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2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了解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

      [复制链接]
      胡萝卜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1:2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来源:《破解孩子的心灵密码》

      ►我们的孩子并非很无知

      “现在的孩子啊,怎么能那么无知?”

      “像我们那个年代,孩子多好管,现在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发出的牢骚。教育是什么?如果简单归结的话,教育就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引导的过程。对孩子是这样,对家长也同样适应。不过具体说来,教育对于大人和孩子之间存在具体的差异?教育在成年人身上具体表现为自我引导,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育是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让孩子体会到这个引导的过程。当然了,如果我们愿意,完全可以放任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成长。而且,如果他们的一生足够长的话,一百年、二百年,他们当然也能成长为可以适应现在文明社会的人。显然,我们的一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用在自我无限制地成长上,所以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导。

      现今的许多家长总是在责怪自己的孩子,说他们淘气、不听话、学习不好……甚至说孩子无知。但是,孩子为什么无知呢?对于这一点,许多家长始终没有弄明白,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才能、智力、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不要说孩子,就是成年人也要认识自己及其情感和爱憎的原因。认识自己,本身就已相当困难,对于知识面和生活经验都非常欠缺的孩子来说,更是加倍的难事了。

      许多家长都喜欢这样的孩子:服从、礼貌、俯首帖耳,觉得这样的孩子好管教。但是家长们却没有考虑到,如果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孩子,那么孩子自由的天性就遭到了扼杀。他们变得毫无生气,终日生活在不要吵闹、不要顽皮、不要说谎、要守规矩等的环境中。对他们而言,生命成为一个漫长的否定过程。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这种教育是低俗教育,它只能培养出人的低俗品质,即很听话、唯命是从、害怕批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从不怀疑别人教给的东西等。塞德尔兹博士认为: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必然会成为俗物。

      小哈恩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经常和同龄的小朋友在外面玩耍嬉戏,为此他的父亲哈赛多次训斥他:“孩子,你要老实呆在家里!不要总在外面风风火火地瞎闹。到了考试的时候,如果你的成绩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哈恩虽然嘴上答应着,可是背后照样我行我素。每当小哈恩犯错误时,哈赛总是一顿训斥,邻居们都说就是因为哈赛太严厉了,哈恩才会比较叛逆。如果哈赛能好好和孩子讲道理,哈恩就不是现在这样不听话了

      孩子无知,是因为缺乏教育或者家长的教育不合理。虽然家长都一直在说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但是他们自己却不知道素质是什么,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心愿,培养听话懂礼貌的孩子,并且一再要求学习成绩。这种单方面的教育,只能造成孩子知识的匮乏,由此被人们认为无知。

      ►别忽略了孩子的人格

      说到孩子的人格问题,估计好多人都会露出惊异的眼神。连家长都没有弄清楚人格的教育呢,更何况孩子?人格的概念千般万种,也千奇百怪,每个人的理解都有不同。不过即使再不同,我们也要培养孩子的人格形成。因为人格的形成,是孩子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记得有个这样的故事:有位幼儿园教师带着班上的小朋友去纪念场所参观。进大门之前,教师让小朋友排成一排,并规定后面一个人要看着前面一个的后脑勺。小朋友参观完毕回到家里,家长问他们在纪念馆都看到了什么,他们回答说:“前面小朋友的后脑勺。”

      多少年来,人们对这种模式化、简单化的东西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不觉其危害,从而不知窒息了多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年大家接受了一些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就会发现,与外国的学生比较,中国的孩子往往考试成绩不错,但在活力和动手能力方面不如外国的孩子。这种情况跟中国家长轻视个性、创造性的培养方式不无关系。人格教育的缺失、薄弱会造成一些孩子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用宠、惯、溺爱的方法来“疼爱”孩子,然后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就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家长、教师总是数落孩子的缺点,让他觉得自己毫无优点,家长把孩子当作完全隶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教师把学生当作必须绝对服从自己的绵羊,这必然使他们从小丧失独立人格和自尊。

      在孩子的人格形成中,有两方面可以重点塑造:开发智力和塑造行为。只不过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是开发了智力,而没有很好地塑造行为;或是只是塑造了行为,而没有很好地开发智力。孩子人格的形成,表现为孩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各种习惯已经趋于稳定,孩子的意识已经在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有了独立的思想,也就有了做人的尊严,也就有了独立的人格。在教育孩子独立人格的方面,家长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

      尊重孩子的习惯:一种是孩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习惯;另一种则是孩子通过有意识地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的新习惯。无意识的习惯在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趋于稳定。而后一种习惯的形成,在少年时期才刚刚开始。

      孩子的无意识习惯是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在他们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不管孩子的习惯是好是坏,都不能怪孩子,家长应该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孩子从小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到了七八岁已经基本上定型了,家长要尊重这个事实。而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不是引导孩子通过努力去改正和克服,而是动辄就打骂。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坏习惯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缺点的纵容。

      除了要善待孩子无意识形成的习惯,还要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新习惯。这种习惯是孩子通过有意识地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建立意识心理模式形成的新习惯。这种习惯既延续了无意识的习惯,也集成了现阶段的新习惯。如果家长在孩子形成无意识习惯的年龄段里,有效开发了孩子的智力,通过引导孩子对感性、形象问题的观察和思考,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培养了孩子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就会在下一阶段新习惯的形成过程中不至于让孩子偏离太远的轨道。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养成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在孩子智力开发上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别总是让生活考验孩子

      有个小女孩在成长中会常常和周围熟悉的人重复这样的话:“曾经有一次咖啡壶掉在桌子上把我烫伤了。”“我记得我3岁的时候,曾经从婴儿车上掉下来。”这个女孩在平时生活中是个孤僻、内向的孩子,记忆中也都是这种让她孤独无助的事情。这是因为她心里总是在责怪在她很小的时候大人没有花费更多的心思照顾她,以至于让她遭受到了很多危险事件。随着最初的记忆,她还往往会做着这样的梦:世界末日已经来到。当我午夜醒来的时候,发现天空被照得通红,天上的星星都纷纷往下坠落,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将要和另外一个星球相撞,可是,就在撞毁之前,我也醒过来了。当这个女孩被问及在生活中最害怕什么事情的时候,她的回答是:“我最怕我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她的最初不安全的记忆和经常做的噩梦让她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勇气,害怕失败和灾难的到来。

      还有一个孩子,一个因为经常遗尿而和母亲不断发生冲突,从而被母亲带到医院来看病的12岁的男孩。他对医生说:“妈咪看到我不在的时候到处找我,还非常害怕地跑到大街上叫我的名字,其实我只是躲在家里的柜子里故意让她找不到我。”在这个孩子看来,自己的乐趣就是:用找麻烦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他获取安全感的办法就是欺骗:“虽然我生活中被忽视了,但是我却能愚弄别人。”而遗尿不过是他愚弄别人的其中一种方式而已。他想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成为中心,他母亲在寻找他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焦虑和紧张,让他有了自己被受到重视的感觉。这个孩子和前面的那个女孩一样,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安的感觉,只有当自己的行为被别人担心的时候,他们才有被重视、被得到照顾的感觉,从而也就有了安全感。他最想体验的感觉就是: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就会来帮助他。

      还有一个孩子,她说她最初的记忆就是妈妈让她推着妹妹的娃娃车。这个迹象表示:当她和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有安全感;当她和她的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有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应该呆在父母的身边多一些。因为他们在童年需要父爱和母爱,也需要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有合作关系。即使他们有和别人在一起的欲望,但这并不代表她就对别人感兴趣。还有一个孩子,当问及她最初的记忆时,她的回答是:“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和姐姐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在郊外游玩。”这说明她有与人交往的欲望,她还说,自己最害怕的就是别人不理她,这也是缺乏安全感和独立性的表现。

      对于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独立性的情况,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假如无法找出孩子最初的错误,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没有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锻炼孩子怎么能更好地和周围人合作以及怎么能使他更加有勇气地面对生活。具体做法是:家长应该经常鼓励和允许孩子和别的孩子在一起游戏、玩耍,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事。

      有的孩子在尝到苦果时,家长只会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心理负担更加严重。我们总不能期待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地理课的孩子在第一次的地理考试中就有非常好的成绩吧?只要家长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能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那么,面对接下来的困难,他就很容易跃过去。

      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家长还要让他们了解到生活的意义。一旦让他们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孩子就像是有了打开生活之门的钥匙。要想拿到这把钥匙,就要鼓励孩子的合作之道,在日常生活及平时的游戏中,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和同龄孩子之间的合作能力,并让他们遵循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事。家长要知道,对合作的任何妨碍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只对自己有兴趣的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把对别人缺乏兴趣的态度带到学校。如果一个孩子对一门功课不感兴趣,而他之所以上课就是因为这样做能换来老师的喜爱。当他接近成年后,这种态度也会影响他和社会的接触,尤其是影响他处世的能力,他不会锻炼自己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他也就不能应对任何生活的考验。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这样多鼓励孩子:“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能够处理好!”“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能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没有什么比你更棒,我的孩子。”

      ►什么样的孩子需要特别呵护

      每个孩子都需要呵护,只不过不同性格的孩子,对呵护的需求也不一样,有三种类型的孩子特别需要呵护:生来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孩子、从小受到严厉管教、没有受到过父母关爱的孩子和从小被宠坏的孩子。

      这三种孩子基本上代表了不幸孩子的三种处境,这三种特征也可能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出现,最有可能的现象就是:一个孩子他本身有器官残疾,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缺陷。所以这样的孩子相比起被父母宠坏的孩子,更需要受到呵护和怜惜。有这三种缺陷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并刺激他们形成超越自己潜力的信心。所以说,自卑感和超越感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人格的两个方面。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孩子膨胀的野心,而这种野心有时又会毒化他的心灵,让他永远不安分。这种野心又与他本身的性格纠缠在一起,并且形成易敏感的性格,并最终走向过度的自卑。

      我就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孩子:他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在和他交谈的时候,看不出他有任何的自卑。他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有时甚至到了有点夸张的自信,让你觉得他的心理和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一旦到了一群孩子的中间,好斗、易怒的性格就表现无遗:他很容易和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不管别的孩子是不是有意伤害他,他都当做是别人对他有敌意,从而与别的孩子发生争吵。可是当他的家长带他去外面的时候,他又总是下意识地躲避人群,好像生怕别人看到他的短处。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种孩子:生理的疾病让他的心理产生了一种戒备心理,又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而在骨子里,他又拒绝和人群走在一起。

      世上有自负的人,也就有自卑的人。孩子也不例外,所有的孩子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当然了,这种自卑感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他会想尝试各种办法来摆脱目前这个状态,缓和自卑感、树立自信,心理学中这个现象叫做心理补偿。

      我们再来看一下另一类从未受过关爱的孩子的一些性格共同特征:他们大都在童年受到过恶劣的对待,以至于造成了他们冷酷的性格,对周遭的一切都怀有嫉妒和恨意,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幸福,这一类嫉妒者不仅存在于我们常说的“坏人”中,在正常人中也不乏其人。这种人最可怕的一点就是:他们不仅不能容忍别人比他幸福,连他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甚至连他自己有孩子的时候他潜意识里也会想,孩子的童年别比我的童年好。

      其实在当今的社会,最常出现的是第三种孩子:被宠坏的孩子。我们看过太多的父母溺爱孩子。曾经有一位溺爱孩子的母亲对我说:“我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怀,所以在孩子没有出生的时候我就在心里发誓,以后一定要给我的孩子最好的东西。”孩子出生以后,这个母亲坚定地执行了生孩子前许下的诺言。而她溺爱孩子的后果就是:她的孩子在什么时候都无法无天,直到谁都管教不了,不得不来心理医院看医生的地步。这位母亲也真正尝到了自食恶果的滋味如果要避免这个母亲的遭遇,相信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是给了孩子很多物质上的帮助,而对心理方面的关注却很少。不是家长不想有,而是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怎么从心理上教育孩子,那么看了以上三种孩子的例子,我们知道怎么做了吧?

      ►要当好父母,先学好“个体心理学”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但要让他们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照顾好他们的心理,尤其是要注意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

      家长从孩子出生的时候就要对他的未来在心里谋划了一下:我的孩子以后一定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把他培养得有多么优秀。这种情景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在家中比较受关注和重视的孩子,进入学校后一旦这种关注和重视减小,孩子不适应感带来内心的自卑,希望超越现实,让自己在学校也能获得如同家庭般的关爱。于是,孩子的家庭行为在学校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更多的是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去获得在学校里大家对他的认同感,包括学习优秀、恶作剧、调皮捣蛋等。这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以及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再来判断孩子的行为动机,不能只看表象,否则就不能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对症下药了。同时这也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产生的问题很多来自家庭原因,而在学校就暴露出来而已。

      孩子和社会相处的过程就是产生社会情感的过程,社会情感与生活风格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孩子的生活风格主要体现在处理三种关系上: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自己的职业问题,处理和异性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到一个人一贯的生活风格,如专横武断—善解人意、积极向上—消极应对、贪婪索取—无私分享、专注专一—变化多端……这些风格,有些只是中性的不同应对策略,这其实相当于性格;有些则是社会标准,是大力赞同或极力反对的,这与社会情感相关。

      观察孩子对社会的情感,要多看他的行为,而不要看他说什么。有问题时,不要孤立、单一地看待问题发生的环境。我认识两个孩子的家长,在对待孩子和学校的同伴打架的问题上,他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个家长说:“他打你,你可千万不要吃亏,一定要胜过他!”自此后,自己的孩子就经常和另一个孩子打架过招,两个孩子都频频受伤。另一个家长为了稳定孩子的情绪,就先问情况,当她知道另外一个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年龄小时,她说:“做人总得讲个理吧,哪有以大欺小的?”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她又对另外一个孩子说,“不能打人,要做好孩子,你看看,你年龄虽然小,可是个头却比哥哥大,哥哥是打不过你的,但是你要知道打人不是好孩子。”从此后,两个孩子就再也没有交手过。第一个孩子的家长不善于研究孩子的心理,只是一味让自己的孩子不能吃亏,本来好斗的两个孩子更加不和谐,而另外一个家长以理服人,最终两个孩子重归于好。

      如果家长的教育不到位,学校的教育也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因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尽管有很多优秀学生,但是也不乏“问题儿童”,因此,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学会怎么样很好地与人相处,他到了学校也有可能会感到孤立无援。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有性格缺陷,就很容易怪罪到学校,其实根源却在家庭,在于家长自己。

      ►怎样帮孩子打开“陌生社会”的门

      孩子和成人一样,在他们的生活中也需要处理一些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孩子对这些问题的基本态度,要比其他任何问题的态度都更能表现真正的自我。

      我们先看下孩子的社会关系。当然了,孩子的社会关系没有那么复杂,他们面临的大部分问题就是怎么与周围的孩子相处。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所以他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和别人“分享”的心理。而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不会“分享”,只会“独享”。长大后性格缺陷明显,严重的会导致无法与人正常交往。不会分享的孩子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所到之处皆是敌意的冷漠和阻挠。乐于和别人分享的孩子就会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分享的作用就有这么神奇,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懂得与人分享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

      独生子女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不宽容。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愿望会得到满足,即使做错了什么,家长也会原谅自己。做家长的,最忌讳把孩子的错误转移到自己和他人身上,动不动就说:“是爸爸妈妈不好”,“是小朋友的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应该一味呵护孩子。而是要让孩子首先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错,同时要孩子多体谅别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告诉孩子与人相处不能斤斤计较,如果别人犯了错误,要善于原谅。当然,真正要想让孩子具有宽容的精神,家长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传。

      对成年人来说,拒绝别人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何况孩子。但是,有些事情却是必须说“不”的,身为父母,应该早早教会孩子怎样拒绝。首先教会孩子哪些事情要拒绝,例如,违背原则的事情;自己不愿干且无意义的事情;仅仅为了维护友情,对自己有害的事情。不要担心这样做会得罪人,真正的朋友会因此更尊重和喜欢你。告诉孩子,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情坚决不做,不用担心别人说你不给“面子”。朋友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而不是一方完全放弃自己的追求,一味去迎合另一方的好恶。所以,学会拒绝,不仅重要,而且很有必要,它帮助你鉴别真正的朋友,保持友谊的本色,维持社交圈子的纯洁性。当然,教孩子拒绝的态度要温和而坚决,既不能太生硬,又能不给对方企图说服你的幻想。可以很耐心地告诉他们:“对不起,我有作业,不能去。”“对不起,我还小,不想交男朋友。”……

      成年人都知道,人际关系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所以,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滋润生命健康成长,可以引导个人潜能的发展,可以帮助人拥有美好生活。相反,对抗、恶劣的人际关系会戕害生命,压制个人潜能的发展,令人痛苦不堪,境遇不顺。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拿捏孩子的心理,让他们养成与世界、与周围环境接触和融合的良好习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