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9265|回复: 19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题交流】要善于做“铺垫式”的父母,不要想做“拔高性”的爹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6-10-31 10:5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怎样做个好父母,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困惑。这里有篇张超老师的文章《要善于做“铺垫式”的父母,不要想做“拔高性”的爹妈》,看看能不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分享到壹牛家长圈,一是为了自力更生挣些金币,二也是希望借此能和大家交流:做什么样的父母才最有助于孩子成长?你现在是“铺垫式”父母还是“拔高性”的?这篇文章的观点你赞同吗?

      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经龙爸同意,回复质量高的帖子有单独金币奖励哦!挣金币的机会来了!



要善于做“铺垫式”的父母,不要想做“拔高性”的爹妈

北师大实验中学张超


       为人父母,总是全身心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能够“幸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美好的愿望往往事与愿违:“急切”的父母经常把自己认为的“好”、把自己认为的“幸福”,“有意识地”加诸于孩子身上,这个过程中,急切而有意识的父母往往会因为孩子的无动于衷而变得更加焦躁而丧失理性,被拔苗助长的孩子也会因为觉得父母的不合时宜而变得叛逆而失去信任……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最终会将孩子教育中最为重要而关键的一环——家庭教育——毁于一旦。

        面对以上日益严重的、被称为“青春期撞见更年期”的局面,我想说一说我对父母角色定位的认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要善于做“铺垫式”的父母,不要想做“拔高性”的爹妈。

       孩子有孩子自己的生活,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掌控能力,对比着想一想各位家长自己儿时与现在的状态吧,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儿孙自有儿孙福”。所以说,甘愿做“铺垫式”的父母,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在必要的环节上帮扶孩子一把,就可以了。不要总想着将几十岁人的经验一下子灌输给孩子,暂且不论家长的经验是否真实合理,更不说孩子是否真的愿意沿着家长的老路过自己的人生,就只是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拔高性”教育方式,就已经足够摧残孩子啦。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哪些“铺垫式”的教育呢?我觉得,有以下两个老生常谈的内容就足够了,一个是习惯与态度,另一个是观点与行动。具体解释一下,所谓“习惯与态度”,指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可以让他(她)一生致用的良好习惯和可以提示他(她)长久不背的基本是非观。总结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习惯和态度非常值得我们注意:比如能倾听的习惯,比如坐得住的习惯,比如基本的阅读习惯,比如正常的思维习惯;比如待人礼貌的态度、比如能为别人着想的态度,比如思考规则定义域的态度,比如遵守规则的态度等,以上所说的所有习惯和态度,其实都不需要家长说教,家长为人处世、言谈举止长期的潜影默化才是至为关键的“铺垫式”教育过程。
再来说说“观点与行动”的所指,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所谓“观点与行动”指向的就是“不怕困难”一个观点+“保持热情与好奇心”一个行动,说得通俗些就是遇到困难能够热情地想尽各种办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还是那句话,这个观点与行动也不能靠家长的说教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家长在认认真真完成的每一件小事中给予孩子“铺垫式”的影响。

       前面说的总是觉得有些虚,下面请允许我给出一个具体观点,帮助家长思考我们最应该给孩子的习惯与思想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最应该言传身教给孩子的习惯和观点应该是:“欣赏”别人但不要艳羡(习惯与态度),勇于尝试也要敢于放弃(观点与行动)。
孩子在面对纷繁的世界时不免会被眼花缭乱的新奇所诱惑,更是容易拿自己的劣势去与别人的优势来比较,在这些时候,家长有必要给予孩子基本的支撑和适当的引导,有必要告诉孩子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社会与社会的不同,我们应该学会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善意地去理解别人,更应该自信地意识到自我与别人的不同以及自我的巨大潜能,去除“自私性”的比较,摒弃“奴性般”的艳羡,拥有“自信满满”的乐观。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遇到困难和努力面对困难的过程。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起,勇敢地面对困难,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多多思考,努力尝试多种办法去解决困难。当发现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的时候,家长一定继续鼓励孩子做第二次、第三次的坚持,让孩子用最大的热情、最认真的态度努力多坚持几次,在此期间,家长请不要闲着,在孩子经历了两次独立尝试都无法解决时,家长需要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认真、努力,力争解决困难。但请特别注意,如果在多方努力、多次尝试都没有办法解决困难的时候,家长应该进一步与孩子一起面对失败,与孩子一起体会努力和失败带来的感受,并帮助孩子理解敢于放弃也是一种珍贵的品质。

        总而言之,我的建议是,做父母应该提高自己、言传身教,用陪伴给予孩子最为基本而厚实的基础,家庭是为孩子提供深厚地基的地方,我们不需要急着在这里建立高楼大厦,因为在家庭提供的深厚地基上孩子以后自己建造起来的高楼一定会更加精彩,让我们善于做“铺垫式”的父母,不要想做“拔高性”的爹妈吧

       壹牛家长圈的牛爸牛妈们,亮出你的观点来!大家一起来交流吧!

点评

父母的陪伴胜过任何说教。  发表于 2016-10-31 15:19
现在的社会和家庭都严重出现浮躁,那种及迫的想改变反而使事情越来越糟,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致远  发表于 2016-10-31 12:40

评分

参与人数 2牛币 +70 收起 理由
微微妹 + 50
成外龙爸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6-10-31 14:12: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这个话题,让我深思了许久,回想女儿读书的这几年,我和她一边经历,一边在总结纠正自己与她的教育和相处方式。曾经为了不听我的建议非常抓狂,想想那些无法入眠的日子,自己向远在部队的丈夫抱怨,一家人的亲情关系都受损严重,每每想到自己的数学能力好,但孩子的数学能力却没有丝毫的提升,那些无助的眼泪止不住。在好多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反思自己,需要改变自己才是出路。于是常常告诉孩子,她就是鸡妈妈最晚孵出的那个特别的鸡蛋,但是一定是最有潜力的那一个。所有的数学题,不再只交给补习老师,而是积极与她一起学习,请孩子当老师,跟我讲解难题,通过五年级一年的努力,孩子终于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只是孵出来比较晚的鸡蛋,但有很多潜力。常常听到补习班的学姐们讨论小升初,她会焦虑自己的将来,我安慰她,只要做好每天的事,会有收获的,如果没有去到最好的学校,我们也要做最好的那个自己。在一路鼓励陪伴下,顺利升入理想的初中。她把这个当作自己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看的出孩子的欣喜。小升初算是结束了,为了让我们走好接下来的路,我参加了7天,关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心理课程。这个课程跟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让我知道怎样让孩子尽快适应寄宿生活,孩子想要怎样的沟通,想要怎样的成长。当初一的生活即将开始时,我和孩子做好准备了。每周回来,都放大老师对她的肯定和期望,让她心里充满希望启程,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所有的困难。当她抱怨某位老师的时候,积极与老师取的联系,看看学校里的情况,帮助她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解除误会,从心里尊重理解老师,爱老师。学习上,曾经帮她规划学习计划,现在也慢慢不再插手,让她分析每个学科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计划。初一开学快半期了,所有老师都夸赞孩子的教养好,客观,积极,是一个有自己目标的,有潜力的孩子。当我们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时候,真的要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管的太多,当孩子学习没有积极性的时候,真的要思考下,自己为孩子心里埋下了多少希望的种子……当孩子不尊重老师,跟同学相处不好时,我们更要思考,自己对老师从心里是否尊重,是不是交给孩子足够的换位思考的本事……想想这两个月的初中生活,孩子的生活能力变化很多,数学学习能力,也从入学周考班上36名,上升到前十名。当孩子对地理兴趣浓厚时,她告诉我,她要学好地理,才让她为自己考古的理想更近一步。我很惊讶孩子的变化。所以当孩子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不管早晚,一定会有生根,发芽的时候。我们要成长为孩子心里成长型的父母,孩子会的,我们会,孩子不会,我们也会,不是为了管理她,而是当她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建议。做好孩子的榜样,做一个终生爱学习,不停歇的人。

点评

看到这个话题,引人深思。在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的条件下尽量多陪陪孩子,毕竟时间是不等人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09:54
学习了,感谢分享!好妈妈赞一个!  发表于 2016-11-3 11:14
您是一个有心的妈妈,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赞  发表于 2016-10-31 14:21

评分

参与人数 2牛币 +50 收起 理由
成外龙爸 + 30 赞一个!
微微妹 + 20

查看全部评分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6-10-31 18:07:24 | 只看该作者
同意:父母应该提高自己、言传身教,做“铺垫式”的父母。
此外,给孩子适度的“挫折教育”也是家庭必修的内容。以下转发一篇文章:“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多年以来人们,特别是家长和老师们总挂在嘴边的“挫折教育”。听上去,那是针对孩子的,可为什么强调了这么多年,无论是大人或孩子,在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时,仍然无法承担(负面)呢?
  有的父亲说,应该让儿子受一受自己当年的苦,应该把孩子送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一下,或者索性让孩子离开自己一段时间……,似乎这种所谓的苦,就是挫折了。
  这哪里是什么挫折教育?这简直是破坏孩子的人格,让他们过早便对爱失去信心,那么,一旦他们将来再遇到分离之事,无论是在社会或是在家庭,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势必会形成条件反射(分离焦虑),让他们力不从心或烦恼不堪,那么,他们或许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挽留,去拯救那名存实亡的婚姻或职业。因此,这种所谓的“挫折教育”,不等于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吗?
  其实,我们在一些国外电影里,不难看出那些老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不是全部,而是相当一部分人,无论男女,即使遇到不利的局面时,仍然百折不挠地坚持着,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比如十几年前,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上海人同时在上海炒股,不久后他们都赔了个精光,上海人的妻子无论怎样安慰他,他仍然站在楼顶想自杀,美国人的女友因男友的赔本而甩了他,可财色兼失的美国人,却去救那个想自杀的上海人。他说:“该自杀的应该是我,你至少还有爱你的女人……”
  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决不是说中国人没有美国人坚强,不是说中国人素质比美国人低,决不是,这种结论只能从那些抱怨者口中说出,心理学者决不这样认为,心理学者说:“我们的挫折教育的确有必要加强。”
  我家周围住着许多刚上小学的孩子,有一个小男生回家时带着期末考卷,他的语文得了87分,听到儿子的汇报后,家长不干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打骂,那张考卷,便成了这皮肉之苦及心灵羞辱的根据。
  而隔壁的一个同班女生得了100分,两对儿父母都对她大加赞许,那种态度反差是可想而知的。于是,两个孩子同时得出结论:“家长只接受高分,不接受低分”——进而:“父母只爱成功的我,不爱失败的我”——再进一步:“我只能接受表现好的,对自己有利的,成功的自己,不能接受失败的、负面的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有条件的爱”,老实说,这的确不该发生在父母身上,因为它的后果是可怕的——将来,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心中的那根鞭子会再一次抽打自己,这,就是自卑、自贬,自责,自虐或自杀的根源!
  同在美国,一个男孩子刚上学就只拿了个及格分,母亲在做晚餐时听见儿子的汇报,父亲在看报,也只是哼了一声,当儿子把考卷放到桌上时,父母一齐来看,父亲说:“看,儿子会考试了,当年你老爸连名字都差点儿忘了怎么写,手直打哆嗦……”然后就是哈哈大笑;母亲看了看卷子,摸着儿子的头,“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超过你的对手,好了,赶紧洗手吃饭,今天我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火腿三明治……”。
  这个男孩子得到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进一步:“面对不利时,父母的爱还在身上,所以他一生都有活力,也不觉得困境是挫折,只是一种经历。”所以长大后,即使在大萧条时贫困潦倒,即使自己的作品三次被淘汰,他还是在与老鼠共尽晚餐(在地下室吃面包时,面包渣被老鼠抢食)时,激发出灵感,终于创作出世界第一动画明星:米老鼠。而他,就是伟大的迪斯尼先生。
  有人说,他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没有放弃,可迪斯尼先生却说,不知道什么叫放弃或不放弃。他没有攥紧拳头大喊,也没有回忆起组织的教导,他什么都没想,因为那个无条件的爱始终在他身上,成为他的潜意识——就算生活不如意,就算穷得只能与老鼠共餐,他也照样自得其乐,就像父母一直陪伴在身边。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就算别人不在意,自己也会非常看重“祖先的态度”,所谓光宗耀祖。所以只接受成功的,不接纳失败的,所以有些人会发展出偏执倾向:一旦失败,或有对立面,就会抓狂,就会不可理喻,甚至为了报复而反咬对手,触犯法律。
  其实许多美国明星,包括总统,都是在骂声中成长且壮大的,他们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承压能力)有多强,其实他们的本性与我们一样,只不过,他们的父母接纳他们,无条件地爱他们,不管他们小时候考了多少分,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都不会因面子受损而破坏他们的人格。
  这的确是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日本人历来不接受失败,所以他们会发展出那么暴虐的性格,极端时甚至会剖腹自杀。老实讲,是谁把他们杀死的,世界上有什么力量足以让一个人自残生命?如果说有,那么只有一种:那就是父母,特别是母亲!
  小区里,有一个男孩子在帮妈妈抱西瓜时开门,不小心,西瓜掉在地上,摔破了,顿时招来妈妈一顿谩骂。好了,之后,大家经常会看见一个小男孩儿跟在妈妈身后,妈妈手里提着大小包,儿子就是不帮着拿。
  妈妈仍然在谩骂着儿子,说他不知道分担大人,不懂事,养他没用……,老天!罪过呀,罪过。儿子会把母亲所有的诅咒都会吸收进来,成为自己人格的数据,可他忘了,他也曾经想尽力帮母亲分担,但他得到的是什么?当他因力不从心打碎了一个西瓜时,母亲,一个女人当下的任性,当下的性格,当下的只接受成功,不接受失败,这一切情绪的表达,都在告诉儿子什么?
  因此,一个孩子长到成人,所形成的一切好与不好的性格和习惯,全拜父母所赐,只要父母按自己的不良习气发作,孩子当下就会受伤,然后会内化、形成性格特质。
  所以,一个孩子将来是否成功,是否能够容纳失败,是否具备顽强的意志,其实拼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父母(教育),是他们的文化和传统意识。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当孩子感觉不如别人时,父母要给到的不是贬低和对比(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而更要无条件地陪伴在他们身边,甚至连一句教导的话都没有,只是那种坦然和接受,还是做孩子爱吃的东西,还是跟孩子开玩笑,一切没有什么改变,进而,当孩子感到安全时,再与孩子分享父母当年(与孩子同龄时)的经历,或者讲一个故事,或者说:“下次如果你超过自己(或别人),那就更好了。”诣在:“就算你通过努力没有达到目的,我们照样会一如继往地爱你”。
  如此,孩子记住的是爱,这个爱是真功夫,是陪伴一生的东西,也就是EQ的基石,而那个成绩,就算没高上去,也不会伤害到心理。
  即:一切没有因这一张小小的考卷而改变,只不过,父母相信你,孩子从中学到的,就是自信。
  肖伯纳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就是自我接纳,一个孩子不会自我接纳时,只能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汲取,也就是说,当父母无条件接纳他时,他也会这样接纳自己,这是自爱与自尊,它就是自信的基础,具有自信的人,一定自立和自强。
  我们这个世界,一向不缺乏逆境,不缺少挫折,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问题在于,不是主动给孩子创造挫折,那无异于给孩子穿小鞋。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导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接纳那个力不从心的自己,接纳那个不足的自己,认可他并关爱他,不是谴责他、排斥他,这样,这个弱小的自己就会成为自己的同盟(自我完整),而不是成为自己的内耗。
  其实,孩子好不好,决不在成绩,也不在学校,而是在家庭影响,无数的咨询个案及事例已经证明,有些成绩再高的博士后,或者在外镀了无数层金的高才生,照样会因家庭和事业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们会被生活中的石头轻而易举地击倒。他们当中许多人甚至比那些当年成绩不如他们的老同学过得更糟,反过来,有些成绩并不太高,学校并不太好,甚至在高考时还落过榜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后来的生活倒是充满精彩。其实,主导这种转化的,就是情商,也就是自我接纳(这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他们的心里有一个信条:与其被人称作完美,倒不如接纳自我的完整。
  他们就像李小龙一样,频频被对手击倒后,幽默地捂住伤口,琢磨着刚才对手的出招——这就是向生活学习,而不会因自卑就放弃。
  另外,我们的教育的确非常看重分数,没关系,不跟它较劲,只要每次拿到孩子的分数时,按以上步骤操作,那么孩子就算再考得不好,心灵也没有受到伤害,将来如果遇到什么金融危机或失恋、离婚之类的事,包括人际关系不合或家庭矛盾等,他也不会因生活中的成绩不佳,而失去对生活和信心,只要具有父母那无条件的爱,即使孩子一生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可能轻言放弃,这种所谓的百折不挠,只能来自家庭之爱。
  因此,不要小视一个眼神或一个触摸,每次与孩子互动时,都把你那无条件的爱全部贯穿进去,这个爱不是溺爱,而是知道因果之爱——现在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一种关系,孩子都会在以后复制出来,包括家庭关系不良和家庭暴力。
  深信因果吧,它不仅是佛法的宗旨,也是亲子教育的核心,所谓的挫折教育,就是当孩子摔倒(无论是学走路,或是成绩,或是犯错误,或是说了不该说的话……)时,不是帮他扶起(代替、否定、指责),而是妈妈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女人的认可会让儿子将来选择一个贤妻,会让女儿成为一个贤妻),爸爸微笑地陪伴在他身边(爸爸的微笑与陪伴会让一个儿子成为一个稳重成熟的男人,会让女儿选择一个这样的老公),但不要消失,请相信,父亲的力量是无形的,它是一种能量,不可长期消失在孩子面前,要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陪伴,这,就是韧性及勇气的源泉。

点评

谢谢分享,很受益!  发表于 2016-11-3 11:17

评分

参与人数 1牛币 +20 收起 理由
微微妹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发表于 2018-4-13 16:46: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发表于 2018-4-10 11:18: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发表于 2017-11-16 15:13:52 | 只看该作者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发表于 2017-10-12 10:03:35 | 只看该作者
和孩子一起成长吧,原生态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东西远远大于学校里传授的知识。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发表于 2017-10-11 14:46:02 | 只看该作者
去除“自私性”的比较,摒弃“奴性般”的艳羡,拥有“自信满满”的乐观。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017-10-9 09:09:08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遇到困难和努力面对困难的过程。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发表于 2017-10-8 11:45: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2017-8-23 14:34:51 | 只看该作者
做父母应该提高自己、言传身教,用陪伴给予孩子最为基本而厚实的基础。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发表于 2017-8-22 14:18:5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深入思考!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2017-5-7 19:10:29 | 只看该作者
我来看看!谢谢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