童年”对于一个人最终人格的塑造力极其有限:在19个月的时候看起来非常“弱智”的唐纳德,后来考上了哈佛大学医学院。

而受著名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斯蒂芬·平克的影响,朱迪斯·哈里斯对于语言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她在书中重点论述了移民家庭孩子的双语能力——他们在家里说母语,在外面说第二种语言;让他们在新的国家呆上一年的时间,就能很容易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朱迪斯·哈里斯将这种双语能力称作“代码转换”;双语代码的转换开关,在孩子们每次进出家门的时候都会响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不稳定的情形终究会发生变化;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外面的语言”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而“家里的语言”则停滞不前,只能应付和父母的日常交流。也就是说,当“外面的文化”和“家里的文化”不一样时,最终的赢家往往是“外面的文化”。

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外,哈里斯还会不失时机地挑战、批驳目前一些流行的“育儿理念”,指出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其实可能只是非常浅近的、经不起太多推敲的假设。比如,在今天很有市场的“母子联结”理论(该理论认为婴儿出生后应立即放到母亲的怀里;母婴分离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其实主要是基于对动物模式、尤其是山羊的研究。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像山羊一样,像鹿的产后敏感期就和山羊大相径庭。

当然,哈里斯的这些说法,终究也只是一家之言。其最为积极的意义,也许是能帮助家长从“我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的罪恶感中解决出来。她向父母所传递的信息其实是:你什么都可以做,但可能什么都无法做到。

就像《时代周刊》的记者罗伯特·赖特的评论:“哈里斯向读者传递了一个核心、令人信服的信息,即许多父母极大地高估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在这个人们对父母教养产生高度焦虑的时代,该信息有助于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

可惜的是,即使信奉了《教养的迷思》这本书的核心观点——父母及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环境并不能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决定孩子一生的因素发生在他们的同龄伙伴身上——家长们也不能从此做甩手掌柜。他们自己也许无法直接塑造或影响孩子,但他们可以决定孩子的同龄群体和成长环境。

在该书接近收尾处,哈里斯写道,父母拥有“选择孩子同辈的权利”——

你只要搬到一个不同的社区,或选择一所不同的学校,你就可以改变孩子的生活轨迹……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冒着孩子被排斥的风险,把孩子送到一所最好的学校,一所有聪明、用功学生的学校,一所没有人因为你爱读书或拿A取笑你的学校。

当笔者读到这里,禁不住哑然失笑。我想到了无数为了儿女择校问题而煞费苦心的家长,以及今天中国的大中型城市那神一般的学区房房价。原来这本旨在颠覆“传统育儿观”的西方畅销书,兜兜转转,最终讲的是一个“孟母三迁”的道理。也就是说,这还是一个“拼爹”“拼妈”的世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0-27 10:26: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共同进步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0-27 10:32: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共同进步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0-27 11:19: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共同进步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