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毛毛虫 于 2018-1-30 13:02 编辑
母女对峙视频: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你却一直认为她无理取闹
昨天,有妈妈特意发来这条微博,想讨论讨论看法。
父母究竟有多“耐心”,孩子究竟有多“倔”呢?大家可以先戳视频感受一下。
其实是一个生活中挺常见的场景,就是小女孩犯错了(具体原因不明)。
她坚持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并请求让自己静一静,父母则坚持认为孩子态度不端正,还没认识到错误,双方因此僵持不下。
看完视频,我统计了一下小女孩在这两分钟对话中的高频率词,分别是:怎么样*7次、自己静一静*3次。
确实,视频全程都充斥着女孩高八度的反问——怎么样?!
因为这7次声嘶力竭的反问,瞬间站队父母的人不在少数:
“这孩子怎么这么倔啊”、“比她妈还凶,胸闷的应该是她妈吧”、“不止该骂还该打”……
也有人表示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
“好像看到了小时候的我”、“我也有被逼疯的童年”、“小朋友知足吧,要是我跟你一样,我妈早一个巴掌呼上来了”……
所以,这真的只是凶、倔,以及女孩父母反复强调的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吗?
那为什么,父母一次次“耐心”的说教,却引来孩子愈演愈烈的反驳呢?
对立,是在不断重复打死结
一对想要反复证明孩子做错了的父母,和一个反复说明自己已经知道错了的孩子,你猜最后谁会赢?
其实我们和孩子的每一次对峙,都是损耗。
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孩子用情绪保护自己。
赢的一方会有什么奖品吗? 恐怕只有日渐疏远的亲子关系。
输的一方会有什么教训呢? 恐怕只有铺天盖地的挫败感了。
还记得之前有一条新闻,看完让我着实吃了一惊,细想又觉实属情理之中。
一名14岁男孩因睡懒觉不愿意起床,被母亲掀被子,气得从12楼跳下去,所幸最后落在11楼得救了。
虽然孩子们因为起床哭闹、反抗比较常见,可这种极端又致命的行为真是不常见,难道只是一时冲动造成的吗?
不是的,这是因为孩子长年累月压抑在心底的委屈、郁闷甚至是愤怒得不到排解,导致最后彻底崩溃。
如果孩子和父母长期处于一种对抗状态,积压了太多负面情绪,最后可能会抑郁,霸凌,也可能叛逆,或者胆小懦弱,并通过“消极攻击型”的行为爆发出来。
从表面上看这个孩子很消极,在他心里那些看不见的愤怒却在不断堆积,最终会变得好像很叛逆。
例如成绩下降、吸毒、性行为、“忘记”做作业或是其他一些他觉得会让父母烦心的行为,轻生也是其中一种。
而父母总是对的,因为年龄和阅历;孩子总是错的,因为年龄和阅历吗?
孩子就不该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偶尔犯一次错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天生就赋予了家长掌控权。
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养育孩子的正确方向,甚至是背道而驰。
“没有啊,我一直都有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啊,我打他骂他跟他讲道理,都是为他好啊,怎么能说是对立呢?”
不好意思,从你为了证明孩子是错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已经越走越远了。
就像视频里的这位妈妈,是的,她很冷静,但从头到尾都只有否定。
相反,孩子歇斯底里的呐喊,更像是孤立无援的控诉。
每一次振振有词的指责,其实都在孩子心里打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死结。
倾听,是迈出和解的第一步
在视频中,小女孩一共说了7遍“怎么样”和3遍想“自己静一静”。
“那又怎么样?!”
理屈词穷的孩子,面对两个资深老练的成年人,仅有反复这一句无力的挣扎!其实这是一种求救啊!
当父母对着“怎么样”愤怒不已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留意到那3遍“自己静一静”呢?
包括小女孩的妈妈。
从一开始女孩就表达了自己想“静一静”的诉求,却被妈妈完全忽略了。
然后就一同卷进了我前面说的“我拼命证明你是错的,你拼命说明我知错了”的漩涡中。
直到最后,女孩实在是无力挣扎了,又重复了两遍自己的诉求,父母才迫不得已同意了。
看到这里,很多妈妈其实都会深有同感——“我也不想变成这样的啊,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作为父母,作为成人,我们理应更成熟。
成熟的标志,不是一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即使在认为自己对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听听孩子的心声。
他们的心声,就是他们成长的脚印。
对于那些还不懂得用理智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们来说,情绪的出现,是我们介入的好时机,是让孩子从中获得成长的时机。
别让孩子的表达方式塞住你的耳朵,使你听不到他们要说的话。
你的眼睛也要观察孩子的表情,她虽然在声嘶力竭,但也许她的眼中含着委屈痛苦的泪花。
你的心也要跟你的耳朵在一起,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千万别忽视亲子间的共情,它拥有强大的力量,能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盟友,而不是旁观者。
当孩子在气头上嚷嚷的时候,除了可以给他一个镇定情绪的拥抱,逐渐帮助他释放愤怒;
还可以耐心温柔地询问:“宝贝,你生气了,是怎么回事啊?”
我们要关注的是孩子发怒的原因,而不是他表达愤怒的方式,要努力去理解他认为自己受了什么委屈或不公平的对待。
听一听,听孩子说。
如果他感到自己受了委屈,那么只有当他觉得你听明白他的抱怨了,他的愤怒了才会平息。
父母如果善于倾听,孩子就更能感受到被理解。
冷静的交谈和充分的尊重是相互的,也是需要我们通过实际行动去教会孩子的。
而如果我们无视了第一次,第二次……孩子很可能就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干脆连情绪都不在你面前流露了,二是以越来越强烈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
视频里的妈妈如果一开始就这样说:“好,你静一静,但是不能关门。不能关门我不打扰你,你静一静。”,也许就不会出现这2分多钟的剑拔弩张了。
最后还可以简单地加上一句“你冷静后我们再好好谈谈”。
因为对于事情的复盘肯定是需要的。
当孩子知道你很关注他的诉求,又表达了想跟他交谈的愿望,再加上一点点的冷却时间,接下来的沟通就会顺利很多了。
关爱,是良好沟通中的基础
大概每个成年人都曾经历过被坏情绪控制到无法思考,事后又追悔莫及。
我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情绪总会吞噬问题本身。如果任由坏情绪肆意增长和发散,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到头来早已不是对错的较量,而是情绪的较量。
评论里有人说:“因为是爸妈,可以给她时间静一静。但以后呢?接触到真的社会,谁会这样惯着她呢?”
不能惯着、宠着,要让孩子多受苦,体验社会生存的不易……这是很多父母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观念。
是的,没有人有义务去容忍和接受另一个人的坏情绪,所以孩子要从小学会自主调节情绪的方法。
只是,调节情绪是需要父母去引导的,而不是把坏情绪通通扔回给孩子要他忍住、坚强、懂事点就可以的,这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能力。
而一切的引导和沟通,都要从关爱孩子开始,并以此作为核心。
当不同的观点把我们拉开了距离,爱,却能把我们进行连接。
一句“妈妈爱你”,一个亲吻,一个拥抱,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的存在。
而如果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他的爱,他不仅会感到恼怒,还会抵挡父母的教导。
甚至因为太过渴求爱变得低微,或者走向反面,变得极其防御。
如何去关爱孩子呢?
享誉全球的情感辅导专家盖瑞·查普曼博士在《爱的五种语言》中提到。
我们可以用来跟孩子交流的有这五种爱的语言:肯定的话语、美妙的时光、礼物、服务的行为、身体接触。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主要的爱的语言,找到它并经常使用,这样可以使我们对孩子的爱表达得更充分。
这种爱的表达是无条件的,父母不必等到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才去拥抱他们、拍他们的背或是紧紧地搂他们的肩膀。
回到这个视频,我觉得小女孩的父母完全可以运用到任意一种爱的语言来和孩子交流,而不必像在打仗一样拉锯,针锋相对。
对子女的爱,会衍生认可和尊重。
当视频中的小女孩一直在强调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了”,父母却像没听到一样揪着“态度不端正”不放。
就像孩子希望自己能够静一静时,也希望父母能够后退一步,而不是继续咄咄逼人。
生活中不可能时时充满欢笑,可谁说我们不能微笑着去解决争端呢,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
每个错误都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每次父母在帮助孩子爬楼梯的时候,都是一次最美好的亲子互动。
还是那句:请站在他身旁和他一起变得更好吧,不要站在他的对立面让他觉得自己永远是错的。
助您 壹牛成功 祝您
本文由毛毛虫编辑(来源:萌芽研究所BUD(myyjs_bud)),分享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回帖,和众多的牛爸牛妈一起交流讨论!作者和壹牛家长论坛拥有最终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违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