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么么茶 于 2016-11-23 14:25 编辑
► 家长来信
我儿子上初一了,感觉很多事情开始难以沟通。比如,和同学网上聊天、甚至上网时不喜欢家长站在旁边,进来取件东西都反感,他说希望自已有个独立的空间;如果和家长有不同意见,就会比较暴躁,说话不耐烦,让我感到难以接受;还有穿衣带帽越来越有“主见”,可是天冷啊总得多穿点吧。我举个例子:有一次,蓝球比赛回来,因自已没有充分发挥,心里感到非常遗憾和郁闷,也许心情和体力透支,我看到他非常地疲惫,我甚至想今晚作业不做了,赶快睡觉!否则明天上课效果也不会好。但孩子坚持写作业,一写就到晚上10点了,我真恨不得他马上躺在床上,可是他却提出,要到网上把今天球赛的感受写出来,他说只需5分钟就可以。我忍了忍还是让他睡觉(我想只要一打开电脑,可就不止5分钟了)。这次他没发(也许太累了吧)但嘴里不停地唠叨:我就故意收拾慢点,洗漱慢点,我一定要把那5分钟找回来,看你怎么办?!
► 老师回复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家长应该反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孩子听不进去呢?我们可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做法是不是真的为孩子着想了?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吗,谁能害自己的孩子呀。那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爱孩子感受到了吗?上面例子中,“他没发(也许太累了吧)但嘴里不停地唠叨”显然孩子没有感受到家长的爱。第三个问题,孩子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因为他觉得家长所做的不是他所需要的。那我们应该考虑孩子那时需要什么?“篮球比赛回来,因自已没有充分发挥,心里感到非常遗憾和郁闷”这时他需要的是发泄,而不是憋在心里上床睡觉,即使躺在床上,能很快睡着吗?即使睡着了,带着那样的心情,能休息好吗?反而不如让他痛痛快快的写出自己的感受,发泄出来,可能会不止五分钟,可能会对第二天的上课有些影响,但孩子会感受到您对他的理解。这样比较起来孰轻孰重自然明了了。所以我们若是真的为孩子着想,就一定要给他最及时、最需要的帮助,并且这样的帮助应该是能让孩子感觉到的。十年以后给孩子一个总统,不如五分钟后给孩子一支冰棍!
《庄子》里曾经描述一只海鸟,被海风吹到鲁国境内,鲁侯看到它,非常喜欢,就把它供奉在太庙里,用最好的乐团奏乐,烹宰羔羊供奉它,但是三天后,这只海鸟却闷闷不乐地过世了。庄子听到这件事情后,感叹地说:“唉 !鸟应该是被当做海鸟来看待的,而不是被当成一个人来看待。”鲁侯应该是真心喜爱这只海鸟,希望它快乐,他用所能给的最好的来给它,可是却因此而杀死了它。
以我们说,不是我们想对孩子好就是真的对他好,而是孩子感受到并接受才是真的对他好。我们很多人象鲁侯一样,不断地用自己的爱在杀害着自己心爱的人们,又有很多人像那只海鸟一样,因为有深爱我们的人,用他们的爱来爱我们,因而杀死了我们。
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应当适当转变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多指导他一些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但是孩子大了以后,我们若还是那样喋喋不休,孩子肯定会有反感。并且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应该“能独立”处理问题,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了,所以我们最好此时做一个好的听众,并从倾听中捕捉最好的战机。
有一天,孩子吃完晚饭已经不早,我内心希望他快点开始做作业。他无意间说:爸爸,假期我要看《时间简史》。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就没有催他去学习,而是问他何以动此念头。孩子于是跟我谈起,他和班上几个同学,最近一直在同看《时间简史(插图本)》,对其中的知识好奇,产生了兴趣。他给我讲起“虫洞”“四维空间”等等概念,虽然孩子是似懂非懂,我是糊里糊涂。但我意识到,孩子们有可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自发地讨论,这不是比解出几道题有价值得多吗?所以自己很高兴地听孩子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小时,时不时地鼓励一下。孩子受到肯定,眉飞色舞。
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应多关心孩子在关心什么问题,愿意讨论什么话题,随着孩子的成长,改变自己,学会倾听。
要想比较好的与孩子沟通,应建立一个平等沟通的环境。所谓的平等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不能有“特权”。“孩子要听话”,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不平等的因素。为什么必须要听家长的话呢?很多时候家长的话或对孩子的意愿中,包含了太多自己当年想实现但没实现的愿望,有很多自己的影子在里面,这样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孩子一表现出不同的意见,我们就给他带上逆反的“帽子”,就更将他推向自己的对立面,那他就会真的逆反了。就像一辆比较破旧的自行车,如果只有一把锁,可能会平安无事,如果你给装上三把锁,反而激发了小偷的斗志,“你不是锁多吗,我偏偏偷给你看看”,这样的车最容易丢。
要想与孩子比较好的沟通,应该少说些大而空的话,尽可能给他可行的、易实现帮助。应该避免一些诸如妈妈爱你、你是最聪明的、好好学习就能提高成绩了、这样是为你好、……这些话有些时候起一点安慰作用,但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些话就不好用了。比如孩子老是考最后几名,家长总是说你是最聪明的,妈妈相信你!孩子就会懒得理你。孩子是在找一个支持或帮助。如果是这样,孩子就很愿意交流,如果不是,孩子会慢慢拒绝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