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又到一年4月1日,10年前有一个人在这一天纵身,一瞬间,灿然归于沉寂。铺天盖地的消息传来,很多人都以为,那,那只是愚人节的玩笑。 张国荣,生前自言是“颜色不一样的焰火”。他的不一样是否在影射他非主流的性取向我们不得而知,但让我们确定无疑的是,10年前的非主流,现在正在成为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暗流。
从“中性美”审美观的流行,到耽美小说的盛行,再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争论。到底是什么催化了这些社会现象?其中除了少部分人是基于生理因素的影响之外,大部分人可能和在成长期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性别教育有关。性别教育是指引导和影响孩子向适合于自己自然性别特征的健康的个性品质、风格、行为发展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让男孩子有阳刚之气,女孩子有阴柔之美。
这看起来简单的两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在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泛滥的今天,是时候重视性别教育了。
给孩子正确的性别教育
作者:轻颜掬笑
我写这篇博文,是因为这两天在论坛看到的两个帖子触动了我。
第一个是广州民政局某李姓处长上网引诱然后性侵多位男童的帖子。这起恶劣的社会事件,招来全社会对这种心理扭曲的人渣的谴责。
第二个是八卦版里一个《有没有跟我一样讨厌叫自己女儿“儿子”的妈?》的帖子。楼主在帖子里吐槽:身边有很多做了妈的人,非要对着自己的女儿叫“儿子”。帖子里有很多争论和谩骂,我摘抄了几条网友说到的身边人的故事。
网友“御姐范萝莉心”说:“好朋友直接告诉我就是她爸爸这样对她,导致她变成了蕾丝边(女同性恋者)。
”网友“从天空看地面”回复:“我有个朋友是男的,但他妈妈想要女孩,上幼儿园之前都给他穿裙子、扎辫子,后来这个男孩长大了成了gay(男同性恋者),他爸妈现在后悔死了。男孩女孩都是天性,做家长的还是长点脑子不要硬给人家掰弯了。
”网友“李李澍”回复说,被当成男孩养的女孩长大极有可能成为T(女同性恋者中的男性身份),“因为我同学她妈妈就是从小就叫她‘我儿我儿唉’,然后,真的是T了……”
请给孩子正确的性别教育。
我一直认为性别意识是教育出来的。在孩子青春期性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对于性别的概念是父母和周围人给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写什么就是什么。一直称其女儿为“儿子”,排除开玩笑或固有方言的因素,表露的是父母的倾向性——固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现在都是一孩化,父母要不到男孩,起码嘴上要过瘾,寻个心理安慰。父母对孩子性别的态度和称谓,就像是给小孩子催眠一样的心理暗示和误导,久而久之,女孩子就会认为,像男孩是好事,是棒,有出息,男人就是强,女人就是弱,要成为强者,就要像男人一样。慢慢开始厌弃自身的女性性别,产生性别认同障碍。
还有的家长把男孩当女孩养。在旧时,医疗条件不好,病弱的男孩会因为保平安的关系被当成女孩养,老人家的说法是无常来勾魂的时候会以为认错人,让小男孩得以健康成长。在医疗水平有长足进步的现在,多少城市的父母还会记得这样的风俗呢?但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让男孩子穿裙子,戴耳环,涂口红,当女孩一样培养,我觉得匪夷所思。
生什么不当什么养,小孩易受影响,自然地将自己套入被引导的性别中,行为模式也趋于被引导的性别,女人像大多数男人行事,男人像大多数女人一样行事,他们都觉得自己就该这样,似乎天生如此,真的是天生么?
坚强,刚毅,积极,正义,拼搏,谦和,勇敢,独立,自信,竞争,自由,关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品质,不应该划分为男女性别特质的标准。不是说要变得优秀,必须像男人,或者必须像女人。无论养男孩还是女孩,都要告诉他们要独立,要强大起来,追求所有美好的人类品质。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不是物质,而是健全的人格、进取的心态、快乐的心境、宽广的眼界。所以,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很重要,不要给他们错误的暗示和错误的示范。
请关注孩子的社交环境
还有一种成因是成长过程中发生了性心理受创的事件,例如被引诱、猥亵和侵犯。青春期的孩子的性心理还没有成型,被不小心诱导就容易走向同性恋的道路,如果早恋的对象是较为年长已经定型的同性恋,基本上性心理也会趋同发展。像《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年幼被太监侵犯,感觉到自己的柔弱,自卑怯懦,仰慕强大的力量,渴望受到那种力量的保护,所以会爱上师兄那种很有男性气概的男性;而在一部台湾影片中,一个少女在年幼被侵犯,十分厌恶身为女性的柔弱,渴望像男人一样有力量,也走向同性恋的道路。文中提到的第一个帖子中,那数个被猥亵的男童,无疑经历了重大的性心理创伤事件,我们有必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社交环境。男孩子不是混在男人堆里就是安全,女孩子不是混在女人堆里就安全。防止小孩被不良引诱和侵犯,真的是父母的职责,否则事后再去追悔也弥补不了小孩的心灵创伤。现在社会环境那么复杂,家长们,你知道你的孩子在跟谁聊天,进了什么群?上了什么网么?如果第一个帖子中被侵犯的男童的家长能早点关注孩子的社交圈,也许就能在伤害发生前制止。但是世界上,“如果”只是事情发生后的假设和警醒之语。
请给孩子完整的家庭和良好的成长氛围
以前看过一篇科技文章,很多鱼类具有“性逆转”的特性。一群雌鱼中,如果缺少雄鱼,会有一条强壮的雌鱼慢慢转变为雄鱼,担负好保护其他雌性的责任。
在一些调查和案例中,在农村那些多女孩无男孩,或者弟弟十分年幼的家庭,如果父母没有文化,或十分重男轻女,或老实软弱,一群女孩子在外被其他有男孩的家庭欺负,姐妹中通常会出现一个打架斗殴的女孩,像男孩一样行事,具有男孩一样的作风,目的是为了保护好自己身后的姐妹。这种女孩成长起来也容易产生性别认同障碍,因为她的性别意识一直定位在男性,遵循“男性是强者,女人是弱者→自己要做强者,要保护女人→我是强者,我要做男人→我是男人,被困在女人的身体里”这样一种思维模式。
还有一些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母亲只关注男孩,缺乏母亲关爱的女孩子很容易在长大后迷恋女性的乳房,以弥补成长期母爱的缺失。
在天涯论坛中,曾经有一个男子写自己如何在成长路上变得依恋同性的故事:他自幼单亲家庭,母亲强势脾气火爆,生活一不如意就揍孩子,这让他十分厌恶女性。同时父亲在他成长过程中的缺失,让他开始寻求年长男性的温暖和疼爱,弥补自己的幼年的心理遗憾。
同样,也有女孩成长在只有父亲的单亲家庭,从小缺乏母爱,长大后自然会寻求女性的温暖,寻求幼年的心理补偿。这些人性别取向的形成都跟家庭成员角色的缺失,以及家庭温暖的缺失有关。一个带着女孩的单亲父亲,或者是一个带着男孩的单亲母亲,应该想一想如何给孩子完整和良好的成长氛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己选择的道路。相对于大多数主流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一些小众的生活方式和道路还是比较艰难的。对于一些天生的或者因为后来种种原因已经坚定自己道路的人我表示尊重,只要不危害社会,不妨碍他人的生活方式谁也没有权利去干涉。但在绝大多数孩子还是陶胚,还没有定型的时候,身为家长的人,是否应该想想如何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保护好他们,让他们的未来走得更顺畅一些呢?
本文来源:左岸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