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自从和孩子在公众场合见识了中国家长对“分享”一词的各种惊人诠释,“分享”如今变成了我最警惕的行为动词之一。
而分享的本意却不是如此的。词典是这么解释的:“字面意思是共同享受,也可以指让别人也感觉到自己的感受,或者同别人述说自己的感受。”字典里的分享是一种正面的东西,是值得提倡和发扬光大的。毕竟,谁不喜欢双赢或者自利又利他的东西呢。
可是我和女儿遇到种种关于“分享”的情境,却统统惊人一致地都不在词典的理解范畴之内,每每遇到,都足以令人错愕得大跌眼镜。这种“打着某种旗号行另外之事”的情况,大概是中国人最擅长的。
在小朋友聚集的地方,“分享”一词出现的频率应该是最高的,大部分时候这个词出于大人之口,实践于孩子身上,映射的却是大人世界功利而缺乏界限的一面。
说两个我们遇到过的例子。
“打着分享旗号的利己主义” 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在河堤边上玩,出门的时候她自己带了一个玩具车,到了河堤就自己在地上玩。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妈妈领着一个小姐姐也走过来玩,小姐姐看见女儿的车想玩,就告诉她妈妈。她妈妈没有问我的孩子乐不乐意,就摘了一片树叶给她女儿说:“去,你拿这个去和她换吧。”小姐姐拿着树叶跑过来把树叶递给女儿就想把玩具车抢过去,女儿不乐意,紧紧拽着小车不放,盯着我(意思是让我帮忙)眼睛就红了起来。小姐姐的妈妈看见我女儿不肯放手,就和她女儿说:“妹妹小气不愿意和你分享呢,你自己玩吧。”
如果是平时,有小朋友真的想玩女儿的东西,我一定会跟女儿商量能不能把玩具借出去,但遇到这种情况,我一丝一毫想“分享”的念头都没有,因为这种打着分享旗号的利己主义者,想到的根本不是分享,而是假借分享之名的“掠夺”,然后“掠夺”不成,还要给不愿意被掠夺的人扣上“自私”、“小气”的帽子。
“分享分享,不分就抢” 某天我带孩子到沙池玩,女儿拿着一个装零食的塑料罐子装水,在沙池玩沙的另一个比较大的姐姐走过来不由分说地就想拿走自己玩。女儿不乐意,于是两人手各持一端都不肯放,眼看女儿就要委屈得哭起来,姐姐突然怒吼一声:“你要和我分享!”我赶紧走过去把罐子拿过来,明确告诉她“妹妹并不愿意和你分享,请你尊重她。”女儿明显地松了一口气,她觉得自己的界限被捍卫了,所以安下心来。姐姐的妈妈也赶紧跑过来,没有教育孩子反倒安慰自己的女儿,“不分享就算了,下次妈妈给你买个一模一样的,你自己一边玩儿去吧”然后领着孩子到另一头玩去了。
这一幕令我哑然失笑。孩子并不理解分享的准确含义,而那一声怒吼背后,反映的却是大人的心声:“如果你想玩别人的东西,不管他/她乐不乐意,你用‘分享’这个词去威胁他/她就可以得到。”在大人的世界里,这种状况就叫道德绑架。以道德的名义,逼迫别人做不乐意的事。
当然也常常遇过不分事理的大人和委屈的孩子。孩子明明不乐意界限被侵犯,一旁的大人还要帮着“道德绑架的坏人”说理,说自己的孩子自私小气,强迫自己的孩子“被分享”,甚至帮着“坏人”把自己孩子的东西抢走。孩子的委屈,可想而知。
除了“道德绑架”,这些事实背后普遍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人的自我界限缺乏尊重的状态。最容易绑架别人也最容易被别人绑架的,都是缺乏自我界限的人。这样的人,不尊重自己的意愿,也不尊重别人的意愿,教出来的孩子,同样也缺乏自我界限,要么被人道德绑架,要么爱道德绑架别人。
分享的前提是自主,和孩子谈分享更离不开年龄范畴。心理学家说:“1岁前的孩子觉得分享是个很有趣的游戏,可能会乐于分享;2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原本喜欢分享的孩子会突然变得小气起来;3岁之后,随着孩子心智进一步的发展,有了和小伙伴交往的欲望,可能又逐渐倾向于与人分享,以此去赢得友谊。”
所以,离开自主和年龄去和孩子谈分享,就是耍流氓。
再遇到这样的”耍流氓”,我们情愿被认为是自私小气的烂人,也不愿意自己的底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践踏和侵犯。毕竟,分享是情分,不分享也是本分。至于怎么教会孩子学会真正的分享,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尊重版权 请完整注明以下信息 再转载
“作者:梵娘 微信公众号:月亮与纸尿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