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须尽早开始让孩子对工作、劳动感兴趣。
——(美)斯特娜夫人 虽然是周末,但一心的妈妈可不轻松,擦玻璃、擦地、洗衣服、做饭,忙得晕头转向。可15岁的一心却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四平八稳地坐在电脑前,优哉游哉地玩电脑游戏。
妈妈擦地擦到一心脚边,她只是抬抬脚,这位母亲看着站起来个头比自己还高的女儿,气不打一处来,厉声指责她:“这么大了,就知道玩儿,你就不能帮帮我!”谁知她抬眼看了看妈妈,无动于衷,又自顾自地玩开了。妈妈忍不住一步跨过去,拔掉电源。一心腾地站了起来,大声对妈妈喊:“你干什么?不是我不想帮你,你不是嫌我给你添乱,说我越帮越忙吗?好,我不干总行了吧!我不干可怨不得我!”
妈妈一下子就愣住了,原来女儿不帮忙的原因在自己呀!
作为父母,你拒绝过孩子的帮忙吗?埋怨过孩子“帮倒忙”吗?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对劳动从来都不厌倦,劳动使他成长,劳动让其更具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他的劳动量,他喜欢独立完成某件事。”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喜欢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情,他们把劳动当作游戏,往往是兴高采烈地去做,洗衣服可以玩水,擦地可以拿着墩布舞来舞去,做饭的时候可以把面揉来揉去……这时候父母不要拒绝,要欢迎孩子一起“玩”,还可以请孩子帮忙——“儿子,帮妈妈把盐拿过来”,“孩子,和妈妈一起下楼倒垃圾”。事后要真诚地表扬孩子,逐渐让孩子意识到这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做这些事情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成就感。
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是简单的家务劳动的人,比那些小时候从不做事的人生活得快乐。研究表明,孩子们童年时的活动与成年后的情况有着惊人的关系。那些童年劳动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交游广泛的可能性高出10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失业的可能性少15倍。那些童年很少劳动或不劳动的人,犯罪的可能性较高,精神不健康的可能性大。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能,而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家长如果出于好心,不让孩子参与融入到快乐的劳动中去,就等于夺去了孩子的生活乐趣。
孩子做事情时难免会出现差错或遇到困难,这时候家长要正确对待,斥责孩子“帮倒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会使孩子失去做事的信心和勇气,不仅今后就不会主动帮忙了,而且养成了懒惰的习性,这个苦果只能家长自己吞咽。
科尔是战后德国任期最长的总统,在他任职期间两德还实现了统一。他出生在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父亲收入不高,必须省吃俭用才能维持家里的生活。后来科尔的外婆去世了,给他们留下了一间房子和一块面积不小的土地,可这并没有改变家里的窘迫状况。虽然有了一块土地,全家人还必须勤勤恳恳地在田地里劳作,父母感到过于疲劳,家里的劳动力缺乏的状况突显出来。
一天晚上,科尔的父母将孩子们叫到客厅,孩子们都在猜测爸爸妈妈要说些什么。这时父亲开口了,“孩子们,今天我想和大家说一件事,爸爸白天有自己的工作要做,田里的活都由你们的妈妈打理,但田里的活实在太多了,她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呀。再说你们的妈妈身体也不好,我们家实在是没有经济能力雇人干活,我想让你们帮妈妈分担一下家务,让你们的妈妈多休息……”
还没等父亲的话说完,科尔的哥哥很懂事地站起来说他愿意帮妈妈。父亲很高兴,他看着其他孩子微笑着说:“孩子们,你们愿意承担起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务吗?”
这时,小科尔说:“爸爸,可是我想玩呀,我不想做什么家务。”这时他的父亲并没有生气,他问:“你爱妈妈吗?”
“我当然爱妈妈啦。”
“那就好,你妈妈既要照顾你们,又要在田里工作,非常辛苦,如果你爱妈妈的话,应该帮她做一些小事情,做完了再去玩啊。”
小科尔这次愉快地答应了。
于是,他的父亲宣布科尔以后负责照顾母鸡、火鸡和兔子。科尔显然很喜欢这样的活儿,这项工作对他来说就是一项有趣的游戏。
在以后的岁月里,科尔常常会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科尔的父亲让科尔明白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是爱妈妈的表现,这样的理由让孩子很容易接受。我们教育孩子时,不妨采取这样的引导方式,让孩子把做家务活当成一种有趣并且有益的事情来完成,孩子会觉得自己好像已经能够当家做主、独当一面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地,孩子会真正爱上做家务的,对家庭的责任感也会逐步产生。
当然在孩子帮忙做事之后,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赞扬,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要感谢他的努力,希望他下次再尝试。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在请孩子帮忙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大部分的父母认为,自己养育孩子不容易,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话,于是在要求孩子帮忙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地就会用命令的口气。诸如:“快,把盆子给我拿过来!”“赶紧把地拖一下,在磨蹭什么呀?”“养你有什么用,只会吃饭!”
用这样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很容易伤到他们的自尊心,如果用请求的语气和孩子说话,比如:“宝贝,帮妈妈做件事好吗?”“妈妈今天太累了,想请你帮忙……好吗?”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都能够很愉快地帮助父母把事情办完。
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样一个孩子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多么重要,进而才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作者:杨学强 来源:《舍得用,孩子成大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