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122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奥数有错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15:48: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奥数有错吗?

同人于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

  扼杀一个天才有两种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告诉他世界上有天才,而你不是;第二个办法是告诉他世界上有天才,而你就是。

  数学竞赛曾经是个很酷的事儿。当年我在小学看的第一本竞赛辅导书,在前言中,几个大学教授不无怨念地写到:写这本书不是为了你们这帮人担心的升学率,而是为了数学竞赛--你们根本不知道数学题可以多么有趣,玩点高级的吧!

  现在他们会有另外一种怨念。今天的数学竞赛已经几乎被妖魔化了,到处都是收费的奥数班,家长们逼着孩子学数学。有人拿奥数题问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之一),丘成桐说我不会做,这东西跟数学研究没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学习奥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证明自己是一个傻瓜的过程,只有5%的数学天才爱好者,才会适合去学奥数……这就是一种摧残。”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则认为“数学家都反对奥数考试”,“奥数不是训练数学思维,而是训练做题。”

  反对奥数的声音可以归结为三句话:第一,奥数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才适合学,对普通学生则是一种摧残;第二,即使真是数学天才,也不应该学奥数,因为奥数与数学研究是两码事;第三,过早地接触数学难题会伤害大脑。

  可是如果我们深入考察这些问题,也许会得出不太一样的结论。

  天才是天天训练出来的人才

  天赋论是个老生常谈,但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顶尖高手的关键因素,是他练习的方法和时间。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训练得法,任何人都能学好数学。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惧怕数学,并且认为奥数只是反复证明自己是个傻瓜呢?根本原因,正是这个天赋论。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Carol Dweck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给400个七年级学生做同一套简单的数学题,然后把这些学生随机地分为两组。对第一组的学生夸奖他们的智力:“你对数学一定非常聪明”(智力组);对第二组的学生则夸奖他们的努力:“你一定非常努力地解题了”(努力组)。然后将两组学生对比研究。

  在第二轮测试中,让学生自由选择,是要一套更难的题目还是一套更简单的题目。结果,努力组中超过90%的学生选择了更难的题,而智力组中多数学生选择更简单的题。为什么?因为智力组的孩子要尽最大可能表现聪明,他们不能冒出错的风险。

  然后,第三次测试,给所有孩子一套更难的题。努力组的孩子非常喜欢这套题,努力地求解;而智力组的孩子憎恨这套题,因为题目证明他们不聪明。

  对那些相信聪明天生的孩子和家长们来说,奥数的确是可怕的。

  独立钻研精神才是奥数的精髓

  数学竞赛的真正意义,当然不是升学率,而是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解决难题的能力。研究表明,把高手和普通选手区别开来的一个最重要指标,是“单独练习的时间”。当其他学生还在跟着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复习备考的时候,奥数学生在独自向难题挑战。对他们来说,数学的乐趣,是对题目中精妙思想的体验,和独自攻克难题的成就感。这种独立思考的钻研精神,怎么可能对他未来的科研工作没好处呢?

  很多数学家都曾经参加数学竞赛并取得过好成绩。UCLA教授、明星级华人数学家陶哲轩,曾三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分获铜牌、银牌和金牌。除了中国之外,可能还没有任何国家如此重视奥数,又如此反感奥数。

  “天才”头衔毁了天才

  的确有很多曾经在奥数中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学生,最后并没有成为数学家,也没有干出任何有创造性的工作,但这种现象绝非奥数所特有,也绝非中国所特有。早在上世纪20年代,“智商”这个概念的发明人Lewis Terman,就曾经进行过一项跨越几十年的研究:他在美国加州选拔了1500名智力超常的学生,长期观察他们的生活,结果是,他们长大后根本没有几个是“天才”。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正如韦钰院士所说,奥数的技能的确不等于搞数学研究的技能,钻研精神干什么都有用,但解题技术未必具有普遍价值。最近《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也发现,用于完成特定任务的某些认知技能,并不能转移到其他的认知任务中去。

  在《我们都是天才,是什么误导了我们?》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些少年天才的思想问题。正因为他们已经在一个领域里“证明”了自己的聪明,他们不愿意离开这个“舒适区”,不愿意去探索新的领域。数学竞赛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发现少数童星,而是引导更多学生获得独立钻研的能力。

  但即使是那些成年以后继续成功的天才,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常常不会为人处世,心理脆弱。这个特点使人怀疑,是不是早期的严格训练把这些人的脑子给练坏了?然而,一个更科学的解释是,这些人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会把对孩子的爱与孩子取得的成绩挂钩。为了迎合家长而努力的孩子,虽然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但他们长大以后,由于缺乏足够的感情储备,出现心理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不拘一格降人才

  只要名校是一种稀缺资源,中学教育中就不可能避免竞争和选拔。一个想去全国最好的大学数学系学习数学的中学生有两条路:他可以选择高考,这意味着他必须记住各个农民起义的年份和成败的官方解释,尽管他可能一点都不喜欢历史;但是他也可以选择另外一条路,就是在数学竞赛中取得名次从而获得保送资格。

  在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不可一日改变的前提下,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于数学竞赛,而在于只有数学竞赛,在于某些家长逼着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孩子去学奥数。正确的改革方向应该是,让大学能够更加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使得任何兴趣都可能成为通往名校的敲门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0-25 10:56:2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还处在应试阶段,没法呀。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0-27 00:16:33 | 只看该作者
這個在知識培養上是教育關係:攷與學的不同方向的意見。換成社會的應用關係,就是功利化的培養:學與用的不同方向的意見。我國不光是目前,而是將會在很長一段時期,都只需要功利化的培養。因爲這個社會不需要人才,只需要工具。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0-27 12:04:1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1-10 11:33:41 | 只看该作者
同意也无奈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