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度学习的能力与艺术

[复制链接]
胡萝卜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9:0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编者按】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然而,学习的深度,或者说深度学习的能力,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速度和能够到达的高度。希望本文能够让每个爱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去解码(或者说深度解读)一本书,从经典作品以及现实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感悟!

有时候和人聊天,聊到半路,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对方就会说:“你去看一下某人的那本书就知道了!”如果那本书我正好没读过,就不知道怎么去回应他了。如果当时对方可以把书里的观点转述出来,一方面我可以新学到些东西,另一方面讨论也可得以进一步深入。我想这种转述并不困难,因为既然看过这本书,那么就其要领阐述一二应该并非难事。可对于有些人,这样做确实并不容易。

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许多人有一种囤积癖。光电子书就可能下上好几个 G,若是遇到有意思的文章,也不由分说一篇篇地拷到笔记软件里。这倒不一定是件坏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产生一种错觉 ,认为囤积的这些电子文件就是自己大脑里的知识 ,或者当成了早晚有一天将存入自己大脑的知识 ,这就是极大的谬误了。

其实上面这两个例子大同小异,问题都出在我们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会做最浅表的加工,没有从深处审视,更不用说去下一些“解码”的工夫 。

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读,常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也无需做太深入的思考,并且理解应遵从本意,不可擅自演化。

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者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意味。你心中有什么样的问题,其实也决定了你观察的视角,从而就可能做出不同的解码。但是解码虽无一定之规,却还是有高下深浅之分。当然我们可以从基本的解码方法说起。这里,我提出一个“会说话的小黄鸭”模型来阐述 。

一只玩具小黄鸭,会说儿歌 、讲故事,这只“小鸭子”在不同人的眼中,却有不同的解读:

对于孩子来说,他关心的是“小黄鸭说了什么”,然后他听到的是儿歌 、故事;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小黄鸭是什么” ,首先他们会把它定义为一个玩具 (而不是一只“鸭子” ),然后他们可能会对这只鸭子的娱乐性、教育性、安全性、性价比等做出评判;

对于玩具工程师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小黄鸭是怎么做出来的” ,他们会思考和设计小黄鸭有哪些功能模块,会考虑它的电路结构以及声光效果。

事实上,在我们的学习中,也面临着这个“会说话的小黄鸭”的问题 。很多学习者,可能经常扮演的,仅仅是“孩子”这个角色,他们只关心这本书、这篇文章说了什么,它传递了哪些直截了当的知识;而可能有少数人,会从“家长”的角度去看,他们会从一个高度去审视面前的学习材料,会对它“是什么”做一个本质上的概括,然后从逻辑、论点、风格等角度,作一番剖析;同时可能还有更少的人,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观摩与研究的范本来分析。

漫画家幾米就是第三种人 ,他自述学画的经验,就是“任何书里的任何图”都要拿来看,仔细研究它们的细节,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画。乃至像英文的刊物,Times, BusinessWeek之类 ,里面的漫画也会特地找来看,他说他虽然不懂什么意思,但"就是会去看他怎么样表现那个图"。还有像日本女性杂志,他会专门去看里面教人敷脸的小图,这也给了他很多趣味,因为他会想“它怎么这么简单就可以把要讲的东西示范出来”,他的这种图解修炼法坚持了十年。

所以,对于基本的解码方法,其实就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 .它是什么 ?(对文本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定性)

3 .它是怎么实现的 ?(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写作、表达的手法)

当然解码还有更深的层次,比如法国哲学家家米切尔·福柯就曾经对比利时画家勒内·马格利特的作品《我不是一只烟斗》作了七层解读,并专门为此写了本同名的小册子,不过这种深度的解读,似乎已经超出了我们普通人所可以企及的境界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否善于对信息材料进行解码决定了我们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对某一事物的知识掌握,应区分了解(knowledge about)和知晓 (knowledge of)两个层次。比如对于跳伞这件事情,仅限于了解的人,固然可以头头是道说出跳伞的标准操作步骤一二三四,而如果被问到一些非常规性的问题,可能就会茫然无措,而掌握知晓层次的人则可以基于对跳伞设备的内在原理的理解通过一定的思考和推理后得出解答。

那么写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问:“我平时阅读的教材都是写得明白晓畅,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直接读下来,就能懂个八九不离十,似乎用不到你所说的解码?”这个观点既对,也不对。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学任何的材料,都需要解码这一过程,但是细想一下,即便是一部直白的作品,你如果去思考它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直白、如此清晰易懂,不也是一个解码的过程吗?这其实就是一种“基于样例的学习”。

其实很多领域的学习,就像学画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临摹过程。而很多伟大的作品,常常是把最美、最鲜的东西蕴藏在深处的,你不做一番努力和挖掘,很难尝到这份鲜美。除了基于样例的学习之外,解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全新的信息内容,如果不经解码这一过程,则不可能使其与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相整合。

对信息材料的解码,其实就是内在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把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士,分为“常规型专长(routing expertise)和“适应型专长(adaptive expertise),其中具有常规型专长的人具有一个基本固定的知识系统,可以以很高的效率把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材料按照已有的框架进行分析,而具有适应型专长的人则可以“不断进化 、扩充他们的核心能力,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迎合需求和兴趣的增长”。

这两种专家的差异的构成,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常规型专家所接触的材料 ,往往是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的,比如一位学者如果只看他所在学科的理论著作 ,那么他的知识体系就是固化的,他只能应对和解决在一个特定的理论范畴里的问题;而适应型专家常常主动去涉猎那些超出领域范畴之外的 、非常规性的 、情境化的问题 ,不排斥各种新鲜的经验刺激,所以他们的知识系统能够不断地扩展。

所以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就是一个适应型专家,他们可以有意识地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当然,解码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看一本书、看一幅画或者看一部电影,都是蜻蜓点水,获得一些模糊的体验、自认为足够和旁人吹嘘几句就完事了,并不愿去深究。因为深究起来,一本书恐怕读上一年都读不尽,一部电影看上十遍也看不完。但是,这不是不加以深究的理由。所谓学习,本身就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广度不够让人闭塞 ,深度不够让人只得皮毛。

因此,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尽量去找最经典 、最优秀的作品,进行深度解码 、模仿参研。卡尔维诺(意大利著名作家)在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一文中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他还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就是说对于经典的解码,总是能给你带来新的收获。一部经典是读不完的,它甚至可以在你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成为你的老师。

福尔摩斯曾经对华生说:“你只是看,你并没有在观察。”深度学习者充当的正是福尔摩斯的角色,他需要基于对象构建现场,借助工具和细节,找到一条通路,然后发现真相。

【文章来源:知乎、MIC营销与创新社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