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2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做一个没有原则就妥协的父母

      [复制链接]
      胡萝卜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1:1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德】提尔·巴斯蒂安
              来源:《好孩子需要“坏”父母》
        父母满怀热诚地期待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然后是一路辛苦地抚育和培养,直至他们在生理和人格上都能够独立自主。如此艰辛的一条路,然而父母还是做了这样的选择。或许每一对父母在选择养育孩子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由和目标。
        首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相比,孩子的童年应该被营造得更加温馨、活泼、快乐、积极。
        其次,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爱自己。这是一个基本的关于投入与收获的问题:父母千辛万苦地将孩子拉扯大,希望孩子爱戴自己,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然而现实中的情况是,孩子们经常让父母失望。我们应该正视到,这是所有父母的一种最基本的需求。然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我们只要最优秀的(孩子)”导致了父母养育孩子目的的偏差,从而引发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原本就不简单,而现在某些错误的认知则又让这些问题越来越复杂。
        孩子们都有什么样的需求及爱好?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们的需求和爱好与父母们的不同,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当孩子与父母的利益不同时,因利益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总会在某一天浮出水面,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程度更加剧烈的冲突。
        不同辈分的人因为利益的不同而导致矛盾和冲突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也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情,历史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当时的希腊人民控告,因为他们认为苏格拉底为希腊的青少年带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毒害了他们,最后苏格拉底为此被判处死刑。而苏格拉底则一直对当时的希腊青年表示不满,他为希腊青年写的挽歌《当代青年》自出现之日起就一再被人们传诵。“存在于不同辈分人群之间的冲突, ”心理分析学家沃尔夫冈 ·豪赫海默( Wolfgang Hochheimer)认为,“是人际交往之间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产生于人类历史的开端,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 ”
        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还有待补充。存在于不同年代与辈分人群之间的问题无处不在,但是如今人们对于这种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却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与苏格拉底被审判时已有天壤之别。而引起这一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人们越来越注重和谐,尤其是不同辈分与年代人群之间的和谐。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利益总是不同,每当这两个人群因为利益不同而发生冲突时,父母们总是会利用严厉的手段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而这所有的一切在以前都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生活在今天的孩童则幸运多了,因为这种来自父母的专制差不多已经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但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还是需要进一步改善,我们还需要做出多种努力来维系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互动,父母不仅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绝对的专权暴力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孩子,还要尽可能地减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利益差异以及共同生活中的冲突,尽管有人说这些差异和冲突是无法避免且必然会出现的。最为理想的目标是,在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连丝毫差异和冲突的兆头都感觉不到。
        有一件事是无可辩驳的: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难做。尽管他们很少向周围其他人寻求帮助,但是各种教育孩子的建议、小窍门还是铺天盖地而来,最终将他们完全包围。此外,他们还要尽可能地掌握并熟悉“官僚手段”(这里指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父母对待孩子应该刚柔并济,既不能一味地宠溺,只用怀柔政策,也不能只使用权威和暴力,对孩子实行铁血统治。对待孩子,父母应该学会合理地使用官僚手段,就像统治机构对待百姓一样,恩威并施)的应用,唯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父母。对于很多人而言,成为合格或者成功的父母已经变成了严重的精神负担,他们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优点并加以保持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进而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现在,这种对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了,父母要承担的义务也越来越明朗化。在这种备受压迫的情况下,父母要想维持原本不受约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也变得越来越难。
        与此同时,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也在急剧减少。做父母的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一旦他们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他们就总是会想方设法地使孩子们尽量度过一段轻松自在的美好时光。友好的家庭环境和和谐的共处氛围是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如果所有家庭成员都愿意为了这一美好愿望而共同努力的话,那么家庭成员之间因冲突而导致的不和、纷争和抱怨可以从一开始就被扼杀掉。当然,有些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即使家庭成员有心扼制,它们说不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又突然浮出水面 ——并且通常还是在一个特别不适宜的时候 ……
        现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其主要责任应该由父母这一方来承担。由于父母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所以可以用来陪伴子女的时间自然越来越少(现今社会中绝大多数父母正面临着这一状况,我自己也是如此)。“由于白天一整天都在工作,孩子被冷落在一旁,所以父母通常深感自责和内疚。下班以后,就会尽量不惹孩子生气,甚至做出讨好孩子的举动。一方面,父母总是担心,当自己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时,孩子是否会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孩子能够忍受现状,甚至希望孩子能够谅解自己。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向自己表明,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自己也能照顾自己,一切其实并没有那么糟。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父母开始试图为孩子营造一个梦幻的王国:每天晚上父母下班回家后,孩子就成了家里的小公主或小王子。‘我们已经亏欠了他们这么多(因为我们总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缺席),我们怎能再对他们做出更多更过分的要求呢(当我们能够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候)?’所有受自责感折磨的家长们都几乎抱着这种心理。 ”
        家长们这种内疚的心理十分常见,但是引起他们内疚的原因并不一定都是因为他们忙于工作。除却耗去父母们大多数时间的工作之外,可以造成他们内疚的原因还有很多,而这些原因,一部分是父母自身的原因,另一部分则是社会因素,比如现今社会对父母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我们注意到一件事情,当我们越是有计划地刻意地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事情往往越是会有出人意料的发展;当我们发现自己没有达到预定要求和标准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羞愧甚至难过。如果“摩登完美父母”有一个行为标准的话,如果这些标准以文字形式被固定下来的话(还有哪个已经为人父母的人可以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有受到这些标准的影响),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将会在无形中被提得越来越高。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些父母,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感到沮丧,因为这些标准并不能使他们一直完全满意。“重新考虑该如何对待孩子,及时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永远都不会嫌迟,并且也永远都不会多余。”在德国,曾经有一本流传甚广的有关儿童教育的专著,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它不同于当时流俗的一些作品,只凭借热门话题吸引看客前来购买,相反,书中叙述的内容真的具有一定的道理,作者甚至还首次提出了某些观点:“你们的孩子从来都不是天使,但是你们却可以成为越来越出色的父母,可以做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这句话富含了人类的基本伦理道德,隐藏在这句话后的信息也很明了:做父母的永远都别想休息或怠惰,为了成为完美的父母,他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持续不断地努力。当他们的修为达到和上帝一样的水准时,让人满意的结果才有可能出现,尽管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近似为零。
        现在“成为好父母”的这种意识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于父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这种高压下,父母没有变得“越来越好”,沮丧的、惭愧的、不满于现状的父母却越来越多。
        当人们越来越严肃地看待生活,还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孩童就已经被赋予了众多厚望,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下面的情况就变得十分棘手了:孩子们要满足这些人的所有愿望,最后导致一件事的发生 ——毕业考试变得十分重要。而这又导致了另一个后果:由父母与孩子组建的公共生活领域最终变成一个带有夹层的关系网。
        一方面,现在的孩子被当做一个小大人来对待,他们需要面对来自父母和老师的高度期望,尤其是在学习成绩方面的高要求,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必须不懈地努力,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他们的日程表中总是写满了各种需要参加的,对他们而言十分重要的活动。)
        另一方面,他们又都被当做天使一样高贵的“小公主”或“小王子”。当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时,所有来自社会的各种期望和压力、他们需要承担的义务都被扫除一空,那时,整个世界就围绕他们而转,他们是那个世界的主宰。(当然这种情况是有一定的空间限制的……)
        其实,孩子与父母之间之所以会存在这种特色分明的夹层关系,父母才是“罪魁祸首”,父母的矛盾心理、来自他们内心的激烈冲突促使了他们的行为,从而导致这一结果。在父母的心中,他们既想为孩子打造一个人间天堂般的生活环境,又想满足自己的愿望(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孕育孩子一直被认为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每位成为父母的人又都希望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可以尽可能少地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最好能够完全不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尤其是工作机会绝不能因此减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将生活中各种矛盾协调一致的确很难,所以总是有人在感慨“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情况是如此复杂,问题又难以解决,因孕育孩子而带来的冲突还在不断加剧(并且这些冲突在通常情况下还是不可调和的),这一切简直就像一道原料丰富的浓稠的调味汁一样 ——一团糟。针对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这种情况,一句具有指导意义的“至理名言”横空出世了:“不要吵架就好。 ”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之间是否有过公然争吵的行为,对家庭的影响十分大。调查显示,从未有过公开争吵行为的家庭,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尽管争吵可以改善情绪。至于争吵为什么可以改善情绪,没有人可以说明原因,即使是吵架者本身也说不出具体的所以然来。然而除却这方面的原因,争吵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好。如果争吵的情况持续下去,父母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争吵造成的恶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直接加剧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二是将冲突暂时隐藏起来,然后在未来的某一天更加剧烈地爆发。如果孩子和父母双方都能意识到存在于他们之间的不同利益并能正视它们,如果他们都能够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并接受彼此间的差异,如果他们都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些不可回避的冲突寻求解决之道,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就指日可待了,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善友好地相处也不再是异想天开的事情了。这样做的同时也意味着,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有一定的约束关系,并且双方都应该自觉遵守这种约束关系。当孩子们总是要面对一堆规则的时候,他们自然是很反感的,尤其是当这些规则限制了他们的活动空间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也不愿意老是为了这种事情生气甚至发火,尽管他们有权为此恼怒。父母都希望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受孩子爱戴的,所以他们总是不能忍受孩子与自己的意见相左和孩子偶尔出现了幼稚脾气。有时为了营造一种完全是由父母单方面臆造出来的“和谐氛围”,父母还会用一些很奇怪的行为方式做出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欺骗自己的孩子,引诱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用一种成人才有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人是群居动物,没有任何人可以完全不与他人交流地过着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生活。由于每个人利益都不尽相同,所以矛盾和冲突自然应运而生。应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有人提供了一块十分有效的试金石,借助这块试金石,人们可以断定一个人的“危机公关能力”。面对不同的利益群体时,这块试金石还可以指导当事人如何更好地调停各方利益。那么这块试金石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有关这块试金石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面对冲突时,仔细想一下:“只有利用暴力手段才能解决这次的冲突吗,有没有其他更奏效的方法?”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暴力强迫是一件一直以来都普遍存在的事情。大人并没有考虑过 ——至少没有严肃认真地考虑过 ——孩子这个角色究竟代表着什么?他们也从未想过该如何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如同严肃认真地对待其他任何一个独立的作为人的个体。父母视孩子为依附于自己才能生存的后代,认为他们应该臣服于自己,当他们有任何忤逆行为的时候,理应受到鞭打。稍有能力的时候,他们就被迫去工作。
        即使体力不够,理性也还没有那么成熟,他们还是被当做一个完全成熟的大人来对待。更为不幸的是这种情况竟然还持续了几个世纪。首次引入“童年”这个词并将童年视为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是近代才发生的事情,“童年”这个词的发展几乎与工业化同步,也有可能就是社会的工业化才引发了人们对童年的重视和思考。“那时人们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视童年,社会上甚至首次出现了专门研究童年意义转变的人,如亚力斯 ·德·茅瑟( Aries de Mause)或者巴丹泰( Aries de Badinter)。随着研究的进行,整个社会开始意识到,在 17世纪以前的人们的观念中,并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童年’这个概念。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家长才开始在对待自己年幼的孩子时,更加注重感情的投入,他们被重视和疼爱不再是因为他们未来继承人的身份,也不是因为他们具有传宗接代的能力。即使是在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家庭中,孩子也不会再被当做是一种负担。 ”
        孩子究竟应该得到什么?这个问题是一本现今发行甚广的儿童教育类书刊的名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巴洛克时代,如果一个母亲听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她会作出怎样的反应?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她的反应很可能是很迷茫,因为她不懂你为什么会这么问,然后这个问题也随即被她抛之脑后,她根本不会费任何力去认真思考。这种推测可以通过下面的这个例子得到证明:沃尔夫冈 ·阿玛德( Wolfgang Amade)和康斯坦茨 ·莫扎特( Konstanz Mozart)的第一个孩子名叫赖蒙特 ·莱奥波德 (Raimund Leopold)。在他仅有六个月大的时候,上面提到的这对夫妇即孩子的亲生父母将他全权托付给乳母照料,夫妇俩于 1873年 7月的时候动身前往萨尔茨堡,做为期并不短暂的旅行。四个月后,也就是 11月底,他们才从萨尔茨堡尽兴而归。直到那时他们才知道“那个胖乎乎的、圆滚滚的、可爱的小家伙”已经于 8月19日死去了,他那年轻且充满希望的生命过早地与这个世界说了再见,离开的时候甚至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 如果康斯坦茨 ·莫扎特读了本段开头提到的那本书,她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失职,作为一个母亲,她完全没有尽到细心照料自己孩子的责任
        孩子究竟应该得到什么?这个问题在今天早已经成为了最热门话题之一。以前在处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时,父母总是居于强势的位置,他们可以不受丝毫限制地行使自己的“绝对权力”,现在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但是当我们做出这样的行为时,我们应该谨记,孩子对某些来自父母的行为是会反弹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本来就不会存在“生来就有的和谐”。我们应该明白,孩子与父母本来就不可能完全和平地相处,事实上任何两个个体在相处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冲突。如果有人已经决定要做一个合格的父亲或母亲,那么他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了,当自己的利益与孩子不同时,孩子的利益比自己的重要。如果您排斥这种说法并拒绝这样的行为,那么儿童教育专家建议您还是不要生育孩子比较好。位于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德国有两个法兰克福)市里曾经发生过一件让人十分痛心的事情。一位年轻的妈妈为了能够不受干扰地与自己的男友相处,将自己两个尚且年幼的孩子锁在了房间里,并且时间还长达两周之久。最后惨剧发生了,这两个孩子因缺水干渴而死掉。 2000年春季的时候,法庭给予这位母亲的判决是谋杀罪名成立,被判处终身监禁。
        当然,上面列举的这个例子过于极端了,在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家庭中,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是很小的。但是这个例子却告诉我们,当父母毫无顾忌地只考虑自己的时候,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可以恶化到什么地步。即使有时孩子似乎同意了父母这样的对待,情况还是不会有什么好转。如何在已经“失控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也是本书将要探讨的一个主题。
        关于独立自主的讨论(孩子们究竟应该得到什么也被列入议题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近五十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在这些深具教育和变革性意义的成果中,人们抛弃了许多成见和不好的习俗,尤其是一些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过于残忍和暴力的习俗。已经逝去的时代,例如莫扎特生活的时代,显然“不够好”,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因为现在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人案例的仔细观察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通过对无数人不同经历的比较和分析,我们总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至少可以吸取一些教训,从而减少自己犯错的机会。
        存在于辈分之间的冲突似乎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今天这个问题只不过换了一种新的方式再次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并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这次的问题不仅仅是一堆让人堪忧的数据和分析。衡量当代家庭问题的重心也不再和以前一样,仅取决于有多少孩子没有父亲或母亲。过去的三百年中,很多事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一个富庶的现代化工业大国里,就以联邦德国为例吧,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已经越来越罕见了,如果真有这样的大家庭存在的话,那它可真称得上是“奇葩”了。孩子的出生率与出生数量也都在不停地减少,独生子女变得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独居单身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同这两样事物的趋势一样,有关子女教育援助的专业书籍和各种参考书也如雨后春笋一样,茂密而又快速地都冒了出来,与此同时,教育咨询中心和其他类似的机构的数量也以井喷之势增长。而这一切现象都是与父母们越来越严重的不安全感相适应的,越来越多的父母需要各种教育孩子的信息、指导和专业建议。但这种局面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当人们的行为方式都被一种思想左右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在这种信息过剩、到处充满了自我辩解的大环境下,有些人开始发表新的言论,试图树立新的典范,并且这种言论开始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针对以往的观点(孩子们一定可以自我约束),新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将人们以前所认识的“沙漏翻转了过来”,一种完全与之对立的全新的观点浮出了水面 (这种观点主张“父母们拥有主导权” )。在如今各种教育书籍泛滥的情况下,“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观点显然是势单力薄的(至少作为作者本人的我以及我所坚持的观点所面对的情况是这样的)。以前,孩子们几乎没有丝毫权利可言,他们的兴趣爱好只能和父母保持一致,或在父母的鞭策下,他们特意去培养一种兴趣特长,因为唯有如此,父母才会考虑他们的兴趣所在并加以满足。今天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孩子们 ——尤其是小孩子 ——早已经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并且当他们提出需求的时候,还总是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父母们则将满足孩子的愿望当做自己的义务,对他们有求必应,甚至都不考虑他们的要求是否合理。
        过去,父母以极其淡漠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当成无关紧要且毫无任何权利的“寄生虫”。如今,人们号召以“正确的”主张和原则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们理应得到“与孩童相适应”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应该被尊重,而这种思想的中心是对父母与孩子关系没有成见地、不受拘束地探讨:孩子想要的和父母想给的总是不能完全同步,他们之间总是充满了冲突。未来的某一天,这两个人群或许会和谐相处,但前提是父母必须首先作出努力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冲突还是很常见。
        如何对待孩子与父母之间充满冲突的关系,是应该正视它,还是否定?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的三十年中 ——和任何一个时代一样,三十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婴儿成为一位父亲或母亲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仔细思考我们的教育步骤是否已经“偏离”了我们的初衷(与戴安娜 ·艾伦赛夫特的谈话主题),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又是为什么呢?
        哪些方法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修复,可以使他们之间得到平衡和调节?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论点的目的在于激起所有父母的勇气:重新拿起你们的勇气,仔细地彻底地(不要带着负面的先入为主的成见)去思考这个满是问题的复杂关系网 ——孩子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他们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我们对他们的期待究竟是否合理,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多大的独处空间?……同时自我反省,我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同反省我们自身大大小小的缺点一样。
        因为孩子的一些举动而生气,有时会害怕他们的一些举动,甚至为此会咒骂他们,这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常见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反过来说,当孩子们偶尔也有这样的行为时,我们也应该选择接受。父母必须认识到一件事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孩子会向自己的父母学习,与他人交往时什么事能做,什么事最好不要做。父母应该正视自己的行为和感觉,不要因为羞耻而不敢面对自己。敢于承认自己不是完美的,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父母也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会受伤、会生病、耐心有限、拥有自己正常的与孩子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的父母,他们才有可能学会如何适当地解决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利用诡计“从背后阴险地”击败孩子。最后,他们对父母与孩子关系之间的冲突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会再盲目地追随一些原本就不可能存在的(还具有破坏性的)“完美理想”,不会再盼望那些脱离实际的所谓的和谐。这样一来,他们也就会知道该如何更好更公平地对待自己和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真诚是人们共处并能进一步交往的基石。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不同辈分的人之间: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不会对孩子使用暴力手段,但是他们却会用其他的更恐怖的非暴力手段来苛求自己的孩子,比起这样的父母来,了解孩子与自己的能力和底线,不会对彼此做出过分要求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保护。这样的父母不会总是盲目地追逐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典范,例如总是想要更好的 ——在他们的眼中,只要是认真对待了,努力实现了“及格”(著名物理学家唐纳德 · W.温尼科特曾经这样说),那么已经拥有的一切就是最好的了。要达到这种境界,有一个概念必须被确定,那就是分清楚父母的责任是什么,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忽略他们的利益所在。
        为了将这个概念的轮廓勾画出来,并不需要父母亲自去探索每一个过程,并建立一个坐标轴,一条坐标轴标为“教育”,另一条标为“社会化”(或者“对所处文化的适应”)。事情究竟会怎样,不会取决于一场有关词语和概念的无意义之争,而在于人们对事情本身发展过程的理解。为此,人们首先还要考虑到生理前提,然后是历史成型过程,并为此进行一场争辩。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讨论将在本书随后的两个章节中出现。就像著名的原子物理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尼尔斯 ·波尔( Niels Bohr)曾经说过的那样,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一个真理更加的实用。总是有人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孩子或许也正承受着这样的痛苦,并且孩子与父母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你想要更好地了解现今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想要找到问题解决之道,那么你必须首先要知道,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样的大文化背景下,这些问题有了植根的温床。唯有对上述这些问题有了概括性的深入了解,你才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并找到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唯有本身具有独立自主性格的父母,他们才能引导并帮助自己的孩子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性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