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4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要不放弃自己,就永远有希望

      [复制链接]
      胡萝卜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10:3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郁琉
          来源:巧学助我上清华

          我们的成绩就像正弦曲线,时高时低,不会是固定值。这一次考50名,下一次可能考40名或者60名。某一次成绩突然波动上来并不代表成绩平均值的改变。年级第一也不一定次次第一,他从第三名再回到第一名不代表进步,还是在前三名的区间浮动。我们关心的是浮动区间的平均值是否有提升,偶然的一次上升并不一定代表成绩浮动均值发生了变化,可能仅仅是考试正中下怀,或者超常发挥。

        一次成绩提升是不是偶然呢?根据第二次第三次的成绩就能知道。我关心的是成绩提升之后下一次的成绩,下一次继续上升,第三次还在上升,就证明成绩的均值发生了变化,你的实力比其他人相对地提升。偶尔的一次考试没有必要为之悲伤或高兴,特别是不要对偶尔的成绩提升过分满足,应该继续努力,乘胜追击,再度上升。

        我一直疑惑:为什么600名的学生不能下一次考500,之后考400、300、200最后进入前100名呢?理论上,成绩直线上升存在可能,实际中,大部分人的成绩停留在某一个区间,最常见的是成绩时高时低,浮动的区间却比较固定,平均值基本不变。我初中考年级前五的时候,从来不害怕100名开外的同学和我竞争。

        为什么后面区间浮动的同学不能够到前面的区间来?为什么即使来了,也很难以前面的区间为依托,进入更前的区间呢?能否从400名到300名,以300名为依托进入前200名?假如无论怎样努力成绩都定格,努力还有意义吗?我总认为世界是公平的,一直刻苦努力的学生,应该有机会走到前面。

        上小学和初中时,我很愿意帮助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每逢同学们问我问题,我非常愿意解答。追踪了几个同学的成绩,我发现他们偶尔上升一下,跨越了区间,很快,又落回到原来的区间。我思索是什么把他们拽了回去。

        初中时,我的同学小明非常用功,可惜成绩一直不太好。小明喜欢问我问题,一有空,就会拿着练习册问我,我多次被小明的学习劲头打动了。我想:虽然小明的成绩排在五六百名,只要努力,一定会上来的。这个世界应该给那些没有天赋,或者天资并不聪颖的人一条路。小明很刻苦,上天应该给小明一次机会。

        一次考试,120分满分的课程她考了九十几分,我考年级前五,那科成绩也只有一百零几分。她的其他科目成绩也上升了不少,名次一跃而到了400多名。她兴奋地拿着卷子找到我,说了很多感激的话,看得出来,她非常开心。我体会出她在幽暗的隧道中穿行奋斗了很久终于见到一缕阳光的感觉。面对感谢,我只说了一句:“我希望你明天能够像昨天一样来问我问题。”

        400名的成绩距离重点高中还很遥远,我特别希望她再接再厉,继续前进,创造不断努力考上重点高中的神话。我特别害怕小明偶尔一次波动了上来,放松了努力下一次又回去了。小明毕竟在五六百名待很久了,偶然考到了400名,必然会很高兴。就像我考到清华,也必然会很高兴,很容易放松一段时间。一个人努力了很久终于见到了成果,总要高兴一下,放松一下,沉浸一下,回味一下。可是,生活的道路本来就崎岖不平,稍有放松,可能就前功尽弃。现实的残酷就在于,当我们趴在昨天的成绩上休息时,明天的成绩就注定回到原点。

        可惜,从第二天起,小明就没有问我问题。我特别伤心,我预感到,小明的成绩一定会回到原来的位置。我们为什么会放松?我们处在不好的位置很久以后,经过努力偶然一次从振动曲线的谷底跳到了峰值,一定会很高兴的。周围的人会问你:“你这一段是怎么学的?讲讲你的学习经验。”在我看来,这些话在给你制造错觉。大家让你介绍经验的时候,有一个默认的前提是你进步了。你能说清是偶然因素考得好,还是成绩真的提升了吗?如果下一次成绩回去了,只能说明你的成绩在一个更大的区间浮动。我当然祝福大家在最后的高考中每一个人都在成绩曲线的峰值,可这是无法预料的。只有成绩的平均线提升才是实力的增强。

        如何让成绩的平均值提升呢?有两点。举刚才的例子,小明成绩上升之后是否继续来问我问题:不问了,放松了,成绩下一次很可能下去;考好后经过努力下一次考试保持在峰值,第三次考试还保持,并且有所提升,你应该有九成的把握说自己的真实成绩提高了。在我求学经历中,我不太关注一个人某一次成绩的好坏,我更关注成绩考好以后的下一次是否考得好。真正有抱负的人不会在梦想实现的沿途停留太久,他应该会高兴一下,然后打点行装,继续奔着最终的目标前进。我也不相信成绩一直很好的人偶然一次考试失误就会造成终生打击,只要他奋起直追,一定能够追上来。

         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层的?我们对400名这个成绩有好坏的感觉,分层就开始了。400本身只是数字,不代表任何意义。它对你造成兴奋或者悲伤是由你潜意识对自身的定位和与之前成绩的比较造成的。之前考600名的学生潜意识认可600名,到了400名容易放松;考200名的学生面对400名成绩容易奋起直追。这就是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道理。潜意识的定位让人们在成绩的上上下下中放松和紧张着,导致了平均成绩的稳定。

        关键问题是谁定位你是600名呢?从小学到现在,有谁告诉你这一辈子就考600名或者200名吗?应该没有。只有你潜意识根据以往的成绩对自己定位,认定你就是600名的学生才会考到400名就放松。我们总倾向于根据以往的成绩对自己定位,结果就在以往的成绩区间徘徊。你一直考600名,却认定你要考200名,那么考到了400名也不会满意,还会继续努力提高。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不会被别人打败。别人放弃我们,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不会输。只有我们认为自己不行,认为一直考这个成绩就会永远处在这个成绩时,才会被真正的分到这个层次。我们潜意识认可年级40名、400名、1000名的时候,就开始在这个区间徘徊,大部分人不能够突破分层的重要原因就是心态。我认为,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己,我们既然不断努力,就不应该有固定的名次,唯一固定的应该是我们不断努力进取的心态和行动。我从不认为考200名的学生就应该一直在那个区间,我始终相信,他应该在前面。只要他相信,他实践,他坚持,就可以进步。

        潜意识里不给自己分层,如何量化我们是什么样的学生呢?大家志当存高远,要有奋斗的目标,量化奋斗的行动,量化学习习惯的改进、效率的提高,不过分满足与别人名次的比较,视成绩的浮动为必然,才能不被眼前的成绩束缚内心。

        现实地说,突破分层需要在努力很久进步后不过分高兴和放松。要告诉自己,我们在靠近梦想,但是梦想还在彼岸,只有更用力地划桨才能到达。我们要想:这只是偶尔的一次,我要看下一次怎么样。不能想“这次上升前的一段时间是怎么学的,以后这么学也行了”。要关注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哪些习惯还不好,要比以前更加努力才可以。人生有时也很悲凉,我们要实现理想,就不能在每一个小的驿站停留太久,哪怕它是我们奋斗了很久才达到的地方。所以,在我考到年级前十的时候,我说:我不会因此而满足或放弃努力,我知道我有哪些问题不会,我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一直奋斗有点残酷:明明进步了,却不认为实现了目标,没有奖励自己,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进步。本该奖励自己却选择了继续前行,告诉自己:“我不是600名的学生,考到了400名依然不满意,考得更好才对。前方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任重而道远,只要我努力,我坚持,就一定可以。”

        这种想法很像教育界很流行的说法“延迟奖励”,我更喜欢叫它“推迟奖励”,有一点刻意为之的意思。推迟奖励对于人跨越分层至关重要。我们跨越分层的机会并不多,成绩上升特别是偶尔成绩大踏步前进时,我们要把握机会,加大努力程度,全力以赴,乘胜追击。

        很多时候,怎么努力都好像原地踏步,时间长了,就失去了信心。不经意间成绩进步了,我们能不高兴,能不庆祝吗?努力那么久,好不容易看到一点点成果,能不回想之前的奋斗历程,陶醉和放松吗?也可能,我们心里非常不踏实,想着如何保住名次,下一次考不好怎么办。其实,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保住名次的想法给内心套上了枷锁,束缚了奋斗的手脚,不易于成功。反倒是一直争取的人,容易进步,至少保住名次不动。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保住名次就是取法乎中吧,最后仅得其下。希望继续前进“取法乎上”,能够实现保住名次的“得其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努力保持在原地,最可能的结果是后退;我们奋力划桨,逆流而上,没准真就上去了。

        拼搏的动力来自目标和进一步的追求。一旦满足现状,就难以进步了。我们常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这话不假。可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理想、梦想只残存在脑海中,未曾激发出斗志。没有艰辛的劳动,何谈辛苦摘到苹果后踮脚摘更高处的呢?我们希望走捷径,走一条不用奋斗的成功之路,这样的路从来不存在:只为你一个人准备的捷径,对他人不公平;捷径人人可走,就谈不上捷径。在通往成功的捷径上,我们一定走不远,捷径是别人铺好的路,只可惜,不会有人永远替我们铺路。主观上不努力,不会走得非常远。

          年少的我们都怀揣着梦想,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离童年的梦想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很多梦想真的只在梦中想想。我们在学业上受一次打击不灰心,受两次依然坚定,一次次受到打击,一年年受到打击,我们还坚持童年的梦想,努力奋斗吗?我们排在年级后面,会依然不顾一切地努力吗?

        无论在什么位置,奋斗久了,相对位置却没有一丝变化,总会疲惫吧。时间会让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可能和成绩优异学生有本质差别。一次一次地考100名,总有一天潜意识会认为,我们就是100名的学生。当且仅当我们承认自己的层次,分层才真正开始。我们认为无法考到50名,就真的考不进前50了。

        为了在高中实现跨越分层,我必须先改变心态。诚然,我在40名的位置待了两年多,高三冲刺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小明。这么多年来我帮助过很多人,没有一个人按照我设计的逐级跨越的方式逐步提高水平,很多人走两步就累了,结果又回去了。这个世界应该是公平的,跨越分层可以实现,我决定用行动实现跨越分层。

        高中的我始终不将自己置于某个位置。我的目标是清华大学,实现目标前,成绩的进步和后退不该阻碍前进的步伐,不因成绩不好而沮丧受刺激发愤图强,也不因成绩上升而高兴或懈怠。我始终告诉自己,考试是检验哪里有漏洞,排名对我没有用,我始终关注每天的努力、坚持和进步,不因成绩的升降影响计划实践。

        为了排除成绩的影响,我做了很大胆的尝试。第一次考试之前就洗洗睡了。我们根据每一次的考试成绩分班,我没有参加过中考,保送到这个班级,不知道我成绩的相对好坏,第一次考试前就不复习很危险,可能因此考出实验班。

        我定的计划是先改善学习关系,再发展学习力。现在最重要的学习关系是看轻考试,将考试拉入正常的学习之中,丢弃对排名的过度敏感,只关注考试的检测作用。

        第一次考试不大胆坚持计划不复习,之后就更不可能敢,也就注定了失败。

        后来成绩上升时,老师在班会上说:郁琉,你说说这次考试你的成绩为什么进步。

        我想:人分层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即使你不为自己分层,周围的人见你总在那个层次,就理所当然地将你归为那里。考进前20的人很多,一直在前20的人不会被说成成绩进步,第一掉到第二十,大家会让他说为什么没考好。我从40名上来,大家自然羡慕,想知道成绩提高的原因。

        可是,我的成绩没有提高,我一直是这个水平,一直关注并弥补不足,不会因别人说我成绩上升就懈怠满足,不会因考试答对的题目多就高兴,不会停止发现存在的问题。我一直关注不足,这是最初的计划,不会改变。

        我站了起来,说我前一阶段解决了什么问题,接下来的日子集中精力做什么,我不怕评论,不怕非议。我计划下一个阶段进行的改进,不因别人说我成绩好了就改变。

        我努力将完成计划的程度和成绩的好坏剥离开,持续地改正自己的不足,持续地努力,不因成绩的好坏而忽松忽紧,不让考试影响心态。我将努力程度和心态剥离开,不会状态好做三页练习册,状态不好一页也不做。我计划每天做两页,状态好不用多完成,状态不好不能少完成。这样坚持着,我对自己说:我不想创造每天好心情的奇迹,不希望每天状态大爆发。我在更多的普通日子里保持节奏不乱,用时间保证进步。让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完成。

        依靠心血来潮的猛学不会持久,一个人不可能总有最佳状态,大部分时间是平静低调的。所以,我最关注平常日子如何利用时间完成计划。儿童节目说,孩子的习惯养成只需要刻意坚持15天。这15天有一天荒废了,就得重新开始,坚持了15天,习惯成自然,就不需刻意为之了。最开始比较痛苦,培养一个习惯意味着改变以前的习惯,由于惰性而不适应,所以,自我培养习惯需要决心和毅力。

        牢固的习惯能抵抗外界的干扰,习惯坚持得越久,抗干扰能力越强。我坚持很久不被考试分数而累,不因考试的到来改变日常计划,偶尔成绩上升对我的影响就比较小。我一直培养不在乎成绩、关注错题的心态,坚持久了,一次考好继续坚持就有了希望。

        实事求是地讲,第一次成绩上升后,我有一点心理的波动。幸好我很早有了“不确定”的状态,不确定我到底是什么层次的学生,不给自己定位,关注习惯的培养和计划的实施,内心没有确定的名次。这样,简单接受新的名次存在可能。

        看轻名次不容易。谁不想考第一呢?但是,又有多少人关注自己努力了多少,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多少呢?内心特别在乎成绩,突然上升很容易骄傲自满不再努力。

        跨域分层首先不能在心里给自己定一个层,也不能过多关注别人的夸奖和羡慕,要始终坚信,眼前的上升离最终目的地还相差十万八千里,没有任何理由因此止步,我们反而应该想,为什么进步得如此之慢,如何进步更快。

        外界的干扰加速潜意识里的分层,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被钉在这一层呢?就是当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永远都在这一层的时候。

        弟弟初二那年,成绩还很不好,我讲了很多鼓励他的话,希望他努力。他却说:我怎么才能学习好呢?老师上课我根本就听不懂,还有那么多不会的东西,现在的成绩就是中等偏后了,我努力了一个学期,很累但是成绩变化不大。

        我想:人最害怕拼尽全力争取后效果甚微。一次没有成果还好,两次全力以赴都没有成效,就会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我对一个朋友说:很少有人像我这样,不懈地努力了两年半,成绩丝毫不动依然坚持,很多人根本坚持不了这么久,更不要说在两年半后还没有希望的情况下。

        我告诉弟弟:只要坚持,就有了希望,它不一定是你现在能够感觉到的,一直坚持着,总有一天它会出现在你的视线。

        如何让他们相信我们的话呢?

        对于大人来说,刚上初二的学生还只是孩子,在大人的视野里,这个孩子的一切才刚刚开始,什么都没有确定。他甚至没有开始真正的奋斗生涯,他现在努力做什么都来得及。怎么认为自己不行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他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可是,到了孩子自己受到一次次成绩的打击,就会灰心。尝试努力了很久会非常疲惫,此时没有成绩的回馈,怎么有信心呢?他从什么地方找到自己的信任感和未来的确定感呢?潜意识认为比不过成绩远在他前面的同学很正常。

        我对弟弟说:如果你一直努力,还能上清华吗?

        弟弟说:估计不能。

        我说:以我这个奋斗过的人来看,你还有希望。我不是骗你,我走过了考清华的路,只要坚持,不停地努力,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考清华不是什么稀奇事。

        我又说:自己认为考不上就真的考不上了。你还这么年轻,人生刚刚开始,甚至还没有开始。每天坚持不懈就有希望取得巨大的成功。你不去努力,不去做,就等于放弃了希望。一定不会成功。

        这是典型的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我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是真理并不懈努力了两年半,成绩真的开始上升,最终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是真理。认为自己和别人有本质差别,料定考不上清华甚至考不上好大学,并因此心灰意冷,就不会努力坚持了,料想的坏结果就会真发生。

        我想强调,无论你怎么想,奋斗没有错误,在任何时候,即使看不到希望,奋斗也是正确的。

        希望大家坚信奋斗和付出终有收获,眼前没有收获,只要不放弃自己,就永远都有希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5-1 16:23:31 | 只看该作者
      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